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2016年我院≤14岁小儿烧烫伤病例资料795例,回顾性分析并筛选纳入5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根据患者输血前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Hb≤70 g/L,n=25)和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30),分析二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量、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Hb值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指标。结果 1)各年龄组烧伤小儿中,1—5岁组发生风险最高,约占烧伤小儿半数(45. 5%); 2)二组患儿的血浆输注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但限制性输血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和输血总量均少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3)与开放性输血组相比,限制性输血组输血24 h后的RBC、Hb、Hct值均显著升高,输血前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4)二组患者输血后的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应加强1—5岁小儿的监管,以降低其烧烫伤风险;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在输注血浆胶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临床上采用Hb≤70 g/L的红细胞输注阈值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可能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这类患者经常出现术后失血,而红细胞输注量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输注量与髋部骨折术后身体恢复程度或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纳入本院住院115例年龄大于65岁且Hb113 g/L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Hb97 g/L)或开放式输血策略组(Hb113 g/L),在术后30d内给予红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90d。结果重复测量两组受试者日常活动情况或90d内死亡率,限制性输血策略组(30%死亡)和开放式输血策略组(16%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而言,开放式输血策略组30 d的死亡率较高[风险比(HR)=1.7 95%CI 0.6-3.4; P=0.02]。结论根据Hb阈值,限制性输血策略和开放式输血策略在体弱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恢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开放式输血策略有提高生存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铁剂结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80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b90g/L的患者于手术当天开始应用静脉铁剂结合EPO,持续3~4d;70g/LHb90g/L患者于术前3~4d开始应用静脉铁剂结合EPO,持续3~4d。对照组不给于静脉铁剂结合EPO。将患者术后Hb升高值、输血率、输血量、感染率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静脉铁剂结合EPO组应用前平均Hb为(96±5)g/L,使用后(术后2周)平均Hb为(123±9)g/L;术后18例患者输血,输血率22.5%,输血量(430.7±41.5)mL;4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6.2±1.7)d。对照组治疗前Hb为(98±6)g/L,治疗后为(101±6)g/L;术后30例患者输血,输血率37.5%,输血量(705.8±63.8)mL;10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12.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9.5±2.2)d。静脉铁剂结合EPO组患者术后Hb升高值、输血率、输血量、感染率及出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静脉铁剂结合EPO可提高患者Hb水平,降低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感染率,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和分析术中不同血红蛋白浓度对手术安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患者的血红蛋白(Hb)浓度分别将其分为A组(100 g/L≤Hb<120 g/L)、B组(80 g/L≤Hb<100 g/L)和C组(70 g/L≤Hb<80 g/L),每组各50例.对三组患者在术前(T0)、手术步骤完成时(T1)、术毕(T2)、术后24 h(T3)、出院时(T4)的血常规、静脉血乳酸值、动脉血气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对三组患者的术中总输血量、输血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和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的血乳酸浓度、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的输血量和发生荨麻疹、发热等输血反应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术中使患者的Hb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可减少术中输血量、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预后无不良影响,可确保患者的术中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非休克期采用2种不同输血策略的输血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烧伤科收治的74例重度烧伤患者分为限制性输血组和开放性输血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输血量、输血前后RBC、Hb、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长和30 d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1)限制性输血组输血量[(9.58±7.43)U]低于于开放性输血组输血量[(22.24±20.08)U],(P0.05);2)限制性输血组每单位红细胞输注后对Hb的提升量[(4.98±3.37)g/L]要高于开放性输血组[(3.28±3.12)g/L],(P0.05);3)2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和30 d死亡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非休克期输血治疗时,能减少输血频次,降低输血带来的风险,节约血液资源,对临床合理安全用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POTTS)在指导外科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根据POTTS得分指导输血的围术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60~100g/L患者14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医院由医师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指导输血的围术期Hb 60~100g/L患者146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围术期输血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愈合等级等预后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输注异体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术后24h Hb、术后引流量、术后拆线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自体输血比例、自体血输注量、输注凝血成分、术前及出院当日Hb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ICU入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伤口愈合等级及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血红蛋白(Hb)输血指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Hb<100 g/L时即输入红细胞悬液;观察组患者术中Hb≤80 g/L时输入红细胞悬液.分别于麻醉前、肿瘤切除后、手术结束、术后24 h及出院时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血常规、血乳酸浓度、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肿瘤切除后、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 Hb、红细胞压积(Hct)、血乳酸浓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患者Hb≤80 g/L作为输血指征可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减少术中输血量,但应注意避免肺氧合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30天死亡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红蛋白(H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d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997-01-01~2006-06-01因AMI入院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患者Hb水平分为二组:Hb水平≤100g/L组(207例)和Hb水平>100g/L组(1379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d死亡率。结果二组患者30d总死亡率为17.5%,Hb水平≤100g/L组死亡率为21.7%(45/207),比Hb水平>100g/L组死亡率(9.1%,126/1379)明显增高(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当对其他因素校正后,低Hb水平仍是30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83,CI1.08~2.85;P<0.05)。结论低Hb水平与AMI30d死亡明显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应考虑对这些患者采取特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2 2例因子宫肌瘤合并贫血而进行的子宫全切术 ,输血组 6 4例 ,未输血组 5 8例 ,比较术前、术后第 4天WBC数、NGR、IL 6及Hb水平变化 ,并比较两组术后静脉输液日、住院日和术后发热率情况。结果 输血组术后WBC及IL 6水平增高不明显 (P >0 .0 5 ) ,Hb较术前明显增高 ;未输血组术后第 4天WBC及IL 6水平比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1) ,Hb较术前明显降低 ;两组术后NGR明显高于术前 ,H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但未输血组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输血组 ;输血组术后输液少 ,术后发热率低 ,住院日短。结论 对于Hb(70~ 90 ) g/L的贫血患者 ,围手术期输入适量红细胞可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并未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骨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限制性输血组为实验组(Hb≤70g/L,n=65),开放性输血组为对照组(Hb100g/L n=71);分析两组病人临床基本资料特征、术前,术后Hb和Hct值,输血反应,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以探讨实施限制性输血治疗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⑴实验组红细胞输注量(240±8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410±54.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术后1d,术后7d的Hb和Hct值明显低于后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⑶实验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感染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的红细胞用量更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感染发生风险更低。虽然限制性输血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降低明显,但出院前恢复情况与开放性输血组患者一致,可知限制性输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维持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对患者手术过程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Ⅰ、Ⅱ和Ⅲ3组,每组各40例,术中血红蛋白(Hb)浓度分别为:100g≤Hb〈120g/L、80g≤Hb〈100g/L和70g≤Hb〈80g/L。测定术前(T0)、术中(T1)、术毕(T2)、术后24h(T3)、出院时(T4)的血常规、乳酸、动脉血气,观察上述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记录术中总输血量及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预后等。结果各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在T1~T3时均低于T0,同期比较Ⅱ组低于Ⅰ组,Ⅲ组又低于Ⅱ组;T4时这些指标与T0比较差别减少,同时3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减少。3组T1~T3的乳酸含量高于T0,T4虽仍高于组T0,但差距已明显缩小,组间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3组T1~T3的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T0,至T4时与T0已无差异。pH、PaCO2及其氧分压(PaO2)各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组各时点及组间同期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的输血量及比Ⅱ、Ⅲ组多,Ⅱ又明显多于Ⅲ组。Ⅰ组因输血导致的过敏反应、发热多于Ⅲ组。3组间的住院时间无差别。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发生率无差别。结论术中Hb维持在70~80g/L水平对患者是安全的,且能减少术中输血量和因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Hct作为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和门诊红细胞输注患者的输血信息及相关Hb检测结果,分析内科患者不同Hb区间红细胞输注量和Hb改变情况,以及手术科室不同输血类型和儿科患者红细胞输注量与输注前Hb值和改变情况。结果 27 913例次有效输血申请,输血前Hb平均值手术科室患者最高(85.23±20.23)g/L,儿科次之(83.60±21.13)g/L,内科最低(68.16±16.22)g/L;80%以上内科患者输注前Hb<80 g/L,且Hb越低,红细胞输注量随之略有增加;手术科室患者输注前Hb检测率仅为67.44%,且每例次输血申请中,红细胞输注量差异较多大,最高量为78 U,最低量为1U;非手术类输血Hb改变值明显高于手术类输血(含术中)(P<0.05)。结论 Hb/Hct可作为红细胞输注适应证评估及输注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督导临床用血,但同时结合其他因素,如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失血量以及使用促造血细胞因子情况等,综合评判将更加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临床输血实践中采用的输血阈值,评估限制性输血策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AUGIB并输注红细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输血患者采用的血红蛋白阈值的频率,并根据输血Hb阈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输血Hb阈值为70 g/L,合并冠心病时为80 g/L)和非限制性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 384例输血AUGIB患者中,62.0%的患者采用Hb 70 g/L输血阈值,32.8%的患者采用70~80 g/L阈值,3.6%的患者采用80~90 g/L阈值,仅有1.6%的患者采用了Hb≥90g/L的宽松输血策略;384例输血患者采用的输血策略以限制性输血为主,占比73.4%,在合并冠心病亚组患者中采用限制输血策略的的比例高达88.5%;384例患者中采用非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患者仅为26.6%。限制性输血组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率为4.6%,非限制性输血组为10.8%,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限制性输血组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为5.3%,非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后肿瘤患者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及术后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用χ~2检验对术中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患者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患者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选取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对比两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术中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中,脂肪肉瘤都是最为多见的组织学分型,分别占38.5%(20/52)和17.9%(15/84)。单因素分析显示脂肪肉瘤构成比、多次手术、联合切除脏器、肿瘤累及大血管、肿瘤长径10 cm、术前APTT39 s、术前Hb110 g/L等7个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10 cm、多次手术、肿瘤累及大血管以及术前Hb110g/L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输血率、术后进入ICU率、住院时间以及出院Hb值4个预后指标上,术中输血组均弱于未输血组。结论对于存在术中输血高危因素的腹膜后肿瘤患者,应重点关注并提前干预,降低患者输血率,保障手术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减少输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和新的输血指征的对减少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输异体血的可行性。方法  395例心内直视手术按时间分为 2组 :2 0 2例为对照组 ,未采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 ,以血红蛋白 (Hb) <12 0 g/L ,红细胞压积 (Hct) <36 %为围术期输血指征 ;193例为实验组 ,应用无血预允等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及新的输血指征 (Hb <10 0 /L ,Hct<30 % )。对两组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和术后用库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死亡率和住院总费用等进行比较 ;对两组围术期术前、术后即时、术后当晚、术后 7d、14d的Hct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实验组有 6 8例 (35 .2 % )围术期无输血 ,术中平均输血量 (12 0 .3± 37.8)ml,术后平均输血量 (2 74 .3± 6 9.1)ml,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输血 ,术中平均输血量 (6 4 2 .1± 4 8.7)ml,术后平均输血量 (734.5± 12 7.4 )ml。两组在围术期中的输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住院总费用与术后的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术后Hct的动态观察均显示 ,术后 7d内有下降的趋势 ,实验组最低降至 30 % ,14d后逐渐回升。结论 应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和新的输血指征能减少或无需在心脏直?  相似文献   

16.
背景:输血危险性已有广泛的研究,而对输血的益处和应接受输血治疗病人的血红蛋白浓度却没有研究。目的:评价术前输血对术后30和90天死亡率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的队列研究。设定:共计20所美国的医院,时间范围在1983年~1993年。对象:总共8787例连续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病人,年龄≥60岁,均接受手术修复治疗。主要结果测定:首先是术后30天死亡率,其次为术后90天死亡率。规定“临界”血红蛋白浓度为住院期间第一次输血前的最低的血红蛋白浓度;或在此期间未输血组患者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结果:30天的总死亡率为4.6%(n=402,95%的可信限范围[CI]为4.1%~5.0%);90天的总死亡率为9.0%(n=788,95%,CI:8.4%~9.6%)。共计42%的病人(n=3699)术后接受了一次输血。在临界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预存式自体输血不同采集时机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探索安全有效的适于预存式自体输血开展的自体血采集时机。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的符合预存式自体输血指征择期手术患者144例,其中试验组:术前2 d内采集自体血患者88例,对照组:手术前3 d及以上患者56例,对2组患者术后1、3 d Hb、Hct、异体血输注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1 d Hb水平较对照组高(118.2±16.5 g/L,111.5±15.5 g/L,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 d Hb水平较术后1 d降低(112.5±19.7 g/L,118.2±16.5g/L,P0.05),但仍高于110 g/L,2组患者术后Hct变化、异体血输注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缩短(14.7±5.5,18.8±8.9,P0.05)。结论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2 d内进行自体血采集储存对患者术后恢复未产生不利影响,且有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利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输血手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的疗效观察,以有效减少异体血液的输注,实现"无输血手术",节约血液资源。方法在本院2010–2011年我院成人心脏手术82例作为实验组,同期65例成人心脏手术作为对照组,分析未输血患者和输血患者术前和术后住院期间Hct、Hb、WBC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65名患者实现无输血手术(79.27%),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术前血小板(202.6±61.73)×109和(197.4±65.91)×109、Hb(131.6±15.64)g/L和(130.7±16.97)g/L、WBC(4.7±0.86×1012和(4.5±0.67)×1012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d 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ct(0.37±0.06)和(0.36±0.07)、WBC(3.94±0.49)×1012和(4.05±0.44)×1012,Hb(110.9±12.1)g/L和(116.8±15.2)g/L,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7.8±1.6)d和(9.5±4.3)d,P0.05。结论 "无输血手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应用是有效和可行的,可大量减少成人心脏手术异体血液的输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围术期输血指征(POTTS)方案应用于非心脏择期手术的安全性。方法从2012年—2016年按照华西医院提出的《POTTS安全性与有效性试验方案》共纳入1 213名患者的多中心试验中,提取270例非心脏择期手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的病例,其中按照POTTS输血方案患者78例(P组,根据患者术中心功能、呼吸、体温及既往心绞痛病史个体化评分确定患者术中最低Hb),按照限制性输血方案患者192例[R组,Hb(70-100)g/L由临床医师评估是否需要输血],比较2组患者低血红蛋白输血、生命体征相关输血指征、急性失血及合并症发生率,输血前估计失血量及Hb,术后30 d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组与R组比较,低血红蛋白相关输血及生命体征相关输血发生率(%)分别87.18 vs 52.08,59.90 vs 83.33(P0.05);输血前低血压发生率为74.4%vs 51.6%(P0.05);P组输血前Hb(g/L)68 vs 78(P0.05);术后30 d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5 vs 2.08,11.5vs 8.9(P0.05)。结论在非心脏择期手术中,POTTS方案较限制性输血方案更严格,但同样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科围手术期用血情况以及输血对术后病情转归的影响,以期为骨科围手术期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骨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相关病史资料。结果共收集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201例,其中未输血患者为90例,输血患者为111例(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17例;非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94例)。输血组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3.09±16.37)g/L低于非手术组(115.79±13.68)g/L,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组(12.012±8.36 d)高于非输血组(16.14±10.47d),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显示在未输血组感染率为1.11%,而输血组感染率为15.32%,其中在17例大量输血患者中就有9例发生了术后感染(52.94%)。结论围手术期输血不利于骨科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骨科围手术期应严格参照输血指征并加强患者血液管理以降低围手术期用血概率,以利于术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