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早期诊断川崎痛,应用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川崎病的诊断模型.以156例川崎病与非川崎病患者的体温、皮疹、口腔黏膜改变、实验室检查结果等9项指标等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在MATLAB7程序中对其中随机抽取的90例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并建模.以剩余的66例作为测试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川崎病和非川崎病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护理.方法总结2002年川崎病的病例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52例川崎病经治疗和护理.大部分症状消失,痊愈出院.三例因冠状动脉瘤未消失需门诊追踪治疗.结论及早确诊,早期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等治疗和对症护理,愈后较好,能减轻症状及减少对心血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崎病及细菌感染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的表达水平.结果:川崎病和细菌感染患儿的CD14 CD16 单核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在急性期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有效治疗病情好转后又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川崎病短期内复发的或细菌感染治疗未彻底的患儿CD14 CD16 单核细胞表达持续增高.结论:川崎病和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患儿CD14 CD16 单核细胞表达增高,而且在病程中的改变与临床疾病的恢复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多发病于 5岁以下的儿童,静脉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 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罹患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明显增高,而早期识别IVIG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并予以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本综述结合文献,对IVIG无反应川崎病的预测单项指标及预测模型进行总结,为川崎病患儿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0L(CD154)表达,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前后、16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15例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应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 及E-选择素.结果: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显著高于其他发热性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川崎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球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E-选择素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有关,而CD8^+T细胞表面CD40L的表达及可溶性CD40L与冠状动脉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川崎病患儿CD4^+T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与E-选择素水平正相关(r=0.626,P<0.05).结论:CD40L异常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静脉输注丙球能下调CD40L表达及血清中E-选择素,且有利于治疗血管炎.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以发热、皮肤粘膜、淋巴结改变为主要监床表现,重者可累及心脏,甚至死亡,川崎病现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也是成人冠状动脉疾病的高危因素,做好川崎病的观察护理,是减少或防止其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84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整理其临床资料,记录所有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生动脉损害24例,发生率为28.57%,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扩张15例,冠状动脉瘤9例;男性、年龄较小、发热持续时间和丙种球蛋白使用时病程较长、延迟诊治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的川崎病患儿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病程较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高,而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病程较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合并病变组患儿,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标准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结果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动态心电图总异常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病变组(p<0.01),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5.5%、95.6%、88.2%.其中主要包括24h平均心率增高和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儿童川崎病患儿中,建议常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尤其注意与发热不相符的持续存在的窦性心动过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并结合常规心电图分析,对协助诊断冠状动脉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 ,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已取代风湿病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本文对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 4例进行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2 4例川崎病患儿 ,年龄 8月~ 5岁 ,男 15例 ,女 9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入院时病程 5~ 8天 .1.2 方法 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分为 2组 ,即静滴丙球 +阿司匹林口服组 (IVIG组 )和阿司匹林口服组 (AS组 )各 12例 ,2组患儿开始治疗时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均无明显差异 .采用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冻干低p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陷窝蛋白-1(Cav-1)、正五聚体蛋白-3(PTX-3)、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0例(观察组),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n=32)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48).同期,另选取我院体检健康儿童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av-1、PTX-3、RBP4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Cav-1、PTX-3、RBP4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Cav-1、PTX-3、RBP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Cav-1、PTX-3、RBP4水平与冠状动脉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cTnI、Cav-1、PTX-3、RBP4是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av-1、PTX-3、RBP4及三者联合检测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AUC分别为0.811、0.759、0.823和0.906.结论 血清Cav-1、PTX-3、RBP4水平变化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参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联合检测血清Cav-1、PTX-3、RBP4对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以健康儿童对照,并分析血脂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川崎病患儿治疗前血脂异常,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0~14d后未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脂异常回复,而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脂持续异常。结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而且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血脂回复正常较为缓慢,其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刘寓  邱方城  严礼华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48-49,F0006,F0009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血液流变特性。方法:对我院2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者(冠状动脉损伤组)、25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伤患者(川崎病对照组)和28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损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CT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检测血液流变性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早期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探讨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48例川崎病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与护理过程.结果 48例患儿除1例院外病程15d在入院时已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无加重,随访1a后消失.其余47例均治愈,随访1a后无复发.结论 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科学有效的护理能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川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研究概况李洁,张天民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工学院医院湖北省武汉冶金高等医专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害川崎病1967年首次报道,日本已有10万例以上,世界范围都有发病。川崎病患者中20%~40%有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害,可致心肌梗塞、心衰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川崎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血色素和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川崎病60例于入院当日、第3、7、14天WBC、HGB、PLT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WBC很高,HGB偏低,PLT偏高;,第3~7天亚急性期,WBC开始下降,HGB明显下降而血小板数显著升高;14天后恢复期,三项参数均下降,达原水平.结论川崎病的不同期WBC、HGB、PLT有明显的变化,可作为病程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对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川崎病26例冠状动脉损伤组(CAD组)与31例无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CAD组)患儿的QTd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CAD组QTd、QTcd较NCAD组显著增大(p<0.01);QTd≥40ms与QTcd≥50,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敏感性分别为90.5%与91.3%;特异性分别为80.6%与85.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1%与80.1%.结论 QTd是预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无创而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CD40L、可溶性黏附分子及MMP9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T细胞CD40配体(CD40L)、血浆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双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20例川崎病急性期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的患儿,19例正常对照,外周血T细胞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3组血浆中sE—selectin、sICAM-1和MMP9水平。结果:急性期川崎病组T细胞CD40L表达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P〈0.05),川崎病患儿T细胞CD40L表达较正常对照持久;2例伴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川崎病患儿急性期T细胞CD40L表达高于无CAL者。急性期川崎病组血浆sICAM-1、MMP9明显高于IVIG治疗后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浆sE—selectin、s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川崎病急性期T细胞表达CD40L与血浆sE—selectin、sICAM-1、MMP9水平无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T细胞表达CD40L升高在川崎病血管炎及冠状动脉病变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血浆sE-selectin、sLCAM-1和MMP9水平可作为反映川崎病血管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 (QTd)变化对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川崎病 2 6例冠状动脉损伤组 (CAD组 )与 31例无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 (NCAD组 )患儿的QTd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CAD组QTd、QTcd较NCAD组显著增大 (p<0 .0 1) ;QTd≥ 4 0ms与QTcd≥ 5 0 ,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敏感性分别为 90 .5 %与 91.3% ;特异性分别为 80 .6 %与 85 .3%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73.1%与 80 .1% .结论 QTd是预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无创而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特点,以提高对KD合并MP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眼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四肢末梢病变、心脏及肺部病变等情况;8例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规范治疗,3例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并红霉素治疗,其中2例大叶性肺炎实变合并胸腔积液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均痊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导致的免疫紊乱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有关,抗感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凋亡相关半胱氨酸肽酶4基因(Caspase4,Casp4)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及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5例川崎病患者血液样本然后提取单核细胞,采用mRNA定量检测血液中单核细胞Casp4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Casp4蛋白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生物统计学的分析.结果 mRNA定量、ELISA和及免疫蛋白印迹方法结果表明川崎病患儿血液CASP4基因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也发生变化.数据分析证明川崎病患儿血液中NF-κB p65和Casp4基因mRNA表达情况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婴幼儿在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后,NF-κB信号通路激活,NF-κB被释放进入细胞核内,引起Casp4基因变化,CASP4基因在川崎病中的高表达及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