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非甲非乙型(NANB)肝炎的流行率占输血后肝炎的90%左右。由于缺乏检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艿法,有人提议用抗-HBc 来间接预测受血者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本文作者旨在确定献血员抗-HBc 阳性对受血者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赣东地区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出院病历116例,并随机抽取我院体检的10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116例HBV总感染率为96.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感染模式主要有四种:①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8.62%)、②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68.07%),③HBsAg、抗-HBc二项阳性(3.46%),④抗-HBe、抗-HBc二项阳性(1.72%),其中感染模式②即"小三阳"与其他各感染模式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密切相关,特别是乙肝"小三阳"存在很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HBsAg阴性供血者需检测抗-HBc》一文,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要不要把测定抗-HBc做为一项指标来检测献血者.目前,输血引起传染病,特别是肝炎日趋被人们重视.为防止输血传播肝炎,除了减少用血、用血液制品,应用肝炎疫苗及特异性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外,还要普及公民义务献血,并加强对献血者血液的检测.现时输血界都把HBsAg的检查做为乙肝传染的标志.但是,HBsAg在血中消失之后,抗-HBs出现之前,抗-HBc是唯一能测得的一个标志.而对抗-HBc测定的意义,在国际上或国内仍有争议.权衡诸方面因素,大多数国家的学者不主张把测抗-HBc做为检测献血者的一个独立的方法或辅助方法.本刊发表这篇著作意在引起同行关注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Linneman和Askey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免疫性预断并不可靠,而建议用核心抗体(抗-HBc)来代替。作者的经验启示,应使用抗-HBc作为免疫预防和疫苗接种的一种筛选方法。在所有的标志中,唯独抗-HBc存在于HBV感染的全过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一步检测抗-HBs和HBsAg,可以鉴别正在感染的免疫状况。 1983年1月到8月,作者对691名职工作了HBsAg、抗-HBc和抗-HBs筛选。单用抗-HBc筛选(并对所有  相似文献   

5.
背景 在印度评估约1.5%的外科术后的患者及50%或50%以上的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存在输血相关性 HBV(TAHBV)。日本曾报道未用于输血的有高滴度抗-HBc 血液可减少 TAHBV。本研究针对PCR-扩增的 HBV DNA检测抗-HBc 有反应的供血者及与抗-HBc滴度的联系。研究设计及方法 共筛查30853名供血者的抗-HBc 及抗-HBs,其中1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献血者HIV流行率,新感染发生率,以及核酸检测系统引入前后窗口期输血残余风险。方法统计2011-2012年献血者资料,以确认抗-HIV阳性献血者数量计算HIV流行率,以重复献血者发生阳性转化的数量,和所有重复献血者的献血时间间隔总和计算HIV新感染发生率,并由此计算输血残余风险。结果在2年间的277 029名献血者中,抗-HIV流行率为0.061%。本中心在引入核酸检测系统前后,HIV窗口期输血残余风险分别是1/52 274和1/76 046。结论虽然将核酸检测系统引入血液筛查可以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但该风险仍然存在。提高输血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献血者筛查力度,提高检测灵敏度,并尽量减少输血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合格献血者血浆HBV残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合格献血者血浆残留HBV的阳性率,评估输血后HBV感染风险。方法收集945份合格献血者的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抗-HBc);提取血浆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血浆标本以1∶5稀释后抗-HBc阳性率为19.68%,而1∶50稀释后阳性率则为2.33%。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3例,其中1例抗-HBc阳性,另外2例抗-HBc为阴性。合格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率约为0.32%。结论我国合格献血者标本中仍有部分血浆有HBV残留,抗-HBc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较抗-HBc阴性标本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姚许一 《疾病监测》2003,18(11):405-408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大、中专学生中感染现状及HBVM组合模式分布情况,探讨其流行规律,为制订乙肝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LISA法对3 293名学生进行了血清HBVM监测。结果学生HBsAg总携带率为13.12%,高于全国和本省平均感染水平,男生高于女生。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2.49%、8.23%、9.69%、26.24%。HBV总流行率为48.10%。HBVM组合模式共14种,其中单项抗-HBs阳性占19.95%,大、小三阳分别占7.32%和3.98%。大、小三阳及抗-Hbe阳性者占HBsAg阳性人数的92.36%。结论 学校对健康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检测HBVM及肝功能。对已感染HBV并具有一定传染性的人群,学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对HBsAg、抗-HBs和抗-HBc均阴性者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9.
8176例输血与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术前、输血前检查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在需手术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手术或输血前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性疾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型]、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共计9项。结果 HBsAg阳性390例,占4.8%;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61例,占总数的0.7%;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47例,占总数的3%,占HBsAg阳性的63.3%,为HBsAg阳性携带者中的主要模式。抗-HBs阳性1 977例(24.2%)。抗-HIV阳性2例(0.02%)。抗-HCV-IgG阳性37例(0.5%),抗-HAV-IgM阳性18例(0.2%);抗-TP阳性39例(0.5%)。结论对择期手术和/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感染疾病指标检测,是对患者、医院和供血单位3方同时负责,对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检测抗-HBc进行HB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外始于1976年,国内报道不多。我院于1978年7~9月对两个工厂561人进行肝炎普查时,检测了抗-HBc、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合格的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生物学及血清学特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核酸检测(NAT)有反应性的青年献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前C区(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120例献血者中,抗-HBc(+)31例,其中22~25岁组25例,18~21岁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89例,其中22~25岁组16例,18~21岁组73例。利用巢式PCR扩增法对抗-HBc(+)标本进行PCR扩增,其中1例BCP区阳性,2例S区阳性,均属于22~25岁组。S区阳性标本的分型和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为B型HBV,与野生型DNA序列相比,其中1例存在氨基酸序列E44U变异,1例存在T532G变异。结论对于HBsAg检测合格的抗-HBc(+)青年献血者,并不能保证其血液中一定不含有HBV DNA。为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乙肝高流行地区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V标志物单项抗-HBc-IgG(抗-HBc)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检测5213例、ELISA检测594例住院患者HBV标志物总抗-HBc阳性率和单项抗-HBc阳性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对MEIA检测的124例单项抗-HBc阳性和167例HBV标志物全阴性住院患者的抗-HBs水平进行分析;对ELISA筛选的97例流行病学意义的单项抗-HBc阳性血清标本采用含10%小牛血清PBS进行稀释后分别采用ELISA和MEIA检测抗-HBc并进行比较。结果ELISA检测抗-HBc“流行病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2.1%、16.3%和62.6%、7.6%。MEIA检测抗-HBc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8.1%、13.2%;MEIA检测HBV标志物单项抗-HBc阳性组和HBV标志物全阴性组的抗-HB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P<0.001),ELISA筛选的97例单项抗-HBc阳性标本不同倍数稀释后ELISA和MEIA检测抗-HBc结果提示,未稀释或低倍稀释存在较高的非特异性反应,高倍稀释则存在较高的漏检率。结论不同方法单项抗-HBc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单项抗-HBc阳性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但存在一定比例的非特异性反应和假阴性,日常工作中ELISA检测抗-HBc以5~10倍稀释为宜。  相似文献   

13.
静脉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静脉吸毒者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静脉吸毒者血液标本 ,分离血清 ,用半巢式PCR检测TTV ,用ELISA检测抗 -HCV、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等。 结果 共检测 30 6例 ,TTV、抗 -HCV、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的阳性率分别为 7.52 %、42.4 8%、19.61%、44.12 %、7.19%、7.84 %和 41.50%。乙肝五项标志物中一项或以上阳性者 226例 ,感染率为73.86 %。HCV、TTV和HBV同时检出率高。吸毒者不同血型的TTV、HCV、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吸毒者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几种疾病可同时或重叠感染 ;共有未经灭菌的注射器可造成交叉感染 ,可能是吸毒者感染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故应采取控制措施 ,降低吸毒人群感染这些疾病的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BV筛查中ELISA HBsAg阴性/核酸扩增检测(nu c l e i c ac i d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NAT)HBV DNA阳性的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经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采用罗氏或者科华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的6人份混合样本(POOL),混样阳性的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拆分阳性的标本检测乙肝标志物5项,并对所检出乙肝标志物5项结果全为阴性的血液进行追踪。结果:48 635份2遍ELISA阴性的献血者标本混检11 016个POOL,混检阳性的POOL数为66个,经拆分为HBV DNA阳性的POOL数为40个,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NAT总有效拆分率为60.61%,NAT检测出的标本阳性率为0.08%。针对上述HBV DNA阳性的血液,用化学发光再次检测乙肝5项,有7份标本五项全阴;其余为6份抗-HBs+、6份抗-HBs+/抗-HBc+、4份抗-HBs+/抗-HBe+、7份抗-HBc+/抗-HBe+、10例抗-HBc+。追踪其中4份乙肝5项检测结果全阴的血液,HBsAg均由阴性转为阳性。结论:NAT能在ELISA阴性的标本中筛检出HBV DNA阳性的标本,减少窗口期乙肝和隐匿性乙肝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血液的安全。ELISA HBsAg阴性/NAT 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中以隐匿性乙肝为主,为输血残余风险的主要隐患。  相似文献   

15.
潘露 《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50-752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输血前的2 600名患者进行常规抽血,对抗-HIV、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抗-TP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HBeAg、抗-HBe、抗-HBc的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均<0.05),其中HBsAg的检出率平均为10.8%,平均有21.7%的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成功.抗-HBs+抗-HBe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最高,为2.04%.HBsAg+抗-HCV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最低,为0.08%.不同年龄段患者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开展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早期发现患者的隐匿性疾病,提高社会的整体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HCV感染的情况、高发人群及流行趋势,加强在献血者中抗一HCV的检测,有效地预防输血后HCV感染。方法:对HCV感染的献血者从不同年度、地区分布、年龄、性别四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市HC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与地区分布、年龄段有一定关系。结论:血站应尽快建立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从源头保证血液的质量,同时加强血站内部管理,规范采供血程序。确保输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陈文昭  潘恩潭 《华西医学》1991,6(2):176-177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44名供血者HBV标志物(RPHA检测HBsAg均为阴性),检出HBsAg阳性3例;抗-HBs阳性5例;HBeAg阳性1例;抗-HBe阳性10例;抗-HBc阳性5例。由于RPHA检测HBsAg方法灵敏较低,使部分HBV标志物阳性的供血者漏检。为了确保血液质量,降低输血后HBV感染的发生率,应该采用较灵敏的ELISA或RIA检测HBsAg,并加测抗-HBc。  相似文献   

18.
评估不同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的抗体(抗-HBc)的流行情况。1998年,在12456名首次献血者中,163名(1.31%)在2次抗-HBc筛选实验中为阳性。其中男性94例((57.7%),女性69例(42.3%)。3名无抗-HBs并且抗-HBc IgM阴性。40名(24.5%)供者出生于法国以外国家,大多来自北非(25名,62.5%)。14名(8.6%)先前曾注射过HBV疫苗。8例(4.9%)在首次献血前患过肝炎。对76名供者的随访发现26名曾经去过乙肝流行区域(亚洲和非洲)。2例(2.6%)有输血史,而6例(7.9%)有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在78,033例重复献血者中,26例(0.033%)2次抗-HBc筛选  相似文献   

19.
输血相关肝炎的检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肝炎病毒感染时的血清学表现,重点阐述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后各种血清学标志变化情况,对献血者进行HBV和HCV抗体筛查与确证的方法,ALT、抗-HBc与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以及当前控制输血相关性肝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是否存在输血传播HBV、HCV和HIV的残余风险。方法对无偿献血者样本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的同时,应用NAT技术检测HBV、HCV和HIV。NAT检测阳性ELISA HBsAg阴性或NAT检测阴性ELISA HBsAg阳性的样本,进一步跟踪确认。结果12 00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未发现ELISA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阴性,NAT检测HCV和HIV阳性的情况,发现2例HBV DNA阳性HBsAg阴性。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阴性,跟踪11周后采血检测HBV DNA阳性,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另1例HBV DNA阳性,乙肝免疫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均为阴性,抗-HBc为阳性,跟踪3周后采血检测,2次检测结果相同,HBV DNA定量检测均为1000IU/ml左右的低含量。结论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存在输血传播HBV风险,原因可能为HBV的免疫"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等,建议现有的血液检测体系下,为了阻断HBV的输血传播,增加HBV的病毒核酸检测和抗-HBc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