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血管病变以及c-fos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1例,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另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作为对照。术中取脾动、静脉作HE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呈内膜增生;中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细胞外基质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浆内c-fos呈强阳性反应。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静脉有明显的病理变化,c-fos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因子可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壁细胞间黏附分子-1激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血管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静脉与30例对照组织行ICAM-1原位杂交染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PKCα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脾静脉I—CAM-1原位杂交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呈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表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VSMC中PKCα mRNA的表达是正常的2.81倍。结论 PKCa和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I—CAM-1的激活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血管钙化是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钙化实际上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骨样变化的主动调节过程。目前认为血管钙化的机制和调节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凋亡和囊泡的释放;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改变;血管钙化抑制物的减少;血管钙化的诱导和循环核复合物形成等五个方面。对血管钙化进展的研究将为防治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在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内外血管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内外血管与30例对照组织行PKC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PKCα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肝内外血管PKC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内血管和脾静脉呈强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TPCR表明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VSMC中PKCαmRNA的表达是正常人的2.81倍。结论:PKCα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肝内外血管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并可能改变其因管舒缩活性物质的合成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angiomyxoma),为一形态特殊、生长缓慢的肿瘤。病变主要见于生殖器、会阴和盆腔。该肿瘤较易复发,但不转移。见于成人,几乎均发生于女性,极少发生于男性。国外曾有报告发生于男性者[1],国内还未见类似报告。现报道1例,并作文献复习。1临床资料病人为男性,41岁。会阴及盆腔肿块2年余。体检:会阴及盆腔可触及肿块约20cm×10cm×10cm大小,质软,余(一)。行穿刺脱落细胞学检查,示少许血管平滑肌及炎细胞浸润。临床诊断为血管平滑肌瘤。于1998-03-18作肿瘤切除术。2病理检查送检标本为结节状肿块3个,…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肝内异位脾种植(ES)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患者多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肝内病灶,极易误诊为肝脏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而影响治疗。因此,本研究探讨肝内ES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5年1月—2022年1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肝内E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6例肝内ES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51岁。均有外伤致脾破裂出血行脾切除手术史,脾切除术后至初诊肝内ES时间为20~33年,中位时间27年;4例为单纯肝内ES,2例为肝脏合并膈肌多发ES;伴有右上腹不适者1例,其余5例均在体检中发现;术前MRI或CT检查5例拟诊为肝癌,1例拟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异位脾组织,肝内ES灶大小为1.5~5.9 cm,中位直径3.2 cm,其中1例肝内2个病灶病理结果分别为肝内ES和肝细胞癌。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半年均未发现新发ES病灶。文献复习结果显示,脾外伤或脾切除术后,90%的ES发生于腹腔内,以小肠浆膜、大网膜、壁层腹膜、肠系膜及盆腔多见,而发生于肝脏、膈肌或其他远隔器官较为罕见。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流体静力压对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滋养血管的影响。 方法:收集曲张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标本(疾病组),以及正常大隐静脉和脾静脉标本(正常对照组)。采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与Masson染色,计算各组管壁滋养血管的数量和平均截面积,并定量分析。 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两个疾病组管壁滋养血管均较各自的对照组明显增生。定量分析显示,两个疾病组的滋养血管数量、平均截面积在中膜或外膜,均明显大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脾静脉外膜滋养血管数量疾病组与其正常对照组差值明显大于大隐静脉,大隐静脉外膜滋养血管疾病组与其正常对照组平均截面积差值明显大于脾静脉(均P<0.05),但两种血管间以上差值在中膜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流体静力压下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滋养血管明显增生,两者变化存在异质性,大隐静脉中以管径增大为主,脾静脉中以数量增多为主。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脾血管优先技术在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的58例胰体尾良性或交界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2例;余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53例,离断脾血管、保留胃短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Warshaw法)3例。手术时间65~220(160±30)min,出血量30~500(100±25)mL,术后住院时间5~21(8±5)d。术后并发生化瘘15例,B级胰瘘2例,C级胰瘘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脓肿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13例,慢性胰腺炎肿块5例。结论 脾血管优先技术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有助于主动选择术式和规划手术路径,提高腹腔镜胰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保脾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施行的34例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手术获成功,其中6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术中加行胆囊切除术,应用旋切器进行旋切取脾。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平均手术时间(232±5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3±18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2.2)d。结论 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需扩大腹壁切口,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是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并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站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破裂组术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内核因子-kappaB(NF-κB)的活化与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protein,MGP)mRNA的表达在门静脉高压症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实验组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28例,住院期间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选取同期因外伤性脾破裂急诊入院行脾切除术患者12例。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elee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脾脏动、静脉血管NF-κB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的MGP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MGPmRNA分别为0.23±0.10、0.26±0.13,显著低于PHT组脾动脉、脾静脉的0.58±0.19、0.5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NF-κB活性表达1.44±0.23、1.38±0.18,显著高于对照组脾动、静脉的0.19±0.12、0.2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HT组脾脏动、静脉MGPmRNA表达与NF-K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5;r=0.703,P〈0.05)。结论 肝硬化时PHT血管组织内NF-κB的活化,MGPmRNA的表达增强,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参与了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Zeng JH  Yang Z  X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43-545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c myc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法对 2 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静脉、12例正常血管分别进行c myc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检测。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PCNA蛋白表达阳性指数为 (2 9 8± 4 2 ) % ;c mycmRNA在PCNA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为 (7.6 1± 1 0 4 ) %和(3 82± 0 92 ) % ,正常对照组血管中PCNA蛋白无表达、c mycmRNA表达为 (1 0 4± 0 2 1) % ,两者同时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c myc基因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起动基因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激活脾静脉壁平滑肌细胞中原癌基因 ,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改变 ,导致脾静脉血管重塑 ,使血管对缩血管物质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LS)治疗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腹腔境行脾切除治疗25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ITP患者顺利施行LS,包括2例辅助小切口LS,无手术死亡、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5年(1~7年),脾切除术后有效率80.0%(20/25例),2年有效率72.0%(18/25例),其中包括2例激素治疗出现胃溃疡大出血导致重度贫血及激素副作用的ITP患者。分析显示脾切除效果与患者年龄有关,≤50岁脾切效果明显优于>50岁的患者(P<0.05)。术后随访发现脾切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与术后2年复查血小板计数相一致,术后第7天平均血小板计数在脾切除有效者为307×109/L,明显高于脾切除无效的103×109/L(P<0.05)。患者病程、激素治疗是否敏感、术前血小板计数均与脾切除疗效无关(P>0.05)。
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可行并且有效,对年龄小于50岁、激素治疗无效或需大剂量激素治疗ITP患者宜积极行腹腔境脾切除术;脾切除时患者年龄、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可能是判断脾切除效疗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Li E  Zhao L  Zhu L  Lin A  Ge L  Wang F  Shi B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0-5, 71
目的探讨提高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新术式。方法采用脾次全切除腹膜后移位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6例,以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术后随访3个月~55年,平均26个月。结果(1)研究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者约115%,好转615%,无变化269%;而对照组好转500%,无变化458%,加重42%,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脾亢消失;(3)术后2年内研究组免疫指标(IgM,C3)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4)血管数字减影显示,余脾与腹膜后组织建立了丰富的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向腹膜后分流。结论本术式兼有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可保留部分脾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ESRD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时留取桡动脉0.5~1 cm,共43例.年龄相匹配的因外周血管疾病行血管手术4例患者的动脉作为对照,对照组肾功能正常.采用DNA片段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上述二组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用凋亡指数表示.临床指标包括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凋亡指数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ESRD患者的动脉中膜可见到明显的VSMC凋亡,而在对照组血管中膜,只见到极少量凋亡的VSMC.ESRD患者的VSMC凋亡指数与临床指标中的血磷、钙磷乘积、LD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ESRD患者动脉存在明显的VSMC凋亡;血磷、钙磷乘积和LDL升高可能是VSMC凋亡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桡动脉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拮抗剂gremlin表达与血管钙化的关系。 方法 40例CKD5期患者为试验组,于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术时取桡动脉标本;38例单纯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照组,取其脾小梁动脉标本。用钙盐特异性染色法(von Kossa)对动脉进行钙化染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gremlin、BMP-2、-7的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3者浓度;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IPP6.0)对组织切片进行半定量化图像分析;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试验组12例(30%)钙盐染色显著阳性,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而对照组无显著钙盐染色。试验组钙盐染色显著阳性的桡动脉均有gremlin、BMP-2显著表达,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且2者的表达量与钙盐染色程度均呈正相关。试验组BMP-7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gremlin、BMP-2均可能参与了CKD5期患者桡动脉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这一过程,而BMP-7可能阻止此过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患者中应用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RAPN)与普通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198例,其中80例为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组,118例为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析比较两术式的临床指标。 结果19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中转开放(包括2例LPN,1例RAPN),1例LPN术中损伤输尿管,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RAPN组术中热缺血时间显著低于LPN组;RAPN组术后血红蛋白(Hb)差值百分比及eGFR差值百分比均显著低于LPN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应用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相较于普通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优势,手术出血更少,热缺血时间更短,能更大程度保留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术中胃周血管解剖特点。 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3年6月45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对临床疗效及术中胃周血管解剖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45例患者中4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8.75±44.32)min,术中出血(100± 50)mL,清扫淋巴结(27.55±7.52)枚,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1.1)d,下床活动时间(2.5±1.0)d,住院时间(11.5±7.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胃周血管解剖中,胃网膜左血管主要起自脾动脉第3段,位于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肠系膜上血管主要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胃网膜右血管主要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但变异较大。腹腔干及其分支主要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位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 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掌握好胃周血管解剖及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PN)小干涉RNA(siRNA)对大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转染siR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OPN以明确干涉效果,用噻唑蓝比色法(MTT)试验和Transwell法观察对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情况。结果OPNsiRNA有效干涉了血管平滑肌细胞OPN的表达,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减低了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OPN通过调控MMP-2、MMP-9表达,对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骨桥蛋白siRNA在细胞水平上能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6例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2例,经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发现脾动脉瘤15例,另1例术中探查发现。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4例,择期性手术7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9例,同时切除胰尾3例,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1例,脾动脉瘤切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3例,非手术治疗2例。结果:手术及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治疗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0.5~19.0年,平均8.4年。11例手术及介入治疗者中,2例分别手术后3,7年死于其他疾病,另9例情况良好。2例非手术治疗者已分别随访3,5年,脾动脉瘤无变化。结论:脾动脉瘤女性多发;CT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等可明确诊断;早期切除动脉瘤或介入栓塞术是防止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