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辉  高岚 《河南中医》2004,24(1):62-63
足跟痛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 ,我们采用针刺加灸治疗本病 5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 8例患者皆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2 2例 ,女 36例 ;年龄最小 39岁 ,最大 72岁 ;病程最短 1月 ,最长 1 0a;单足痛 4 0例 ,双足痛 1 8例 ;痛点部位 :足跟内侧痛 1 8例 ,足跟外侧痛 1 0例 ,足跟正中、下部痛 30例。全部病例拍X线足跟部侧位片 ,其中跟骨骨质增生 4 2例 ,其余跟骨未见异常2 治疗方法2 .1 针刺疗法取穴 :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 ;足跟外侧疼痛、压痛者取养老 ;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者取足跟痛点 (大陵穴下 0 .8寸 )…  相似文献   

2.
1994年 7月~ 2 0 0 0年 7月 ,笔者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 1 50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50例中男 67例 ,女 83例 ;年龄 7岁~ 78岁 ;病程 2 1天~ 2 1年 ;痛足在左者 57例 ,在右者 79例 ,双侧痛者 1 4例 ;痛点在足跟内侧者 2 9例 ,足跟外侧者 1 3例 ,足跟正中痛者 1 0 8例 ;西医诊断为小儿跟骨结节骨骺炎者 1 1例 ,跟骨骨刺者 56例 ,跖筋膜炎者 34例 ,足跟下滑囊炎者 2 2例 ,跟骨内高压症者 2 7例。治疗方法针刺法 :取穴 :足跟内侧痛者取神门 ;外侧痛者取养老 ;正中疼痛者取手针足跟痛点 (大陵穴下 0 .8寸 )。…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 1 980年起 ,独刺下关穴治疗足跟痛 ,多能应手取效 ,疗效确切 ,效果巩固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 0例 ,男 72例 ,女 1 2 8例 ,年龄 3 6~ 68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2年 ,X线摄片示骨组织正常者 84例 ,跟骨骨刺形成者 1 1 6例 ,其中1 82例为单侧足跟 ,1 8例为双侧足跟。2 治疗方法  取穴 :下关。单侧足跟痛者 ,首次取健侧 ,双侧足跟痛者两侧均取。皮肤常规消毒 ,以 2寸毫针快速刺入 1 .5寸 ,得气后平补平泻 ,同时嘱患者以足部原痛点踏地行走 ,每 1 0分钟行针 1次 ,每次行针毕 ,顺势提针 0 .2寸 ,留针 3 0分钟 ,出…  相似文献   

4.
针刺养老穴为主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成 《中国针灸》2002,22(6):37-45
方法:穴取养老,单侧足跟痛取同侧,双侧足跟痛取双侧。用30号2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掌心向胸,针尖朝肘方向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要求酸胀感向肘部放散;同时令患者跺患足,直至疼痛消失或减轻为止。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本组5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疼痛消失,行走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40例,好转(疼痛减轻或时轻时重)9例,无效(疼痛未减)1例,总有效率为98%。  相似文献   

5.
<正>复溜穴又名伏白,位于足内踝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具有滋补肝肾、疏经通络作用。笔者用复溜穴为主治疗足跟痛,腓神经麻痹、顽固性遗尿等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1足跟痛患者,男,57岁。足跟痛2个月余。左足跟痛,行走困难,尤以负重时疼痛难忍,休息及遇温则痛减,腰膝酸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针针刺手部的足跟穴及阿是穴的临床疗效,及其他传统经穴奇穴治疗此病的效果。方法:将153例足跟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另有51例足跟疼痛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其他传统经穴奇穴治疗此病。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02例中1个单穴治愈76例,占74.5%,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51例中传统的几个经穴奇穴针灸治愈27例,占52.8%,总有效率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针治疗取手部的足痛点单穴是一种有效治疗足跟痛症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避免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7.
温针治疗膝关节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艳君 《中国针灸》2003,23(6):348-348
方法 :穴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对侧曲池穴 ,若双侧痛取双侧曲池穴。患者屈膝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 2 8号 1 5~ 2寸毫针刺入穴位 ,针刺得气后 ,在膝眼穴针柄上插入约 1寸艾条 ,点燃 ,燃尽取针。每日 1次 ,1 0次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 58例患者 ,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78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1 5年。经 1~ 3个疗程治疗 ,痊愈 49例 ,疼痛全部消失 ,能正常生活工作 ,随访 1年无复发 ;显效 6例 ,疼痛大部分消失 ,劳累后有轻微疼痛或不适 ;好转 3例 ,疼痛基本消失 ,劳累后疼痛加重 ,复发时症状较治疗时轻。总…  相似文献   

8.
跟痛症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男性患者 ,单侧或双侧发病 ,本症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笔者采用《灵枢·官针》篇中治骨痹的短刺法治疗跟痛症疗效理想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针灸门诊就诊的跟痛症病者并作跟骨X线照片检查。临床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1 ] 。治疗组 32例 ,男 2 0例 ,女 1 2例 ,单侧 2 5例 ,双侧 7例 ,其中跟骨骨质增生 2 3例。对照组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单侧 2 2例 ,双侧 8例 ,其中跟骨骨质增生 2 0例。患者年龄由 5 5~ 68岁之间。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取足跟部最明显的 2点压痛点 (双侧疼痛取双…  相似文献   

9.
肩周炎是以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中老年人疾病 ,又称五十肩、漏肩风等。笔者以《董氏奇穴针灸学》[1 ]中的肾关穴为主治疗本病 6 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0例均为我院 1998年 8月至 2 0 0 1年 5月门诊病人。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38例 ;年龄最小 39岁 ,最大 75岁 ,44岁以下 4例 ,44~ 6 5岁 49例 ,6 5岁以上 7例 ;5 8例为单侧肩患者 ,2例为双侧肩患者。诊断标准按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标准 [2 ] 制定。2 治疗方法取患肩对侧肾关穴 (肾关穴位于阴陵泉穴直下 1寸 5分处 ) ,有后转困难者加健…  相似文献   

10.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包括跟骨骨质增生及足跟肌肉劳损.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中气下陷引起,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笔者通过独取"肩奇穴"治疗足跟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建宇  少谦 《光明中医》2009,24(4):698-698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包括跟骨骨质增生及足跟肌肉劳损.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中气下陷引起,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笔者通过独取"肩奇穴"治疗足跟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足跟痛又称足骨痛,指足跟部疼痛,影响行走的疾病。我科采用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病人中经X线拍片,排除骨结核、骨肿瘤及类风湿性疾病等。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1月。所有病例均服用过药物,效果不明显。2诊断及治疗2.1诊断标准足跟部疼痛或跟骨疼痛,甚至肿胀,行走不便等。X线拍片显示,足跟骨无病理性改变。2.2治疗方法主穴:昆仑,申脉,太溪,照海;配穴:仆参,绝骨,商丘,丘墟。常规皮肤消毒后,用1寸毫针直刺昆仑、申脉、太溪、照海穴…  相似文献   

13.
穴位注射小天心治疗足跟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向明 《中国针灸》2001,21(9):35-43
笔者自 1993年以来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足跟痛 3 2例 ,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3 2例中 ,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最小 3 1岁 ,最大 65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3年。经X线拍片均未见异常。方法 :一侧痛者取健侧小天心 (大陵穴前 0 5寸处 ) ,若双侧足跟痛取双侧小天心。用 5ml无菌注射器抽取 2ml复方丹参注射液 ,穴位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直刺 1 5~ 2cm深 ,得气后 ,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 ,出针后干棉球压迫针眼片刻 ,同时嘱病人用力跺压患处疼痛部位。 5天 1次 ,2次为一疗程。疗效标准 :痊愈为经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有效为经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条口穴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 ,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 ,运动受限为主症。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 ,因患者年龄多在 5 0岁左右 ,故又有五十肩之称。1 临床资料45例患者中 ,男性 2 7例 ,女性 1 8例 ,年龄最小的 41岁 ,最大的 6 2岁 ,其中病程最短的半年 ,病程最长的 3年以上。2 治疗方法选穴 :条口穴 ,为足阳明胃经穴 (仰卧在犊鼻穴下 8寸 ,犊鼻与下巨虚连线上取穴 )。操作 :应用运动针法 :让患者坐位 ,取患者肩的对侧条口穴 ,直刺 1 .5寸左右 ,得气后继续提插捻转一分钟 ,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同时让患…  相似文献   

15.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 ,笔者以往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 ,收效甚微 ,近 5年来运用中药内服外洗法共治疗跟痛症患者 52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52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2 8例 ;最大年龄 73岁 ,最小 45岁 ;右侧 3 1例 ,左侧 1 8例 ,双侧 3例。诊断为跟骨骨刺者 3 8例 ,跟骨结节滑囊炎 1 3例 ,类风湿性跟骨炎 1例。足跟跖面偏内侧压痛 3 2例 ,足跟跖面正中压痛 1 2例 ,足跟侧面压痛 8例 ,足跟肿胀 2 0例。2 治疗方法2 .1 内服方药 :加味四妙散 :苍术、黄柏、川牛膝、土茯苓、赤小豆、车前子、白扁豆、黄芪、…  相似文献   

16.
李代海 《河南中医》2002,22(6):74-74
笔者在临床中以针刺为主 ,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5 1例 ,其中男 16例 ,女 35例 ;年龄 5 0~ 5 5岁2 0例 ,5 5~ 6 0岁 2 7例 ,6 0岁以上 4例 ;病程最短 90d ,最长者 3a。其中左肩疼痛 15例 ,右肩疼痛 36例。2 治疗方法主穴 :肩三针、阳陵泉、条口。若肩峰处压痛明显 ,上肢外展、上举活动痛甚者 ,配曲池、手三里、合谷穴 ;若肩部外侧痛 ,上臂旋转和前屈痛甚者 ,配肩、外关穴 ;若肩前侧痛重 ,上肢不能向后者 ,配尺泽、列缺穴。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 ,选用 2 8号 1寸~ 3寸毫针。快速…  相似文献   

17.
郭艳明 《中国针灸》2002,22(6):34-42
方法:取患侧下关穴,双侧痛取双侧。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待局部得气,憋胀痛后,行提插捻转法,尽量使针感向下传,能达到足部者最好,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本组50例全部有效,其中疼痛完全消失者12例;疼痛大部消失者23例,疼痛缓解者15例。体会: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患者一般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临床表现为晨起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  相似文献   

18.
聂志华 《新中医》1997,29(11):26-27
肩周炎是针灸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五十岁左右患者,亦称五十肩。笔者在临床中用“上病下治”的方法,运用“肩痛穴”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42岁;病程3个月至2年。早期以疼痛为主者30例,中后期以功能活动受限者18例。2 治疗方法取穴: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二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单侧肩周炎取对侧,双侧则取双侧穴。操作:令患者坐位或立位,常规消毒穴位后,以2~3寸毫针直刺15~2寸,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直至针下有强烈的酸、麻、胀得气感后,嘱患者作主动患肩功…  相似文献   

19.
耳针体针结合治疗肩周炎3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5~30岁者23例,31~40岁者78例,41~50岁者206例;51岁以上者51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4年。2 治疗方法(1)体针:常用穴:肩、天宗、会、肩贞、臂、曲池、外关等。对上举疼痛针刺肩透臂;前伸与外展疼痛针刺肩透会;后伸疼痛针刺肩贞透天宗(2)对因疼痛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但尚未导致严重粘连的病例,可选用肩痛穴(该穴位于足三里下1寸,腓骨边1寸处),交叉取穴,双肩疼痛针刺双侧穴位。每2天针刺1次,4次为1个疗程。(3)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压痛点等穴。每次针刺2~3个穴位,每天针刺1次,8…  相似文献   

20.
急性腰扭伤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手背奇穴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本病216例,收效甚佳,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16例中,男性162例,女性54例;年龄17~73岁;单侧腰扭伤84例,双侧腰扭伤132例;病程1~3天152例,4~6天47例,7天以上17例。治疗方法单侧扭伤取健侧奇穴手背腰痛点(腕背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及第四伸指肌腱尺侧缘,一手二穴),若双侧扭伤,则取双侧手背奇穴。令患者五指自然微伸,手背向上,医者左手托住患者手掌,右手用28~30号1.5寸毫针,将针尖稍斜向掌心快速刺入奇穴,深度约0.8寸,避免刺穿手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