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1].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以往其只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初步认识到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袭性、淋巴结转移能力强、预后差等临床病理特性[1-3].鉴于IMPC特殊的临床病理意义,其影像学特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浸润性导管癌其中一亚型,IMPC特殊罕见,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2%-7.5%,患者多为女性,平均年龄45岁[2],本文回顾性8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总结了IMPC的超声声像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HGF及其受体c-Met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IMPC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GF/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IMPC的检出率、淋巴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IDC)(P<0.01);IMPC组织中ER、PR、HER-2、p53、Ki-67的表达率与其在IDC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Met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IMPC组织中HGF的表达值比IDC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关(P<0.05);HGF蛋白的表达值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显著生物学特点,c-Met蛋白在IMPC组织中过表达,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TNM可以作为判断IMPC预后的因素之一,而HGF蛋白的表达则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例IMPC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IMPC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免疫组化染色EMA在瘤细胞中有独特的阳性表达,即在癌细胞巢团外表面EMA呈膜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消失。结论 IMPC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正WHO于2003年对乳腺肿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在上皮性肿瘤项目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1]。本研究对本院2007—2013年共计44例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7—2013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含有IMPC的乳腺癌患者共44例,同时选取2010年22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作  相似文献   

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是一种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的特殊类型的浸润型乳腺癌。因此,引起了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现通过对12例IM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1%~4%,通常生长缓慢,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浸润性乳腺癌[1].术前准确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女性患者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0.03岁;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除1例发现乳头血性溢液外,余均为偶然发现乳腺肿物.  相似文献   

11.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以往只是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2003年WHO乳腺癌新分类将其归为乳腺上皮性肿瘤独立一型,而国内对本病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道5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黏液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乳腺黏液亚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漂浮在黏液中,瘤细胞外周有一透明的腔隙。免疫组化:Her-2(3+),腺体外周EMA(+),ER、PR和EGFR(-),Ki-67增殖指数为30%。Her-2的FISH检测结果为(+)。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黏液亚型)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差的乳腺恶性肿瘤,需要与乳腺单纯型黏液癌进行鉴别,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伴有微乳头结构肿瘤已经在多个器官中报道,虽然比较少见,但是由于其特征性的形态结构及不良的预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发现,这种结构的肿瘤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浸润性微乳头癌(如乳腺、肺、膀胱和唾液等);另一种为非浸润性微乳头癌(如甲状腺、卵巢等)。因此,本文从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两方面对此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乳腺化生性癌(MBC)于是一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罕见的乳腺侵袭性肿瘤,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 0.2%-1%[1].乳腺梭形细胞化生癌(SPCC)是乳腺化生性癌的一种亚型,常发生在绝经后的妇女,平均发病年龄约在 68 岁.临床表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似,肿瘤平均直径约 5 .3 cm(1 .6 cm-20 cm)[2].  相似文献   

15.
<正>伴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癌(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stroma giant cells)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2012版乳腺肿瘤WHO分类》将其归入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1]。此病例罕见,对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来源与作用目前尚有争议,笔者收集3例此病例(其中一例癌为化生性癌),对其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旨  相似文献   

16.
乳腺黏液腺癌是乳腺浸润性癌的特殊类型[1],由于发病率低,对本病声像图认识不足而造成诊断困难.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2],声像图特征典型.本研究对乳腺黏液腺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趋化因子C X 3 C L 1及其受体C X 3 C R 1的表达,分析CX3CL1和CX3CR1表达与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亚型、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80例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X3CL1,CX3CR1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探讨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CX3CL1与CX3CR1单一表达或共同表达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结果: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CX3CL1和CX3CR1阳性表达率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CX3CL1与CX3CR1共同表达时,阳性率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非LuminalA分子分型以及患者较差的5年生存率相关(P0.05)。结论:CX3CL1与CX3CR1在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同时阳性表达与患者较高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5年生存率相关。在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中同时检测CX3CL1与CX3CR1表达,比单独检测CX3CL1或CX3CR1分子标志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1例74岁男性患者胃部罕见肿瘤--原发性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MPC)最初报道是一种罕见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因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淋巴结转移率高、临床预后很差而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7年7月中国3个乳腺中心205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410例非IMPC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进行比较,总结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分布、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Ki-67值、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IDC患者中,IMPC发病率较低,患者较年轻,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组织学分级较高,孕激素受体、HER2阴性率高。IMPC中,Luminal B型乳腺癌比例较高,三阴型乳腺癌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967-1968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IMPC的病理组织学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IMPC发生率为4.7%,2年生存率为73.1%,5年生存率为42.3%(22/52);52例IMPC病理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微乳头结构,其中53.8%可见高度淋巴管侵袭,76.9%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 IMPC具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