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可分为6种,包括肠聚集大肠埃希菌(enteroadherent estherichia coli,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h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n of escherichia 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和弥散性粘附大肠埃希菌。EAEC作为儿童腹泻源的重要性仍有争论,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胸腰椎体感染是一种罕见的脊柱外科疾患,术后继发感染者少见。术后切口感染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大肠埃希菌(E.coli)感染极少见。埃希菌属(Escherichia)有5个种,其中代表菌种是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E.coli)是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种致病力非常强的微生物,病变以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切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进一步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菌血症、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我科2012年9月收治I例胸腰椎体感染患者,该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细菌培养证实为大肠埃希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了针对性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筛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E.coli(大肠埃希菌)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多底物改良相邻纸片法检测75株E.coli。结果 75株E.coli总β-lase检出率为70.67%,其中产青霉素酶18株(24.00%),产广谱酶8株(10.67%)产ESBLs27株(36.00%);27株产ESBLs菌株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氨曲南为底物的均为21株。结论 本组E.coli所产生各种β-lase以青霉素酶、ESBLs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氏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m)的发生率、最佳检测底物、耐药性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10月临床分离的248株E.coli和97株K.pn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的ESBL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的发生率;通过对不同底物的初筛结果与确证试验结果比较探讨最佳筛选底物;选择16种抗生素纸片做药敏试验,了解产ESBL的E.coli和K.pn的耐药性及特点。结果 1)14.5%的E.coli,25.8%的K.pm产ESBLs.2)本地区用于ESBLs筛选的最佳底物是头孢噻肟,其次是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泊肟,单用头孢他啶作为筛选底物漏检率最高。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除对头孢西丁(E.coli为25%,K.pn为32%),丁胺卡那(E.coli为13.9%,K.pn为20%),头孢哌酮/舒巴坦(E.coli为19.4%,K.pn为24%),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本地区头孢噻肟为ESBL最佳筛选底物,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头霉素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及其它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人感染猪链球菌合并感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2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chia coli,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其中Ecoli O157:H7,E.coli O111和E.coli O26血清型是许多国家引起疾病流行爆发的重要病原体,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时致人死亡。最近,我院从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人肠道内分离出1株EHEC026型菌株。该病例从血液中检出猪链球菌Ⅱ型(Streptococcus suis Ⅱ),同时从肠道中检出产生强烈毒素的EHEC O26,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研究新型免疫标记物——纳米荧光碳点(CDs)对此两种细菌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洽草为材料合成CDs,通过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分析仪研究合成的CDs的特征。借助比色计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这两种细菌分别与CDs共培养后的生长曲线,及CDs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式红外分析(ATR-FTIR)和荧光光谱仪分析此两种菌对CDs的直接效应。结果合成得到形态较均一的CDs。与细菌共培养的CDs对E.coli和S.aureus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细菌的形态;细菌能够黏附或吞噬一定量的CDs,并可致CDs的荧光衰减。结论 CDs对E.coli和S.aureus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但有细胞毒性;而此两种菌对CDs荧光有非特异性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7.
ipaH基因扩增诊断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 189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ipaH基因。一、材料和方法1.菌株来源 :取自我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 189份。标准菌株 :福氏志贺菌 (卫生部质控菌株 ) ,大肠埃希菌 (EICE)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不凝集弧菌、绿脓假单胞菌为本室保存菌株。2 .培养基及诊断血清 :中国蓝蔷薇色酸琼脂培养基 ;志贺菌属诊断血清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11种 )。3.志贺菌和EIEC的检出 :将可疑粪便接种于SS平板和中国蓝…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喹诺酮类DNA旋转酶基因、多药外排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的存在情况。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0月本院临床标本分离的E.coli 60株,用K-B法检测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及测序技术分析6种喹诺酮类基因(gyrA、qnrA、qnrB、qnrS、qepA、mdfA)和1种AMEs基因aac(6′)-Ⅰ b。 结果 60株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78.4%(47/60);55株菌存在gyrA基因突变,其中3株菌gyrA与美国NCBI中已登录的gyrA基因序列不同,为新亚型;mdfA基因均阳性;对9株aac(6′)-Ⅰ b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证实5株携带aac(6′)-Ⅰ b-Cr双功能酶基因。 结论 gyrA基因突变是E.coli对喹诺酮类药物最主要的耐药机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E.coli株中发现aac(6′)-Ⅰ b-Cr基因和gyrA新亚型,E.coli检出mdfA基因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离和确认2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大肠埃希菌(E.coli)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 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E生化鉴定条和Vitek 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配套GNS卡鉴定出2株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E.coli;并对其进行亚胺培南/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协同试验、IP/IPI E-test试条法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对目的菌株进行NDM-1基因PCR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测序鉴定;对目的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其耐药机制。结果:2株测试菌亚胺培南/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协同试验、IP/IPI E-test试纸条法协同试验均为阳性,PCR扩增及测序证实为携带NDM-1耐药基因;体外药敏试验除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敏感外,其他广谱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均呈现高水平耐药,2株接合子E.coli对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的MIC值高于受体菌E.coli J53,其中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MIC均提高了8倍以上,头孢他啶及头孢曲松则提高了64倍以上。结论:海南地区出现携带NDM-1基因的E.coli,该基因可在不同菌株之间传递。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E.coli)感染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院内感染。方法由VITEK32细菌鉴定仪分析得出,部分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必要时按NCCLS推荐的初筛试验、确证试验加以证实。结果产ESBLs E.coli主要来源于尿液、痰液和脓性分泌物,ESBLs阳性率为27.1%(88/325);IMP、AMC、SAM、SCF、TZP、TIM、FOT、CT、NIT、FEP耐药性较低,在0%~16.9%之间,青霉素类、1~3代头抱菌素类及单酰胺类如ATM耐药性高,在94.3%以上;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低,在18.8%~52.3%之间。结论产ESBLs E.coli发生率和耐药性日趋严重;治疗时应避免使用青霉素类、1~3代头抱菌素类及单酰胺类如ATM抗生素,建议首选IMP、AMC、SAM、SCF、TZP、TIM、FOT、CT、NIT或头霉素类与氨基糖甙类或含酶抑制剂类复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开展产ESBLs E.coli检测及耐药性研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了解其流行趋势和防止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chia coli,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其中E.coliO157∶H7,E.coliO111和E.coliO26血清型是许多国家引起疾病流行爆发的重要病原体,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时致人死亡[1]。最近,我院从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人肠道内分离出1株EHEC O26型菌株。该病例从血液中检出猪链球菌Ⅱ型(Streptococcus suisⅡ),同时从肠道中检出产生强烈毒素的EHEC O26,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沙××,男,43岁,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产ESBLs和AmpC酶的发生率、耐药性情况及传播方式。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6株E.coli和38株K.pn,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质粒反式接合实验检测耐药基因的传播。结果E.coli和K.pn产ESBLs/AmpC酶的发生率分别为74.2%(49/66)/10.6%(7/66)和71.0%(27/38)/13.1%(5/38),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E.coli和K.pn分别为7.6%(5/66)和10.5%(4/38)。这些产酶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美唑全部耐药,对含酶抑制剂复合物敏感性较低,对亚胺培南敏感;产ESBLs菌株的传播绝大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而产AmpC酶菌株的传播只有小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结论临床分离的E.coli和K.pn菌株大部分产ESBLs或AmpC酶,且存在一定比例既产ESBLs又产AmpC酶的菌株,对这些菌株的监测和阻止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产ESBLs和AmpC酶的发生率、耐药性情况及传播方式.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66株E.coli和38株K.pn,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质粒反式接合实验检测耐药基因的传播.结果 E.coli和K.pn产ESBLs/AmpC酶的发生率分别为74.2%(49/66)/10.6%(7/66)和71.0%(27/38)/13.1%(5/38),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E.coli和K.pn分别为7.6%(5/66)和10.5%(4/38).这些产酶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美唑全部耐药,对含酶抑制剂复合物敏感性较低,对亚胺培南敏感;产ESBLs菌株的传播绝大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而产AmpC酶菌株的传播只有小部分依赖质粒水平转移.结论 临床分离的E.coli和K.pn菌株大部分产ESBLs或AmpC酶,且存在一定比例既产ESBLs又产AmpC酶的菌株,对这些菌株的监测和阻止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分离株eaeA基因的多态性。 方法 对不同来源的60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eaeA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中进行BLASTn比对,根据比对相似性判定eaeA基因的型别。将获得型别的序列与GenBank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代表性菌株型别的序列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进化关系。 结果 所有EHEC分离株的eaeA基因均为γ型,且序列完全一致。EPEC分离株的eaeA基因型以β1型为主,同时存在ε, κ, ι2, θ型。 结论 EHEC分离株的eaeA基因相对保守,型别单一,而EPEC分离株的eaeA基因表现出较大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的发生和检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li)中检测AmpC酶及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方法选择从临床分离的可疑产ESBLs和AmpC 2种酶的40株大肠埃希菌,用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表型,三维酶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PCR扩增质粒型ampC基因和ESBLs基因,肉汤交配法检测质粒型ampC基因的接合传递性。结果在三维试验中,40株菌中有39株产β-内酰胺酶,其中21株产ESBLs和AmpC 2种酶,15株单产ESBLs,3株单产AmpC酶。在PCR扩增试验中,8株扩增出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7株为C IT型,1株为DHA型;34株扩增出b laTEM、b laCTX-M、b laOXA 3型ESBLs基因中的至少1个型,未扩增出b laSHV。8株携带质粒型ampC基因的菌株,共筛选出9株接合子。结论AmpC酶已在我院的大肠埃希菌中出现,由质粒编码的AmpC酶可在细菌间传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期间E.coli ATCC25922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动态变化,以期深入探讨头孢美唑PAE形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eytometry,FCM)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结合,检测低浓度(4MIC)和高浓度(128MIC)的头孢美唑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且高浓度(128MIC)组较低浓度(4MIC)组增高更明显。[结论]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呈现不同的膜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对E.coli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流式细胞仪是研究PAE机制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作者将临床分离的55株大肠杆菌进行了系统生化鉴定,并用5株埃希氏菌属分型噬菌体进行了分型。结果55株大肠杆菌中有47例均被5株噬菌体中的一至数株裂解,分型率为85.5%,其中E-1、E-2……E-5裂解率分别是为32.8%,30.9%,10.9%,43.6%,32.8%,其中E-4裂解率最高,达43.6%。共可分18个噬菌体型别,以4型(包括4,4b,4C)最多。  相似文献   

19.
2007年CHINET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12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 K-B 法)对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结果 共收集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网12所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 527株,肺炎克雷伯菌3 051株,催产克雷伯菌206株.其中儿童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4.0%(1 566/6 527)和 17.8% (542/3 05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平均为55.0%(12.3%~72.1%)和44.9%(15.4%~ 70.6% ).各医院ESBLs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都保持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低于10%.产ESBLs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耐药率也均低于20%.50%以上的产ESBLs株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有5所医院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1株,大肠埃希菌2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其中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为泛耐药株,占0.7%(20/3 051).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性,不同地区的分离株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儿童分离株中产ESBLs检出率上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E.coli)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代表菌种,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应用.耐药菌株迅速增加。为了解本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送检各种标本细菌分离及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