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的临床应用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试验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2020年7月—2021年6月与2021年7月—2022年6月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的皮试情况,分析落实指导原则前后皮试的差异,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对头孢菌素皮试结果的影响,并以问卷星小程序为平台,采用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临床应用调研问卷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落实指导原则后(2021年7月—2022年6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使用数量较上一年(2020年7月—2021年6月)有所减少,头孢菌素药物皮试患者由上一年的95.93%减少至70.62%,做皮试所花费的费用较上一年减少约15.80万元,未做皮试相较上一年节约的费用约10.96万元。2021年7月—2022年6月应用头孢菌素的9 833例患者中,皮试患者6 944例,其中结果阳性497例,阳性率为7.16%,且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皮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41、49.610,P<0.001)。结论 过度依赖头孢菌素皮试规避临床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
何艳  章登政  付伟  李娟  刘东  杜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18):1937-1941,1991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湖北省内各家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实际情况。方法: 通过湖北省临床药学质量控制中心向湖北省内各市、州部省属医疗机构临床药学部门发出调查问卷,调查各医疗机构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的皮肤试验方法。结果: 收到反馈信息完整的问卷有849份(反馈率为91.09%),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303家,基层卫生院及社区医院546家。调查显示各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品种、皮试方法、存在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反映了湖北省内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卫生部门亟需尽快制定相关临床指南或操作实施规范,以保证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陈相潘  石萍 《中国药业》2013,(23):58-59
目的 促进临床科学实施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方法 选择408次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阳性的结果,统计皮试阳性后换用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的结果,计算各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试阳性率,分析交叉皮试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与侧链的关系.结果 83.15%的患者皮试阳性后换用其他β-内酰胺药物皮试呈阴性,皮试阳性率较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1.40%)、头孢替安(1.22%)、氟氯西林(1.07%)、拉氧头孢(0.94%).交叉皮试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多数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侧链.结论 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阳性后可选用另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但无法从侧链相同和相似性预测皮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7):125-127
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以下简称皮试)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所有具有法律效应的规定对其他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前是否要做皮试及结果如何判定没有定论,药品说明书也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氧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环类等,其品种繁多,剂型、规格各不相同,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为皮试的主要对象。由于各类药物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内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皮试现状,为推进该类药物皮试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34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及21家综合性医院的医护人员、药师和药学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10家医院的问卷填报人访谈完成良好。各家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比例为19%~100%,平均75%。所有医院均对青霉素类注射剂进行皮试。8家医院对口服青霉素类药品未进行皮试。54家医院(剔除仅有1种抗菌药物品种的1家医院)中,进行头孢菌素类注射液皮试的医院有50家,比例为93%。4家医院对口服头孢菌素类进行皮试,10家医院对碳青霉烯类进行皮试,3家医院对单环β-内酰胺类进行皮试。皮试液种类、皮试液剂量及浓度不一。皮试方法均为皮内注射。26家医院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文件统一规定,28家医院无相应规定,1家医院仅对青霉素类皮试有规定。11家医院提供了可查询的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次数共2 727 714例次,平均每家医院每年82 658例次。23家医院提供了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输液反应例次共6 187例次,每家医院平均每年约90例次。6家医院提供了按药品化学结构分类统计的数据,总计头孢菌素类皮试次数超过了108万例次,达到了青霉素类皮试次数的2倍多,头孢菌素类皮试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造成环境污染。结论:目前国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执行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有争议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有待进行统一规范,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病儿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试验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2月和 2020年 6月至 2021年 5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试(仅保留说明书要求的头孢噻肟、头孢美唑皮试)前后,儿童病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数据、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病人次均药品费用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对儿童病人皮试成本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皮试人次明显下降;保留常规皮试的头孢美唑、头孢噻肟消耗量降幅为 6.58%、4.73%,取消常规皮试的药物中头孢曲松消耗量增幅最高为 8.30%;各类头孢菌素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率均有提高( P<0.05);取消头孢菌素皮试前后,头孢噻肟、头孢美唑与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间 ADR发生率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儿童皮试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 1.27 DDDs下降至 0.55 DDDs;门急诊、住院病儿次均皮试药品费用平均下降 1.00元、 10.41元;头孢菌素皮试总成本下降 80.87%。结论取消儿童病人常规头孢菌素皮肤试验后,有利于降低病人用药负担,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有效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我国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对国内100家医院的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医院的名称、级别;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包括皮试液的来源和浓度、操作方法、观察时间、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涉及过敏史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肤试验以及针对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需要皮肤试验等1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共收到信息完整的反馈问卷80份(反馈比80%)。调查显示各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各有不同。不同医院在抗生素皮试品种、皮试方法、涉及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亟需尽快出台相关临床指南或共识,以保证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8.
邓一农  郭春霞  王梅 《中国药房》2013,(17):1553-155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一些药物在治疗指征、适用人群和给药方案方面的合理性、安全性。方法:通过查阅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以及其他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林可酰胺类药物等的相关规定的分歧进行分析,提出商榷。结果与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推荐儿童患者应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等警示规定,不够严谨,而且片面,与所查阅资料的相关论述或用药警示存在很大分歧和矛盾,造成临床用药准则混乱,实际操作无所适从,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甚至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庆大霉素和克林霉素联合用药方案更是存在严重用药不良反应隐患。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相关机构与专家,以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为基本依据,兼顾其他文献资料,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才铭  颜灵志 《医药导报》2010,29(5):680-682
目的采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理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选择浓度(MPC)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方法抽取呼吸内科病历100份,统计用药情况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种类,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药物中所占比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情况,采用MSW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份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使用喹诺酮类药物61例(占61.0%),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26例(占42.6%)。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符合MSW理论,使用合理。但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不能关闭MSW,且更易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适用人群广等特点,现已占据临床一线抗菌药物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其中的头孢菌素更是由于其起强大的抗菌效果而被广泛应用。而近年来由孢菌素类的过敏性所引起的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却时有发生。《临床用药须知》中明确规定:青霉素钠注射前必须进行青霉素皮试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而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皮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评价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现状,为此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相关参考建议.方法 调查皖南地区18所公立医院目前在用的该类药物说明书及对该类药物皮试相关要求,结合文献对该类药物皮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 45种该类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中,有18种在说明书中明确注明要皮试(40.00%),14种注明皮试用药(31.10%).18所公立医院对该类药物中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皮试要求基本一致;青霉素+酶抑制剂类,是否皮试基本达成共识,皮试液浓度和皮试用药未达成共识;碳青霉烯及单环类抗菌药物均不做皮试;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抗菌药物皮试要求差异较大(用药为原液、头孢唑林钠或不做皮试);对于该类口服制剂要求均为"原则上给予皮肤过敏试验".结论 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必须皮试,皮试液浓度为300 mg·L-1或500 mg·L-1;青霉素+酶抑制剂类,建议使用前按照规定进行皮试,皮试液浓度为300 mg·L-1或500 mg·L-1,皮试用药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类和头霉素类,是否皮试、皮试用药及浓度要求仍存在较大争议;碳青霉烯类及单环类不做皮试.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作皮肤过敏试验(下简称皮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近年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药学资料记载及多年的用药经验,从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方面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否需作皮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的头孢菌素类(下简称头孢类)的β-内酰胺环较青霉素类稳定,所以头孢类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头孢类各药物间缺乏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头孢类极少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此外相对于青霉素类,头孢类的皮试符合率太低,因此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作皮试应严格按照规范药品说明书要求执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只需作青霉素皮试,不应盲目扩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品种范围,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为母核,通过连接不同侧链而形成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不断迭代研发,头孢菌素在抗菌谱、抗菌作用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不断优化。然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头孢菌素仍会出现过敏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国内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皮肤试验进行预测,但相关研究对皮肤试验的预测和应用价值是存在质疑的。为此,笔者从β-内酰胺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皮肤试验的经济学价值、国内外头孢菌素的皮肤试验开展现状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评估皮肤试验对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预测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药品说明书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现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收集我院现供应的4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采用Excel 2003对其中皮肤过敏试验的警示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解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现状。结果:4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中,只有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明确列出皮肤敏感试验方法;明确建议用药前应皮试的有16种药物,占药品总数的35.56%,包括4种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9种注射用青霉素类药物和3种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目前国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问题仍存在争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无统一规定,国内各医院的皮试方法也不尽相同。结论:为减少用药隐患,建议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谨慎使用,注射给药前应皮试。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给药前也应进行皮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规范用药行为,提高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性,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方法 在排除了拟用药物过敏史后,对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1 372例次患者,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内试验,皮试液浓度为0.5mg/ml.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1 343例次,阳性29例次,阳性率为2.11%;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2 126例次中,共有106例次过敏,占4.99%.结论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必须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包括口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或非完全的交叉过敏现象;通过1 372例次患者进行了拟用药物的皮内试验表明:本文选用的皮试方法是可靠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阴性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过敏反应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医院住院患者发生的22例皮试阴性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发生及缓解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皮试阴性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至少为0.08%,小于1岁的患儿过敏反应例数较其他年龄段人群较多;过敏反应出现时间越晚,患者过敏反应的预后所需时间可能越长。结论皮试阴性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易发人群、过敏反应发生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医务人员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临床主要用于细菌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但由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逐步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本类药物本身无抗菌作用,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下降,药物抗菌活性大大增强,并可恢复产酶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调查,国内近几年开发出不少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和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国内外现状,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现应用的44个品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品说明书,对其中的皮试警示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同时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共识对当前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研究进展进行了解。结果 我院目前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44个品规的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用药前皮试的有青霉素类药物9个品规,头孢菌素类1个品规,占22.72%,建议皮试有口服青霉素类1个品规、注射用头孢菌素类3个品规,占9%,其余的青霉素类2个品规、头孢菌素类25个品规、碳青霉素类3个品规,共30个品规未注明皮试要求,占68.18%,明确列出皮试方法的仅有注射用青霉素钠1个品规;目前青霉素类的致敏机制非常清楚,和皮试方法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而头孢菌素类的皮试必要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无意义,而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统一的行业标准。结论 为降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风险,建议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和结合患者的过敏史等综合情况考虑是否进行皮试,全程严密观察并且做好防范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巴州地区住院患者抗茵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本地区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区各级医疗机构2009年出院病历786例,其中非手术487例,占抽查病历的62%;手术病历299例,占抽查病历的38%。结果: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3.64%;手术病历使用率100%。应用最多的类别为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结论:我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指导原则要求有明显的差距,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11年每月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消耗数据,对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剂型以注射剂为主;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占抗菌药物总DDDs的1/2,头孢菌素类中又以第3代头孢菌素的DDDs最高;大环内酯类的使用主要以口服制剂为主。氟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DDDs、AUD和销售金额构成比逐月下降。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但仍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