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16例单胎、足月、无阴道分娩禁忌症的初产妇按第二产程持续时间(t)分为4组,比较组间新生儿结局。结果:手术产率、脐动脉酸血症发生率及转入NICU的病例t>90分钟组明显高于t≤30分钟组、30≤t≤60分钟组及60≤t≤90分钟组p均<0.01;窒息率在4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第二产程持续时间>90分钟,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增加,故应重视和积极处理好第二产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与新生儿结局。方法:将产时胎心率监护中有晚期减速的病历140例分为3组:第一组: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60分钟;第二组: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60120分钟;第三组: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120分钟和/或胎心在宫缩间隙期不能恢复正常。并与同期40例产时胎心率监护中无异常图型—第四组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第一组与第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第三组均高于第四组(P<0.05)。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第一组、第二组与第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三组明显高于第四组(P<0.01)。结论: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60分钟时,新生儿窒息率增加。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120分钟和/或胎心在宫缩间隙期不能恢复正常时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与新生儿结局。方法:将产时胎心率监护中有晚期减速的病历140例分为3组:第一组: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60分钟;第二组:胎心晚期减速持续60-120分钟;第三组:胎心晚期减速时间>120分钟和/或胎心在宫缩间隙期不能恢复正常。并与同期40例产时胎心率监护中无异常图型-第四组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第一组与第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第三组均高于第四组(P<0.05)。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第一组,第二组与第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三组明显高于第四组(P<0.01)。结论: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60分钟时,新生儿窒息率增加。胎心晚期减速持续时间>120分钟和/或胎心在宫缩间隙期不能恢复正常时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后对各个产程、产后出血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有指证终止妊娠的200例宫颈未成熟足月妊娠孕妇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普贝生置阴道促宫颈成熟,24h后如未临产予催产素引产。对照组直接采用催产素引产。比较有完整产程产妇的各个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情况及两组的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第一产程平均(6.86±3.02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38±2.47h),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总产程、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的高胆红素血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胎窘率、新生儿窒息率、转科率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普贝生促宫颈成熟后临产后能有效缩短第一产程,降低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而对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围产儿结局等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俯卧位分娩与传统平卧位分娩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120例产妇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取俯卧位分娩接产,对照组(60例)取传统平卧位接产,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和会阴裂伤等母儿结局.结果 俯卧位比平卧位组,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更少的会阴侧切(P<0.05),有更少的新生儿窒息(P<0.05);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稍延长第二产程、稍增加产后出血,降低会阴损伤,是值得推荐应用的分娩体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长短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本院分娩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出现间歇或反复变异减速者,共256例。分别记录其变异减速时间、Apgar评分、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窒息例数。结果 p H值和低Apgar评分对照组与试验2、3组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窒息对照组与试验3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当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大于60min时,新生儿预后存在显著性差异,为避免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建议在间隙性变异减速持续1h内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整体责任制护理实施对无痛分娩产妇产程、分娩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无痛分娩的10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取的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6).对比两组产程、分娩结局异常率、新生儿Apgar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结局异常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责任制护理实施对无痛分娩产妇可缩短其产程、改善分娩结局及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8.
任献平 《医学信息》2008,21(3):263-264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对妊娠结局及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在我院分娩产后证实脐带绕颈、足月妊娠的初产妇48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无脐带绕颈的初产妇4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5,P〈0.01)。顺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带绕颈明显增加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产前早期诊断,加强产时的胎儿监护,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加强产妇心理护理,适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血氧饱和度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800例,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骨盆内外测量无异常。进入产程后给予心电监护并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监测产妇的血氧饱和度,间隔15min记录一次血氧饱和度,产程结束计算血氧饱和度平均值。血氧饱和度≤94%设为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4%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羊水情况、新生儿评分。结果 800例产程中,血氧饱和度≤94%共222例,平均血氧饱和度93.25%,占27.25%。血氧饱和度〉94%共578例,平均血氧饱和度97.72%,占72.25%;两组分娩方式:观察组自然分娩160例,占72.07%,剖宫产51例,占23%;对照组自然分娩492例,占85.12%,剖宫产66例,占11.4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产后出血(经阴分娩):观察组6例,占3.51%;对照组10例,占1.95%,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羊水污染的发生率:观察组54例,占24.32%;对照组64例,占11.07%。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新生儿评分:观察组重度窒息2例,占0.90%,轻度窒息28例,占12.61%;对照组重度窒息3例,占0.52%,轻度窒息37例,占6.40%,两组轻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重度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产程中产妇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对分娩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产程中应注意血氧饱和度监测并给予干预措施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笑气联合间苯三酚(斯帕丰)对于产程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例自愿行笑气联合斯帕丰行无痛分娩孕妇为实验组,选200例自愿行笑气无痛分娩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时间、出血量、宫颈软化程度、胎儿窘迫发生率、围产结局等。结果实验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宫颈软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出血量、围产结局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笑气联合斯帕丰用于缩短产程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在产程中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分娩分式.方法 住院分娩285例脐带绕颈孕妇为观察组,同期抽取住院分娩的无脐带绕颈的孕妇285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脐带绕颈周数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孕妇的分娩方式.结果 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脐带长度50~60cm及脐绕颈≥2周者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均明显高于脐带长度>60cm、绕颈1周者,其P <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脐带绕颈1周者,可鼓励孕妇自然分娩,必要时行剖宫产.脐带绕颈2~3周者,建议孕妇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扩宫颈处理活跃期胎儿窘迫的临床效果和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住院分娩中活跃期发生胎儿窘迫产妇92例,分为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干预组于宫口扩张≥5cm时应用手扩宫颈处理,直至宫口开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分别记录两组活跃期时限(5~10cm)、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及头颅血肿情况。结果干预组活跃期时限(5~10cm)、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及头颅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扩宫颈处理活跃期胎儿窘迫可以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对产程及新生儿出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5例初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选择同时期分娩的55例初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产程、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等出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照。结果产程时间镇痛组较对照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率镇痛组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缩短产程,降低因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对新生儿出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会阴保护接生手法对足月妊娠无痛自然分娩初产妇产程时间、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无痛自然分娩的63例足月妊娠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接生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会阴保护接生法,28例)和观察组(无会阴保护接生手法,35例).分析对比两组产程时间、会阴损伤程度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二、三产程以及总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会阴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会阴完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无会阴保护接生手法应用于足月妊娠无痛自然分娩的初产妇,能够有效缩短产程时间,且对于母婴结局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普贝生(也叫前列腺素E2缓释剂),在产科足月单胎妊娠促进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足月妊娠的孕妇按分娩的先后顺序分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普贝生置于阴道后穹窿深部;对照组用小剂量缩宫素静滴.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和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产程进展较对照组快(P<0.05),但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普贝生用于单胎足月妊娠引产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我省新生儿头颅B超筛查对象.方法使用东芝SSA-240A 型超声诊断仪,对我院分娩及NICU住院的新生儿随机抽取早产儿、高危新生儿、正常新生儿各100例(共300例)行新生儿头颅B超检查,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结果①三组间颅脑损伤顺序是早产组>高危组>正常组,发生分别为63%(63/100)、20%(20/100)、4%(4/100),P<0.01;②与颅脑损伤关系密切的因素有:早产及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肌张力改变、呼吸改变、缺氧及酸中毒;③早产组、高危组的组内颅脑损伤与正常各因素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早产儿、高危新生儿中颅脑损伤发生率高且无特异性,应早期常规行B超颅内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颅脑病变患儿的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减少伤残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及对其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120例瘢痕子宫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孕产期处理,观察组在整个孕产期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孕期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管理、心理疏导,给予产妇球囊促宫颈成熟、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培训、无痛分娩技术。比较2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程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2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程时间、出血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未出现瘢痕子宫破裂。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产妇,根据瘢痕子宫解剖学及组织学特点,结合产妇和胎儿情况行综合评估后,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产妇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瑞  张玲 《医学信息》2007,20(2):286-288
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观察80例产妇在产程中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未采取任何分娩镇痛药物而进入产程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有效率为98.2%,观察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01).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对母婴无影响,可加速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19.
1016例脐带绕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12月间分娩的1016例有脐带绕颈者进行了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情况及分娩方式的统计分析;并以同期分娩的3969例无脐带绕颈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有脐带绕颈组的胎窘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组新生儿窒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虽然脐带绕颈可使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增高,但基于脐带绕颈正确诊断的误差及剖宫产手术并发症对孕妇的危险,所以孕期提示有脐带绕颈可能的孕妇,剖宫产不是首选的分娩方式,而是应加强胎儿的宫内监测,尤其是进入分娩期后,更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注意胎头下降及胎心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宜根据产程的进展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助产方法,尽量及早去除造成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这对减少新生儿窒息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200例足月、单胎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每组100例),分别在宫口开至0.5~2.5 cm和3 cm时采用腰-硬联合镇痛。观察镇痛前及产程不同时点视觉模拟(VAS)评分;观察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妇的运动阻滞程度。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宫口扩张7~8 cm、10 cm时VAS评分潜伏组低于活跃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运动阻滞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能有效降低母体应激反应,对新生儿无不良反应,较活跃期实施效果更理想,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