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颈动脉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脑实质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与随机选择的同期34例正常成人及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颅颈部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其分布、血管发育状态、脑实质的DWI表现与TIA的关系.结果 3组间在颅颈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TIA组及脑梗死组颅颈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性病变明显增多(P=0.004、0.015),但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48).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单侧椎动脉(VA)发育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P=0.039).颈内动脉(ICA)系统TIA患者更容易出现DWI高信号灶(4/8,50.00%).结论 TIA患者颅颈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及不规则充盈缺损可能是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之一.VA发育不良是TIA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55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CAS术前危险因素(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的联系.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平均(2.58±0.68)分,术后出院时66.7%患者(170/255)为平均(1.98±0.30)分(P<0.001),术后3个月78.8%患者(201/255)为平均(1.67±0.53)分(p<0.001),术后12个月98.8%患者(252/255)为平均(1.84±0.38)分(P<0.001).术后出现脑梗死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既往脑梗死史、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冠心病、未戒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发生TIA 13例,支架内再狭窄3例,既往脑梗死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后12个月发生脑梗死10例,TIA 10例,支架内再狭窄5例,既往脑梗死史、吸烟史、高脂血症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前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ABCI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 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 .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TIA后50例(42.0%)患者在TIA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 ABCD2评分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高于30d(0.697).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TIA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 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23.7%,30d脑梗死发生率44.7%,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分别为0%和17.6%,前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3D-PDI)评估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3D-PDI检查并记录斑块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根据头颅CT结果,分为脑梗死组67例和非脑梗死组7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6.
多层CT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卒中预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CTA)及脑灌注成像(CTP)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短期内行CT平扫、颈动脉CTA的TIA患者46例,其中25例行脑CTP,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与灌注异常的相性及部分病例随访情况.选择23例符合实验组年龄段且无TIA发作史、头CT平扫无异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6例中,平扫未见异常17例,29例有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多发13例.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38支,轻度11支(28.9%),中度20支(52.6%),重度7支(18.4%).对25例行脑CTP,发现异常22例,正常3例.随访15例中11例一年中发生卒中或TIA.结论 颈动脉CTA结合脑CTP能及时判断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对脑血流的影响,并预测卒中发生的危险,对TIA患者的早期临床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与颈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初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6例,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根据预后将126例分为3组:治愈组、多次发作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并将各组间动脉弹性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IA各组参数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脉搏波放大指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动脉顺应性(AC)值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愈组、多次发作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动脉弹性功能呈下降趋势,β、E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评价早期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TIA的预后及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病灶最大面积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梗死灶最大层面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n=21),中小面积脑梗死组(n=40),腔隙性脑梗死组(n=89),回顾性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缺血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量、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斑块的数目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面积具有明确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多见(50.4%)。在斑块的4种超声分型中,以扁平斑和软斑发生率为高。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颈动脉MSCTA检查,将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其中8例进一步行颈动脉DSA检查.结果 26例TIA患者中19例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7例(37%),中度狭窄8例(42%),重度狭窄4例(21%);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其中混合性斑块9处,钙化性斑块22处,纤维性斑块7处,脂质性斑块6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颈动脉管腔有无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对颈内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8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92例高海拔地区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分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分,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损害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小时内检测血清CRP和D-二聚体质量浓度,观察72小时内头颅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二聚体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结论:①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②CRP和D-D的升高是高海拔地区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③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高海拔地区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6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40.0%(P<0.01),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达峰时间(Tp)小于非脑梗死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中TG、TC、LD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有增强病例LDL指标均高于无增强病例(P<0.05)。脑梗死组血脂指标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G与P、Tp、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均明显相关(P<0.01),LDL与P、AUC明显相关(P<0.01),与Tp、MTT无明显相关(P>0.05),TC、HDL与超声造影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灵敏、客观地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对客观地预测和评价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使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确定为本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8月接受的疑似颈动脉狭窄的80例脑梗死患者,基于临床检查方式的预约与分配,将其中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验结果数据录入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头颈部CTA检测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及R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颅外段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RI。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50%狭窄的发生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见,但2组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双侧颈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更易导致脑梗死;颅外段动脉RI测量无助于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ABCD3-I评分法联合用于评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早期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因妊高征收入开滦总医院进行治疗的2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ABCD3-I评分,评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ABCD3-I评分法在预测妊高征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准确性。根据ABCD3-I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n=245)、中危组(n=10)和高危组(n=13)。结果患妊高征孕产妇的年龄、孕周均对脑梗死的发生有影响(P <0. 05)。此外,ABCD3-I评分中临床特征表现、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7 d内发生双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序列信号高、同侧颈动脉存在中重度狭窄及最终的ABCD3-I评分总分均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 <0. 05)。中危组和高危组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P <0. 05);脑供血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脑供血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患者(P <0. 05);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中,低危组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50%和狭窄程度≥50%者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 <0. 05)。结论 ABCD3-I评分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有效地对妊高征患者短期内继发脑梗死进行评估,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发生发展过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9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及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用ELISA法分别测定患者入院后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TpP、hs-CRP、D-dimer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治疗前,ATCI组及TIA组TpP、hs-CRP、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TpP、hs-CRP水平及TIA组D-dimer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后ATCI组D-dimer水平在不同病程时段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 TpP及hs-CRP、D-dimer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三者联合检测可用于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1例小脑出血,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53例支架定位准确,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减少70%,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 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分析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z=-2.083,P=0.037).高ABCD2评分组及7 d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DWI检查、头颈CTA检查及ABCD2评分有助于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