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逐瘀安脑方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逐瘀安脑方,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逐瘀安脑方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有效,在增强疗效的同时未增加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汪振宇主任医师自拟逐瘀泄毒汤3号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吸氧、降低脑水肿、调控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等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合用自拟方药,疗程均为2周。结果:实验组在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降低血浆Hcy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逐瘀泄毒汤3号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中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降低Hcy。  相似文献   

3.
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玉清 《光明中医》2008,23(5):651-652
针对中风急性期痰湿瘀阻、脑窍闭塞之病机特点,拟定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该实验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脑饮。结果表明:化痰通脑饮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高黏、高脂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与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减退、肝肾之阴耗伤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是其发病基础。缺血性中风发病后,可导致脑部瘀血,由此而继发的脑组织水肿为中风后的主要病理改变,水瘀交互为患,互为因果,在急性期形成脑局部的水肿及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水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李莉以滋阴活血利水法对缺血性中风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按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逐瘀安脑丸(组成:水蛭、土鳖虫、地龙、桃仁、凌霄花、泽兰、酒大黄、川芎、猪苓、泽泻等)。2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50%、47.50%,对照组分别为73.33%、2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吸收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脑水肿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血凝4项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逐瘀安脑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确切,对改善浓、黏、聚、凝状态具有优势,但对PT延长、FbG减少的患者须慎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拟破瘀豁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吸氧、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脑保护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破瘀豁痰汤,均以7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液流变学、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破瘀豁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改善血液黏稠度、降血脂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接近150万,幸存者中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重度致残率约占40%以上,已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其病理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毒,但对其发病的关键环节认识不一。本文通过对中风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正气亏虚"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发病基础;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病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为急性期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勃  许鹏 《陕西中医》2006,27(2):193-19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从痰瘀致毒论治的机理。方法:本文从痰瘀致毒与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相关性入手,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论述,进一步论述预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措施。结果:认为缺血性中风其病机主要是痰浊与瘀血互结,蕴结于脑,化生内毒,损伤脑络,发为中风。结果:化痰祛瘀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出血中风临床经过凶险 ,病死率高达 4 0 %~6 0 % ,其内科治疗手段是脱水、止血 ,抗感染及使用神经营养剂 ,西医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探讨有效的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近年来 ,学术界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脑出血后 ,在脑实质内形成凝血块 ,按中医辨证属于瘀证 ,中医认为 ,出血伴有血瘀时 ,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目前国内外一些资料也证实 ,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 ,这为活血化瘀疗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1~ 2 ]。…  相似文献   

11.
郭健 《新中医》2012,(9):9-10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逐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以西药维脑路通、尼莫地平治疗,并配合康复锻炼、稳定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逐瘀方治疗。2组均治疗3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观察组为79.6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逐瘀方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预后,临床疗效优异。  相似文献   

12.
明珠平肝合剂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我院中风科自2001年5月开始,运用本院制剂明珠平肝合剂,治疗急性期中风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三酮脑通片是著名中医学家刘惠民治疗缺血性脑病之脑脉通方,主要由三七、川芎、葛根、羌活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之功效,用于脑脉瘀阻,中风偏瘫,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缺血性脑病。本文对复方三酮脑通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0-2122
通过分析脑梗塞的风险因素,以血脉改变作为切入点。用血脉理论探索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早期临床干预血脉危险因素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是血脉病变,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所以治疗上应和血通脉论治早期缺血性中风。文章提出"血脉病"是早期脑梗塞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和利血脉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王新志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在中风急性期多痰热腑实,当通腑化痰,升清降浊为首务,对于痰瘀胶结,祛瘀化痰,勿忘调气,对于中风急性期毒损脑络,解毒通络,善用虫类,中风病急性期常瘀水互结,注重活血利水;中风病未病先防,勿忘滋阴填精,慎温燥太过,中风病后遗症期,调理气血,重用藤类,治疗时纵观整体病情,并重视个体化,祛瘀化痰、活血利水、解毒通络、化痰通腑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逐瘀安脑颗粒对大鼠脑水肿及铁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林  张其瑞  陈炜  李文娅 《河北中医》2009,31(2):275-277
目的探讨逐瘀安脑颗粒对大鼠脑水肿及铁离子的影响。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逐瘀安脑颗粒组和尼莫地平组,其中假手术组10只不进行造模,逐瘀安脑颗粒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只进行脑出血造模,脑出血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分别在造模后6h、1d、3d和7d观察每组大鼠给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其脑组织的含水量、铁离子含量的变化,并与假手组对照。结果逐瘀安脑颗粒组术后6h、1d、3d和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同时间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瘀安脑颗粒组术后6h、1d、3d和7d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同时间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3d和7d逐瘀安脑颗粒组与同时间尼莫地平组脑组织铁离子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逐瘀安脑颗粒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颢昕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认为中风常发生于慢性潜隐性退变基础上,以血运不畅、瘀阻脑窍为基本病机,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基础,瘀血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中风的治疗吴颢昕教授首辨病期,急性期采用清毒活血化瘀法,以自拟双根清脑汤为主方加减;缓解期用益气活血化瘀法,以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粉为主方化裁。另以泻肺补肾为特色,變理标本缓急。此外,认为对中风患者做好日常调护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的名方,现多将该方做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而在中风后遗症期应用。中风又称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类型,占70%~80%。作者在临床中认识到,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即中风急性期),对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不应等到中风后遗症期再应用。王清任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既虚、必停留而瘀所引起,据此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正气既虚,说明患者发病之时已有气虚,非病后到后遗症期正气才虚,所以王氏补阳还五汤原本就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的,在中风急性期只要有气虚血瘀的证候就可放心应用,不必拘泥于急性期、后遗症期,所谓"有是症便用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