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球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 年龄(77.26±2.28)岁, 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 (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 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 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 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环肺静脉电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常规治疗目标。脉冲电场作为非热能量, 提供高能瞬时脉冲释放能量至心肌细胞膜, 产生不可逆电穿孔, 使细胞内容物泄漏, 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 导致细胞死亡, 同时炎症反应轻微。推动房颤消融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该文就脉冲电场消融及其导管用于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治疗房颤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RAT)标测中的作用, 阐明心外膜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心外膜MRAT患者, 应用高密度标测及拖带标测对MRAT进行标测及消融, 总结不同心外膜结构参与的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结果共纳入心外膜MRAT患者61例, 其中男41例, 年龄(61.0±10.3)岁。45例(73.8%, 45/61)为Marshall韧带(LOM)介导的二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PMAT)。PMAT是最常见的心外膜MRAT类型, 其次为双心房折返MRAT 9例, 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 7例。LOM介导的PMAT的心动过速周长为(260.0±39.7)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07.1±42.5)ms, 标测周长缺失4%~32%, 其中34例患者为逆钟向PMAT, 11例患者为顺钟向PMAT。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7.4±42.5)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172.6±40....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 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 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 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 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 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心房心肌病的概念引起重视, 以心房电重构、解剖重构、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血液高凝状态为主要特点, 常与心房颤动(房颤)同时存在, 明显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房颤与心房心肌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 相互促进、互为病症,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心房心肌病可能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心房纤维化作为心房心肌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可通过延迟增强核磁显像技术评价, 并对评估房颤血栓风险及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针对房颤、心房心肌病的上游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常见并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房颤是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及电生理重构的结果, 同样也是导致心功能恶化的原因和加重因素。该文报道1例等待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病例, 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ETT)和喉罩(LMA)在全身麻醉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临床效果及费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 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采用LMA麻醉(LMA麻醉组)或ETT麻醉(ETT麻醉组)进行气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时间、消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费用情况。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38例, 年龄(65.0±1.2)岁。LMA麻醉组(60例)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低于ETT麻醉组[(0.035±0.006 )μg·kg-1·min-1对(0.003±0.004)μg·kg-1·min-1, P<0.001]。LMA麻醉组患者手术时间[(143.00±4.46)min对(158.00±5.51)min, P=0.035、麻醉时间[(158.83±4.91)min对(183.67±5.98)min, P=0.002]、消融时间(1 442.70±87.97)s对(1 866.06±75.40)s, P<0.001、意识恢复时...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损伤是射频消融少见的一种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预激综合征患者, 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旁道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内心中静脉开口, 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阻断了旁道, 但引起了右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支急性损伤、闭塞, 遂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腔内影像学评价,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发现左心室后支损伤部位与心中静脉开口结构上紧邻。术后随访3年, 无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绝大多数肝外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晚期, 患者预后差, 以往多采用胆道支架置入术作姑息性引流治疗。由于没有针对肿瘤治疗, 单纯支架置入仅能缓解患者黄疸症状, 不能改善预后。光动力疗法和射频消融是近年来兴起的胆管癌局部治疗方式, 可以减少肿瘤负荷, 多项研究证实了它们在肝外胆管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就肝外胆管癌的内镜治疗方式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组起源于心外膜远离crux区和summlt区城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的心电图、标测特征, 以及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医院共收集9例在经皮心包穿刺心外膜消融的特发性PVC患者资料, 通过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确定PVC的起源部位, 分析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和标测特征。如GRS波宽度, 相应导联GRS波呈GS型, 心内膜标测提前量。如体表起始有无r波, GRS波宽度以及心内膜最早激动总相比于GRS波起点的提前量。结果入选9例患者, 年龄(32±13)岁。其中男6例, 所有患者PVC均起源于心外膜, 其中有4例位于下壁, 1例位于前壁, 1例位于心尖部, 其余3例位于侧壁。体表心电图的对应导联组QRS波为无r波的QS型。在心内膜和心外膜都进行标测, 两者激动提前QRS时限分别为(-11±4)ms和(-25±8)ms。所有患者心内膜单极电图均呈rS型, 外膜起源处标测单极电图为QS型。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中位随访11个月无复发。结论部分特发PVC可起源于远离cru...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也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过去20年,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危险因素的累积, 我国房颤相关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 但知晓率和综合管理率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房颤检测设备的进步与普及、筛查策略的优化, 房颤检出率将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诊断治疗关口前移, 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庞大的患者数量, 借助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远程管理将发挥巨大价值, 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如何早期识别并跟踪房颤进展是降低房颤相关不良事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将"心房颤动负荷(房颤负荷)"用于评估房颤进展, 本文就房颤负荷的定义、监测、与临床事件的关系, 房颤负荷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进展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高密度标测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驱动区域的心腔内电图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低剂量(0.004 mg/kg)伊布利特注射后房颤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采用20极星状标测导管进行双心房高密度标测, 标记并消融房颤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离散度>冠状静脉窦导管记录的房颤波周长90%的区域被定义为房颤驱动区域。结果共入选113例患者, 其中男77例, 女36例, 年龄(63.8±11.0)岁。共记录到238个房颤驱动区域, 每例患者有(2.1±1.4)个房颤驱动区域。其中83例(73.5%, 83/113)患者在消融驱动区域过程中房颤终止, 其余30例(26.5%, 30/113)患者最终经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颤。以长时程(>50 ms)电位、低振幅(<0.3 mV)及短周长(与冠状静脉窦的房颤波周长相比, 局部房颤波周长更短)为特征的房颤关键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的发生率在确定的及可能的驱动区域中(长时程:77.1%、62.9%;低振幅:67.5%、62.9%;短周长:43.4%、58...  相似文献   

15.
激光球囊消融是针对心房颤动的新型消融技术, 消融系统运用激光作为消融能量, 同时配备可适应各类肺静脉解剖的顺应性球囊, 具有可视化内镜用于直接观察心房内解剖, 允许术者在直视下进行消融。随着技术更新, 最新一代激光球囊已具备自动消融模式, 提高消融效率。本文将介绍激光球囊消融的原理、历代激光球囊的技术更新以及激光球囊在治疗房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地高辛应用时限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招募的患者中共有10 472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入组时地高辛应用情况分为持续组(入组前已开始应用地高辛),新进组(入组时首次应用地高辛)和对照组(入组时未应用地高辛)。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住院。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不同地高辛应用时限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0 472患者中,年龄(66.9±11.8)岁,男性4 481例(42.79%)。其中持续组777例(7.42%),新进组375例(3.58%),对照组9 320例(89.00%)。与对照组比较,新进组和持续组患者年龄更大,心率更快,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更低,持续性房颤比例更高,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冠心病、血管疾病、出血史的比例更高,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高,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造成严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目前, 亟需从疾病管理理念和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作出改变应对挑战。在疾病管理上, 应该践行"整合"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 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 尝试移动医疗等多种手段, 对疾病标本兼治, 既有对症处理, 也有风险管控。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应该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遵循节律优先的原则, 增加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消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下成功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及左心房基质标测, 如合并低电压同时行基质改良, 术中如果发现非肺静脉触发灶, 同时进行消融。记录术中发现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的数量和分布。术后复发的定义为单次消融术后, 空白期过后的临床随访中通过心电图记录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持续>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结果共入选738例患者, 其中男385例, 年龄(70.0±3.9)岁, 年龄范围65~80岁, 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根据有无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将患者分为未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Ⅰ, n=679), 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Ⅱ, n=59), 两组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静脉触发灶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8%, 主要分布在上腔静脉(49.3%, 33/67)、界嵴(14.9%, 10/67)、卵圆窝(...  相似文献   

19.
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发现, 左心耳不只是心腔内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 更参与了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 因此对左心耳实施电隔离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的新策略之一。本文将从左心耳参与心房颤动的理论基础、左心耳电隔离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左心耳电隔离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以及术后抗凝策略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心内膜消融失败的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在高密度标测下的电生理特点及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自3家医疗机构共186例经术中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局灶性房速患者, 使用高密度标测系统常规进行心内膜导管消融。13例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患者中, 3例起源于心耳尖部接受外科微创手术行心耳结扎或切除, 10例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成功。总结并分析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查、高密度标测相关指标、消融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局灶性房速患者中, 女7例、男3例, 年龄(38.4±11.5)岁, 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4.6%, 抗心律失常用药(包括Ⅰ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共(1.5±0.7)种。内外膜联合的高密度标测结果:3例起源于右心耳与上腔静脉交界处、3例起源于Bachmann束在左心房的插入点、2例起源于右心房游离壁的心外膜侧、1例于右心耳心外膜侧、1例起源于左心房心外膜Marshall静脉区域。心外膜最早激动点(EAS)的激动时间提前心内膜(8.3±4.5) ms, 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