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单采血小板聚集原因,避免聚集的发生。方法: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按冰冻单采血小板操作规程制备冰冻血小板。回顾分析冰冻血小板的聚集情况。结果:制备冰冻血小板518袋。解冻后发生肉跟可见的血小板聚集10袋,其中使用进口产品袋和转移袋冰冻保存血小板聚集发生率分别为0.47%和0.35%;使用国产产品袋和分浆袋冰冻保存血小板聚集发生率分别为55.6%和27.27%。血小板聚集与冰冻保存时间关系不大。讨论:使用进口产品袋和进口转移袋冰冻保存血小板发生聚集率(0.47%和0.35%;)均低于使用国产产品袋和分浆袋(55.6%和27.27%);提示使用进口袋冰冻保存血小板可明显降低冰冻血小板聚集率。国产袋出现血小板聚集多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血袋含有某些杂质,加入冰冻保护剂DMSO后溶解进入血小板悬液,引起血小板聚集;(2)血袋透气性较差。内壁不够光滑,使血小板的代谢消耗增加和机械磨擦刺激,而导致血小板损伤;(3)由于透气性较差,使速冻过程延长,而导致血小板冰冻机械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通血袋常温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后保存24 h再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质量。方法将采集的400 mL全血50袋,保存在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采集后4 h经1次轻离心分离出PRP,容量(200±10)mL/份,再每份均分成2袋存放于普通血袋中,分别标识为实验组:将PRP放置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过夜,次日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24 h完成制备;对照组:将PRP立即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6 h完成制备。采集后24和48 h,分别检测2组PC中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和pH值。结果 2组PC中红细胞混入量和pH值差异甚小(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1010/袋)分别为1.36±0.33和2.63±0.46(P0.05);对照组3项指标均合格,实验组只有红细胞混入量与pH值合格。结论分离PRP后,在普通血袋常温保存24 h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达不到《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储血袋在冰箱内的最佳放置方式。方法取2U悬浮红细胞20袋,将每袋悬浮红细胞平均分装为1U/袋的两个无菌袋中,一袋直立放置,一袋平行放置保存,分别于贮存第7、14、21及35天检测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和2,3-DPG水平。结果从第14天的检测时间点开始,平行贮存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和2,3-DPG水平明显高于直立贮存组(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储血袋平行放置的贮存方式更有利于保留红细胞在贮存过程中的携氧功能的保持。  相似文献   

4.
由于同种免疫反应的关系,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最好是用HLA配型相合、单一献血员通过自动血液分离器采集的血小板。但因配型和单采均需在地区输血中心才能办到,因而确定采集到输用之间的保存条件有明显的重要性。Katz指出单采的血小板保存在2000ml血袋中优于300ml血袋。为解释这些不同,本文就用自动细胞分离器单采的血小板,在大小不同的血袋、不等量的血浆和血小板与血袋表面积不同比率等保存情况进行了研究。本实验用Haemanetics 30型血液分离器制备血小板浓缩悬液(PC)。5名献血员各采2次,间隔两周,每次作为一份(200ml),一次装入300ml袋,另一次装入2000ml袋中(Fenwal PL146)。在22℃常规血小板保存条件下,保存48小时。所有样品在采集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进行p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袋和灭活袋连接过程中,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穿刺替代人工穿刺,避免人工穿刺伤及手指,导致感染风险。方法将消毒空袋灌入200mL水,在血袋自动穿刺机与灭活袋进行穿刺连接,考察穿刺准确性,有无穿偏、穿漏情况,传感器响应、排出机构运行、整机程序优化、穿刺结合力测定、亚甲蓝浸润时间等项目。结果穿刺准确可靠,无穿偏及穿漏现象发生,穿刺结合力经抽查测试,符合要求。结论血袋自动穿刺机可以替代人工进行血浆袋和灭活袋的穿刺连接。  相似文献   

6.
<正>在献血过程中,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代表血袋中血液及其成分的检测结果。传统血袋与留样标本试管都是分体储存,采用唯一的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原袋和转移袋,下同)以及标本管[1]。血液标本正确留取,条形码一一对应标识标本试管、血袋、献血登记表等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运用封闭系统收集单一供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浓缩物(PCs)的寿命在一些国家内最长保存期为5天,但在日本确只能保存3天.本文作者通过Haemonetics V50收集单一供血者的单采PCs,在22℃下保存在单纯的1.5-LLE-2聚烯烃(PO)血袋中,同时以旧的LE-2PO(LGP)、PL-732PO和聚氯乙烯(PVC)作对比,测定其透气性能和保存在不同时间血小板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PO袋用热封轻质高分子合金薄膜制成,其厚度为0.25mm,内表面积为560cm~2,保存后分别在0,3,6天,取2-2.5ml样品,用血小板稀释液稀释至3×10~8/ml,经处理后测定PCs的pH值,部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混合的白膜层(BC)制备血小板浓缩液(PC):用含有CPD抗凝剂和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添加剂的三联袋采集全血450~500ml,于2小时内冷至20℃。血袋于室温放置约20小时,经2960g离心5分钟,分出50±5ml白膜层。将4单位ABO血M型相同的BC于300ml带6个接头的PVC袋中混合,再加入这4名献血者之一的血浆200ml,充分混匀,并再连接一个300mlPVC空袋。混合物于22℃、400g离心7分钟,将富血小板血浆慢慢转移到300ml空袋中,当红细胞距袋子的出口约0.5~1cm时,中止转移。 为了减少差异,将上述3份PC混匀后再分成重量、体积等同的3份PC作为一组试验,其中1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街头采集全血在车载冰箱中贮存时的温度变化程度。方法收集T-200、T-400各5只空血袋,灌注生理盐水并加热至37℃后,贮存于恒定温度的冰箱中,每隔15 min用测温仪检测血袋内外温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其变化差异性。收集街头采集T-200、T-400各一袋全血,贮存于恒温的车载冰箱中,每隔15 min检测其袋外温度。结果血袋袋体内外温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在恒定温度车载冰箱中贮存的全血温度变化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将近3.5 h能达到(4±2)℃。结论街头采集血液从献血车转移至送血车最好在采集贮存后(2-3)h,从而能更好地保护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的要求 ,每袋血液必须经过初、复检。据此 ,各血站都采用在血袋封口前 ,用剪刀剪去采血针头从血袋连接的塑料管中留取样本。笔者通过观察 HBs Ag指标的变化 ,对剪刀是否会引起样本间的交叉污染作了一些探讨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从 3 2 6份先采后初、复检的血液样本中选取 1 4份 HBs Ag弱阳性的样本 ,同时留取对应血袋中的样本 (留取时防止交叉污染 )。把刚剪完3 2 6份血袋塑料管的剪刀 (每次剪完后简单地用吸水纸擦一下 )用 0 .5 ml生理盐水洗涤 ,取洗涤液留作 HBs Ag检测 [1 ]。2…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新配方塑料材料用作血液保存袋的适用性。本文作者对装有CPD或CPDA-2抗凝剂的新配方塑料血袋保存血的红细胞抗原、血浆凝血因子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新配方塑料血袋是由不含增塑剂的聚烯烃(商标PL_(TM)~(732))塑料制成,或者由含一种不同于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酯(非-DEHP)为增塑剂的聚氯乙烯(PL_(1240))塑料制成(两者均来自Travenol实验室)。这两种塑料材料和用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L_(140))通用血袋相比较,二氧化碳和氧的渗透性都有所增加。这种特性使PL_(732)血袋内的血小板浓缩悬液可保存到5天。  相似文献   

12.
正《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3.9条款要求:应采用惟一的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原袋和转移袋)、标本管。应对贴标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1]。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工作人员疏忽可能会有标本留样错误的情况发生。有文献报道采血标本留样错误的比率达0.049‰[2]。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找到1种可以纠正和预防采全血标本漏贴签或交叉留样错误的流程改进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袋离心破损的原因,制定对策,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两个不同厂家的血袋,不同贮存条件的血液在不同离心条件所致血袋破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甲厂家血袋破损38袋,乙厂家血袋破损4袋;不同条件下血袋破损的部位不同。结论血袋离心破损与血袋本身质量,血袋是否与离心杯匹配,并与操作不规范、采血导管热合不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储血袋的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名无偿献血者每人400 ml的全血,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将其等量均匀分装成10袋,随机分为2组,1组直立放置,1组水平放置,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储存,分别在储存的第7、14、21、28、35天时随机从各组取出1袋,分别测定其部分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立放置组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K~+、LAC水平在第14天、LDH在第28天时高于水平放置组(P0.05);而Na~+在第28天、Glu在第35天时的含量低于水平放置组(P0.05);Cl~-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储存期内储血袋不同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生化指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血袋微漏导致血液细菌污染1例报告541002桂林市中心血站赵斌1995年6月12日,本站血库同志发现当日入库的血袋号为8566的全血出现异常,同一人采的另一血袋号为8565全血及其它入库的血袋在3h后红细胞已下沉,与血浆层界限清楚。而此袋血红细胞未...  相似文献   

16.
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CB-RFQM206CDF(1U)和CB-RFQM406CDF(2U)一次性去白细胞滤血袋,随机抽取采集7h内的新鲜全血60袋(各30袋),观察过滤时间、过滤前后细菌学检测、重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液常规指标等的变化;另取2种滤器血袋各5个批号各过滤5袋血液,比较不同批号滤器间白细胞过滤效果;采用细胞记数仪检测过滤前后血液常规指标,并用Nageotte计数板检测过滤后残留白细胞数、邻甲苯胺法检测FHb含量。结果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的血液均无细菌污染。CB-RFQM206CDF和CB-RFQM406CDF型滤器血袋血液过滤时间分别为(321.4±132.9)s和(663.3±210.5)s,血液回收率为(91.68±1.80)%和(92.70±2.11)%,白细胞去除率均为(99.998±0.001)%,白细胞残留量为(2.4±0.7)×104/袋和(4.6±1.6)×104/袋,红细胞回收率为(92.49±4.05)%和(91.99±3.28)%。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血液其它红细胞指标和FHb含量均无明显变化。2种滤器血袋不同批号间的白细胞去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2种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血袋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7.
新型含丁酰三已基柠檬酸(BTHC)的PVC 血袋(PL2209)无毒性,且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贮存能力可与含DEHP 的PVC 血袋媲美。抽取的血液置于含63ml CPDA-1抗凝剂的PL2209血袋中。17份全血、13份细胞比积为65%的浓缩红细胞。1~6℃保存,42天的进行体外测定,35天的进行体内红细胞回收测定。分别在第0,7,14,21,28,35和42天无菌取样,取样前混匀。进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浆血红蛋白、溶血百分比、葡萄糖、乳酸、pH 值、钾钠离  相似文献   

18.
应用无血浆血小板可减少血浆蛋白不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增加血浆产量,提高贮存期的血小板质量。在某种临床情况下,完全去除血小板浓缩剂(PCs)中的血浆蛋白是必要的。作者应用一种 pH 为6.5的简单电解质溶液洗涤 PCs,以去除血浆蛋白。方法,以 ACD 为抗凝剂,应用血液细胞分离机(Heamonetics AA)按标准程序从健康献血者单采400ml 富血浆血小板(PRP)于0.6升的塑料血袋内,然后将其分成两等份于0.6升塑料血袋中,于2740g 离心6分钟,获得压积血小板。除去上清血浆后15分钟内向其中一袋压积血小板中加入200ml  相似文献   

19.
用白膜回浆法生产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时[1],常常是利用常规分离系统即一次性采血3联袋用无菌接口机连续接口转移袋2次.由于需连续接口转移袋2次,使分离白膜后用血浆管路中的白膜冲回白膜袋难以实现;再者转移袋的管带长,常使白膜层附着于管壁,导致血小板回收率不够高.为此,我们开发了改进分离系统即1次性采血5联袋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大大提高了血小板回收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操作过程中常会因穿刺方法不当而在转移袋穿刺处发生渗漏现象,现介绍一种简便、切实有效的方法。方法和体会如下:1 方法 成分输血前先在治疗室内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医嘱(助血员与受血者的床号、姓名、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单、血袋、输血器),核对无误后两人签全名,遵医嘱抽取抗过敏药物,床边再次核对无误后肌注抗过敏药物,然后按静脉输液操作法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待点滴通畅后,将血袋放在床头桌上的治疗盘中,用止血钳夹住输血管上端,左手托起血袋下口及输血管,使输血管与治疗盘呈45°角,用2%碘酒和75%乙醇消毒输血管(范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