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综合干预前)和2011年8月(综合干预后)的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8月份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从干预前6月份的54.81%下降至20.5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月份的33.65%上升到8月份的77.49%,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人均西药费均低于干预前水平。结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通过规范细化手术切口分类基础上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我院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对照研究,探讨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普通外科2005年1~4月出院的Ⅰ、Ⅱ类切口手术病例204例为非干预组,2006年4~7月出院的Ⅰ、Ⅱ类切口手术病例104例为干预组,比较两组药费、抗菌药物合理性、平均住院天数及手术感染率.结果干预组平均抗生素药费132.6元,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平均抗菌药费272.3元.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干预组2~3 d,非干预组5~7 d.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0和0.29%,两者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我院实施的合理用药方案降低了患者的药费,特别是抗菌药费,提高了术前用药的合理性,对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感染率无影响,具有有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医院干预措施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效果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5月实施医院干预措施前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9例作为干预前组,选取2013年8-12月实施医院干预措施后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82例作为干预后组,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各类主要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药品总费用和抗菌药物总费用及其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切口愈合级别、继发性医院感染、不合理用药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无适应证用药比例和有适应证未用药比例干预前组患者分别为100.0%、73.2%和0,干预后组患者分别为59.9%、31.3%和8.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患者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组(P0.05),干预后组患者的药品总费用、抗菌药总费用、药品占总费用的比例、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组同种疾病患者(P0.05);干预前组患者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硫脒占26.8%,干预后组患者为林可霉素占28.6%;干预前组中切口为乙级愈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后组(P0.05)。结论应用医院管理措施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应用抗菌药物产生的医疗费用支出,并可提升手术切口愈合程度,但在改进抗菌药物选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规范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1 866例行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未干预组(2010年6月-2011年6月)1 034例和干预组(2011年7月-2012年6月)832例,统计分析两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未干预组100.0%、干预组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未干预组2.7%、干预组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干预组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7.9%、8.0%、16.8%、13.8%、3.5%,干预组分别为5.0%、35.1%、7.7%、8.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4h未干预组占93.6%,干预组占71.7%。结论合理的监管措施实施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得到控制,但存在不合理应用,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8月肿瘤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40例,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各120例,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调查分析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合理应用率分别为4.17%及96.67%,非干预组患者分别为35.83%及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无适应证占30.00%、药物选择不当占26.67%、用量不当占6.67%、用药时机不当16.67%,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为无适应证占2.50%、药物选择不当占0.83%,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限制显著提高。结论医院采用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7.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某院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对照研究,探索该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普通外科2003年10月出院的Ⅰ、Ⅱ类切口手术病例208例为非干预组,2004年10月出院的Ⅰ、Ⅱ类切口手术病例184例为干预组,比较两组药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平均住院天数及手术感染率。结果干预组平均药费为2 834.5元,平均抗菌药费为782.8元,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平均药费4 086.6元和平均抗菌药费1 793.4元(分别P<0.05;P<0.01);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平均天数,干预组为(3.1±1.4)d,非干预组为(5.9±2.6)d,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采取术前30min预防用药比率由干预前8.17%上升至干预后99.46%,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1d1、3.6d,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0与0.48%,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该院实施的合理用药方案降低了患者的药费,特别是抗菌药费,提高了术前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对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感染率无影响,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干预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方法抽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干预前的2012年1月-2015年8月、干预后的2015年9月-2017年3月行妇产科3种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各180例,调查研究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疗程、联合用药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干预后,妇产科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较为合理,大多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钠的使用率从3.33%下降至0.00%,头孢曲松钠的使用率从9.44%下降至0.00%;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4 h内病例比例由33.33%上升至77.22%,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 h内病例比例由49.44%下降至13.33%;与干预前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干预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限制了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减少了该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并未增加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8,(2):295-297
目的了解某医院妇科Ⅱ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6年妇科1 177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7.54%,品种选择合理率为83.26%,用药时机合理率为90.99%,疗程合理率为29.65%,用法用量合理率为86.58%。结论某院妇科Ⅱ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使用率高、疗程过长等不合理现象,应当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5,(4):90-92
目的研究综合性干预对我院4种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影响,探寻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措施与模式,进一步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行政干预、合理用药培训、处方点评等综合措施对我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以及疝气修补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干预;随机抽取干预前后4种I类切口手术病例各200例,并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我院4种I类切口手术存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适宜、使用比例过高、给药时机不正确、疗程过长等问题,经过综合干预后,各项合理用药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提示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某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外科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29日(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2011年4月份资料(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共调查61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其中112例(18.30%)使用了抗菌药物,均为术前30 min预防性用药;101例(90.18%)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 h;共使用9种抗菌药物,其中5种属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3例妇科手术患者为二联用药,其余(97.32%)均为单一用药。61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更规范、合理。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合理,基本达到卫生部的要求,但仍需持续改进,确保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院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分析存在问题,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病例,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189例患者,共181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占95.8%,其中Ⅰ类手术切口24例,抗菌药物使用16例,使用率66.7%;Ⅱ、Ⅲ类切口139例和26例,使用率均为100.0%;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中各型切口均以二联为主,Ⅰ、Ⅱ、Ⅲ型切口二联用药分别为11、120、24例,使用率分别为68.8%、86.3%、92.3%;Ⅰ类切口用药时间不规范术前4例,术后无不规范例数;Ⅱ类切口用药时间不规范术前20例、术后11例;Ⅲ类切口类切口用药时间不规范术前26例、术后20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中各型切口均以二联为主;189例手术患者使用例次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占30.5%,其次是第二代头孢占菌素22.1%;在选用抗菌药物时,经验用药占89.0%,根据病菌培养具体用药占11.0%.结论 医院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类别的选择符合要求,在联合用药指征、给药时机和疗程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3-9月住院患者手术病历242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100.00%;Ⅰ类切口手术平均使用抗菌药物4.3d,Ⅱ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d,Ⅲ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11.4 d;术后单用1种抗菌药物和二联、三联用药的分别占44.63%、48.35%、7.02%.结论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某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 39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4年1—6月收治的633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4年7—12月收治的765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设置临床药师,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管理与控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56.71%和2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6,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60.45%、89.86%,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49.58%、82.49%,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疗程≤24 h者分别为11.42%、29.95%,疗程>24 h者分别为88.58%、70.05%,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0.3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79%(5/633)、0.26%(2/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其使用率显著下降,使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手足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12例,根据围术期是否进行综合干预分为干预组252例及对照组260例,应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格,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及结果等,分析各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时间、疗程,比较各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结果干预组Ⅰ类、Ⅱ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脂类药物应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种类抗菌药物应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给药时间合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较长,两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AUD为1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3。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提高手足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3年至2015年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用药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应用PDCA循环法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整改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术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平均用药天数、疗程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好转,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管理后,分析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对2008年4-9月329例骨科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和2009年4-9月392例骨科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比较.结果 2008、2009年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9.39%、89.54%(P<0.05),2009年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比2008年组减少(P<0.05),但还存在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高等不合理现象.结论 加强对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行之有效,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杨雪梅 《现代养生》2022,(13):1044-1046
目的 探讨在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影响。方法 以医院实施Ⅰ类手术切口治疗的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1-5月实施合理用药干预的5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选择2020年5-12月未开展合理用药干预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使用药物合理性、药物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合理用药干预后,观察组处方药指征合理、用药时机合理、用药用量合理及用药品种合理的合理用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中,实施合理性用药干预可显著提升用药合理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