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李七一教授运用三黄石膏汤治汗证经验。方法:通过跟随李七一教授临诊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汗证的实践,结合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汗证""湿热""三黄石膏汤"等病证的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分析、验案举例等方面总结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李七一教授认为,湿热是汗证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当以重视清热燥湿的治疗方法,方用三黄石膏汤。所举案例显示,此经验可得临床佐证。结论: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汗证有继承、有创新,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148条患者症状不典型且和少阴之证非常类似,唯一的区别点就是"头汗出",所以"脉细""脉沉紧"都不能辨证为少阴证,特别是"脉沉紧"不能作为少阴病的辨证点,因为脉搏可以出现和中医证型不符合之处,《伤寒论》第148条也说的很明白:"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所以《伤寒论》第148条本意是指的患者太阳病表证未除,阳气微结涉及阳明证而出现"大便硬"的一种特殊情况,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未涉及下焦,仲景用小柴胡汤解表且疏通郁结之阳气,正是因为此证不典型,仲景才说"可与小柴胡汤"而并非"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出现"微恶寒",是仍有"表证",而同时见"大便硬,脉沉"属于下焦的里证,亦即原文所说"必有表,复有里",既有表证,同时也有里证,是表里同病的意思,张仲景则称这种情况为"半在里半在外"。  相似文献   

3.
刘弘文 《光明中医》2016,(2):200-201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4.
罗燕文 《国医论坛》2021,36(2):59-60
少阴少阳并病属于六经辨证的范畴,本文直观地展示了少阴少阳并病汗证的具体病情,治以温阳固表止汗,和解少阳,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合小柴胡汤,疗效显著。应用胡希恕先生《经方辨证施治概论》的方法分析,深化了对少阴少阳并病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病汗出伤阳证及少阴病阳虚水泛证,以心肾阳虚为主要病机。笔者采用真武汤辨证治疗心衰、。肾衰等危重症,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医论坛》2021,36(4):14-1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属于中医"汗证""虚人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畴,临床以"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分急性期(辨证为风邪袭肺证、痰热壅肺证、瘀阻肺络证)、缓解期(辨质为肺脾气阴两虚质)及慢性迁延期(证质结合)进行论治,着重"急性期辨证治标、缓解期辨质循本、迁延期证质结合以解标治本"。  相似文献   

7.
少阴病多发于外感病后期,病位多在心、肾两脏,病情危重,为全身性里虚证。所以正确诊断、治疗该阶段疾病对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少阴病禁汗之原理、误汗之原因,针对少阴病误汗变证后的处理,及如何避免此类误诊、误治等方面入手来共同探讨少阴病误汗,为临床诊断治疗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石茸  靳冰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6-847
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辨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少阴病承气三证,为"阳明失下而成".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虽然耗伤阴液,然少阴禀气尚未衰败殆尽,仍能鼓邪外复阳明,此即少阴病承气证.临证中采取"急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每可获取良效.  相似文献   

9.
"但头汗出"在《伤寒论》条文中出现了6次,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以证测机和以方测机的方法,把《伤寒论》"但头汗出"的机理归纳为4种,认为"但头汗出"反映出"阳为热邪""阳加于阴谓之汗""头为诸阳之会",以及人体内阳气、阳位、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可根据不同病机辨证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以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研究。通过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确了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拟定了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量表,确立了艾滋病"培元解毒""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研发了"扶正排毒片""益艾康"等治疗药物,初步构建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远红认为"虚""浊""瘀"为胆管癌启变要素,临床根据胆管癌病机演变,在疾病发展及其治疗的不同阶段,据症识证,灵活联用中医辨病辨证,以升清降浊解郁法为主法,中西医治法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胆管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骨折术后的患者常会出现盗汗.盗汗是指入睡后汗自出,醒来后汗即止的表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根据病机,将其归为四个证型,即气血亏虚证、阴虚火旺证、肝气郁结证和气滞血瘀证进行治疗,获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中医属"振掉""颤证""痉证""肝风"等范畴。王松龄教授临证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帕金森病的治则治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张早期即给予中药治疗,同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文章总结介绍了王松龄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Chen YM  Li H  Zheng X  Zhang QC  Wang TF 《中国针灸》2011,31(4):353-356
颈部挥鞭样损伤是美国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症,笔者通过分析其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和中医病机,介绍挥鞭样损伤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提出挥鞭样损伤临床辨证应综合考虑病损部位与病程阶段的观点.病损部位以经筋的不同经证为辨证依据,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等经证;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分型,急性期分为气滞和血瘀型,慢性期分为痰浊交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型.同时介绍针灸治疗的方案与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5.
汗证是临床常见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主要以寐中汗出,醒后即止为特点,既往医家多以阴虚立论,认为盗汗为虚火内扰、阴血亏虚、逼津外泄所致。李吉彦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对盗汗的论述,着眼于阴阳,从阳虚证辨证并对盗汗进行治疗。指出临证时应审因辨证,视其阴阳,然后施治,不可拘泥于"盗汗必属阴虚"一说。  相似文献   

16.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分别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被视为两方证的辨证要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伤寒论》原文两个方证,提出"而"有因果和强调之义,不仅突出了"汗出""喘"在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邪热在"皮""肺""肠"之间动态串扰势态,与现代医学基于皮肤、肺、肠疾病存在共病风险临床证据而提出的"肺—皮轴""肠—肺轴""肠—皮轴"不谋而合,为临床创新皮肤、肺、肠相关难治性疾病治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汗证的中医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阐述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施治,客观评价中西治疗小儿汗证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杨洪艳教授结合绝经期综合征不同系统的症状特点,以六经辨证为纲,运用气化理论,诊治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杨洪艳教授认为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潮热汗出等血管舒缩症状,病位主要在少阴;焦虑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病位主要在厥阴、少阳;骨质疏松、关节肌肉疼痛等骨骼肌肉症状,病位主要在太阴、少阴、厥阴;膀胱炎、尿频尿急等泌尿生殖症状,病位主要在少阴。治疗可参照六经辨治原则,运用气化理论对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辨证施治。杨洪艳教授诊治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可为中医辨治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吴显文教授擅长恶性肿瘤的放疗、术后及放化疗中的中医治疗及恶性肿瘤晚期的中医姑息治疗。针对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病机复杂及证型多变的特点,吴教授以《内经》《脾胃论》为理论指导,认为肿瘤的形成与"阳气虚""浊气生"有关,治疗以健运中焦为主要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郑祎  章浩军 《江西中医药》2021,52(11):20-22
章浩军认为少阴病"四逆"除可分为"虚证""实证"外,还应有"虚实夹杂证"."虚证"是因少阴肾阳虚损,气化失职,难以温煦四末,则手足寒;"实证"是少阴枢机不利,阳郁在里,不达四末所致;"虚实夹杂证"则因少阴枢机运转失常,加之阳气虚损,更加难达四末,而致四逆.分别可予"四逆汤""四逆散""附姜四逆散"治之,以此运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