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溶血空斑实验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桦褐孔菌多糖能使小鼠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明显的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 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桦褐孔菌不同极性有机试剂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从中筛选出抗肿瘤的主要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桦褐孔菌依次进行梯度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70%乙醇层、水层和粗多糖等7个不同极性部位,以MTT法考察桦褐孔菌各极性部位对肝癌细胞、肺癌细胞及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7种桦褐孔菌提取物均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癌细胞生长,且氯仿层对癌细胞的抑制率最高。结论氯仿层是桦褐孔菌的主要抗肿瘤活性部位,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王李俊  杨琴  王飞  朱盼 《中草药》2016,47(6):970-973
目的研究真菌桦褐孔菌中的代表化合物桦褐孔菌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为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醇在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桦褐孔菌醇由传统植物化学方法从桦褐孔菌中提取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与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醇共孵育,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桦褐孔菌醇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可诱导MCF-7细胞产生凋亡。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桦褐孔菌醇作用MCF-7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至28.62%、39.45%、53.18%,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21%);经过50μmol/L桦褐孔菌醇分别处理12、24、48 h后,MCF-7细胞Caspase-3的活性形式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显著增加;凋亡蛋白标志物PARP裂解量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结论桦褐孔菌醇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推测与激活细胞Casepase-3和PARP有关。  相似文献   

4.
桦褐孔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桦褐孔菌是一种天然药物,其成分众多,结构复杂,有效部位广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有关桦褐孔菌的研究,并且研究力度日益增长,不断涌现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其对癌症、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应用桦褐孔菌,查阅了与桦褐孔菌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从形态、生长分布、活性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对桦褐孔菌相关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发现桦褐孔菌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肿瘤、代谢类疾病、炎症等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桦褐孔菌的免疫调控机制和抗氧化作用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5.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梁清乐  王秋颖  樊锦燕  薛梅 《中草药》2005,36(4):623-625
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褐孔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B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FTIR-Raman)联用分析方法.方法:利用脂肪提取器对银杏叶中银杏内酯B进行提取、柱层析法纯化、烘干后进行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定,与银杏内酯B对照品经同法结晶后测得的谱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样品谱图与对照品谱图特征峰峰形、峰位一致,IR谱图与Raman谱图相互补充,数据完整.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联用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物质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7.
赵芬琴  赵辉  张生杰  崔仙红  韩光 《中成药》2012,34(5):888-891
目的 建立桦褐孔菌中总三萜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对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香草醛-冰醋酸-硫酸和香草醛-乙醇-硫酸等3种常用显色体系进行筛选;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优选的显色体系进行显色反应条件的优化;最后采用选定的显色体系,以桦褐孔菌标志性活性成分桦褐孔菌醇(inotodiol)为对照品,测定桦褐孔菌中总三萜;并对回流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 香草醛-冰醋酸-硫酸显色体系的吸光度测量较灵敏,最大吸收波长为533 nm,且吸光度值稳定;其最款的显色反应条件为以8%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60%硫酸为显色剂,50℃水浴20 min;对照品在0.04 ~0.14 mg/mL范围内吸光度和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 =3.398 6x +0.009 3(r=0.999 1,n=6),平均加样回收率100.3%.测得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为0.238 5,经回归方程计算得样品溶液总三萜为0.06744 mg/mL.结论 桦褐孔菌总三萜的质量分数为1.50%.回流提取法适于桦褐孔菌总三萜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青蒿的FTI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鹏  张小松  范琦  朱凯  雷健 《中成药》2007,29(12):1721-1724
目的:建立评价不同产地青蒿成分差异的方法。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12个不同产地的样品,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特征峰指认和对比分析。结果:12个产地青蒿红外吸收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峰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结论: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的青蒿药材进行分析,可为青蒿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品种产地麻黄进行快速鉴别,为其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6个不同品种产地的36个麻黄样品的红外光谱。选择1 000~1 400 cm-1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分析和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可信度已达96.44%,能够表征出麻黄在不同品种产地的多样性分化。建立概率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12个麻黄样本进行了预测,正确率达83.33%。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统计学方法可用于麻黄药材品种产地的分类和鉴别,可为麻黄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一个快捷、准确、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能够鉴别不同产地草乌成分差异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不同产地的草乌样品,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特征峰指认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产地草乌样品的红外吸收频率、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结论首次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草乌根部的混合化学体系进行了全组分快速分析,为草乌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系统聚类分析对云南产石斛进行研究。方法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试了11个品种83株石斛样品的红外光谱,并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对比分析光谱信息差异,用相关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品种差异和鉴别分析。结果光谱信息显示,石斛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多糖物质;铁皮石斛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相对较小,其他多糖物质成分及含量相对较多。测试石斛品种的相关性较高,红外光谱的相关系数均在0.980以上,二阶导数光谱的相关系数在0.751~0.980之间。用二阶导数光谱进行系统聚类,分类正确率达87.9%;系统聚类显示重唇石斛、罗河石斛与钩状石斛,长苏石斛与金钗石斛,滇桂石斛与流苏石斛的物质组分更相近。结论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品种石斛的物质组分差异,鉴别不同品种的石斛,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溶血空斑实验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桦褐孔菌多糖能使小鼠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明显的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桦褐孔菌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桦褐孔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分析。结果分析出了34种化学成分,并鉴定出其中25种,占总重量95.6%。结论桦褐孔菌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甾族化合物,其中以桦褐孔菌醇(35.5%)和羊毛甾醇(49.7%)为主。  相似文献   

14.
张黎明  王亮亮  高文远 《中草药》2009,40(9):1413-1416
目的 研究不同提取工艺所得黄姜总皂苷提取物的差异.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不同工艺的提取物进行成分对比和图谱分析.结果 不同提取方法 (乙醇回流法、水煎回流法、超声波辅助乙醇法),不同精制方法 (D-101大孔吸附树脂法、ZTC澄清剂法、正丁醇萃取法),不同乙醇体积分数(30%、50%、70%、90%)的提取物中薯蓣皂苷元的量不同.FTIR法分析其所含成分种类和量各不相同,在红外谱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50%乙醇洗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桦褐孔菌水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生化指标及对Ser/Thr激酶蛋白激酶B(PKB)、HMG CoA 还原酶(HMG CoA reductase)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桦褐孔菌影响糖尿病豚鼠脂类代谢的机理.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豚鼠48只分组,每组8只:正常组,桦褐孔菌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作豚鼠糖尿病模型,灌胃桦褐孔菌水提取物,治疗8周后,心脏取血测定TC、TG、LDL-C和LDL-C,取肝脏和骨骼肌,用Western blot测定HMG CoA 还原酶、PKB的表达.结果 桦褐孔菌治疗TC、TG和LDL-C水平明显下降,HDL水平略有增高,HMG CoA 还原酶的表达降低,PKB的表达增高明显,并且表现为剂量梯度依赖.结论 桦褐孔菌对糖尿病豚鼠TC、TG、LDL水平的降低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结果可能和桦褐孔菌增强PKB表达和的降低HMG CoA 还原酶的表达,进而减少脂肪的分解和胆固醇的合成,一定程度上纠正脂类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6.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对桦褐孔菌中的成分进行初步分离,采用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以及1H-NMR、13C-NMR、MS、和DEPT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羊毛甾二烯二醇(Ⅰ)、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熊果醇(Ⅳ)、tram etenolic ac id(Ⅴ)。结论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为新化合物,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是首次从桦褐孔菌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橘络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跃宗  程存归  许茂成  屠振威 《中药材》2002,25(11):783-786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橘络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并比较正伪品的红外光谱差别,直接准确的鉴别橘络及其伪品的真伪。实验结果证明:采用傅里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以直接、快速、准确地对橘络及其伪品进行区别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应用DPPH法测定桦褐孔菌多糖自由基清除率;采用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小鼠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桦褐孔菌多糖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逐渐增高,一定浓度后清除率基本不变;显著降低小鼠运动后MDA、CK、BUN和LDH含量,升高SOD,提高运动耐力。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桦褐孔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近年来,其在治疗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关注。药理学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调节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方面的活性,而且还能够调节血压及胃肠道机能。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及毒理学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活性物质、提升药用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并被西方认可中医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芬琴  朴惠善 《中草药》2006,37(12):1777-1780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át或Fuscoporia obliqua为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的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45°~50°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等地。在民间广泛应用桦褐孔菌防治胃癌、肝癌、肠癌等各种癌症[1]。由于所有化学致癌物质的诱变能力是他们致癌性的基础,抗突变剂是从基因水平上预防疾病,加强保健,为人类健康长寿作出贡献,因此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为了探索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Ames试验测试抗突变活性,以抑制率为活性指标对桦褐孔菌中的抗突变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