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共20侧上肢标本,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到肱骨内侧髁以及正中神经主干在肘窝处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结果 正中神经前臂的主要肌支有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掌长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桡侧半支、拇长屈肌支和旋前方肌支,其长度分别(46.3±12.5)、(44.5±9.7)、(43.5±4.1)、(53.5±7.2)、(62.4±19.8)、(64.4±7.8)、(109.4±14.9) mm;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别是(1.7±0.2)、(1.5±0.5)、(0.9±0.3)、(1.2±0.3)、(1.5±0.1)、(1.2±0.3)、(1.0±0.4)mm;正中神经主干距内侧髁距离为(35.4±3.3) mm;旋前圆肌支标本可直接与肱骨内侧髁上方尺神经主干无张力缝合.结论 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屈肌支是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2 4岁 ,因右足背伸、外翻无力 1月 ,渐加重 ,于 1998年10月来诊。查体见 :右下肢外观正常 ,无外伤性瘢痕 ,右踝关节背伸、外翻肌力明显减弱 ,肌力为Ⅲ级 ;小腿外侧、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 ,腓骨小头处压痛明显。X光摄片检查 ,站立位片示 :胫腓上关节向上脱位 ;平卧位片示 :胫腓上关节关系正常 ,呈轻度骨性关节炎改变。追问病史 ,患者述 4个月前有高处坠落外伤史 ,当时只感觉膝外侧疼痛 ,平卧位行膝关节X光摄片检查 ,未发现异常。即按膝关节扭伤处理 ,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 1周 ,疼痛消失。 1月前出现右小腿前外侧肌群无力 ,并逐渐…  相似文献   

4.
腓总神经损伤是一种引起小腿和足部活动及感觉异常的周围神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笔者应用电针结合中西药物及理疗等方法综合治疗该病2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外侧头肌支解剖关系在小腿瘦形术中的应用指导。方法 选取14 例女 性及2 例男性防腐标本共32 侧小腿作研究对象。分别将将防腐标本股骨内外上髁连线设为X 轴,垂直于股骨 内外上髁连线且过中点的虚拟线设为Y 轴,建立防腐标本小腿二维坐标系,从腘窝入路逐层解剖,追踪腓总神 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将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走行映射到防腐标本小腿二维坐标系中,记录相关 数据。结果 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11.61 cm 处以(21.36±3.41)°角向下发出;腓肠肌 外侧头肌支由胫神经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4.04cm 以(28.63±2.87)°角向下发出。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起点距 腓总神经(2.64±0.87)cm,两者在股骨内外上髁水平相距(2.89±0.68)cm。结论 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 侧头肌支在腘窝的解剖位置相距较近。小腿瘦形术中进行与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相关的操作,勿伤及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了3例胫腓骨骨折致上胫腓关节迟发性脱位引起的腓总神经麻痹。结合文献分析了发病机理、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认为腓骨完整,或骨折已穿针内固定的胫骨不稳定骨折或胫骨缺损迟发性上胫腓关节脱位的前提:肌肉纤维化、瘢痕挛缩、过早负重等可载小腿纵向挤压力增加,是脱位的主要原因,腓总神经麻痹与其局部被固定有关。膝外侧疼痛和明显的骨性突出是常见脱位症状和体征。主张切除腓骨小头,酌情松解腓总神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通过23例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回顾,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23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和术式,有效药物的应用。结果 根据朱家恺疗效评价。手术治疗12例,优8例,良3例,有效1例,非手术治疗11例,优5例,良4例,有效2例。总优良率91.3%。结论 腓总神经损伤治疗得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并分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分布于2、3、4、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长伸肌、(?)短伸肌和趾外侧伸肌,并分出皮支到1、2趾间背侧。腓总神经在腓骨上部位表浅,易受撞击、挤压、压迫、冷冻等  相似文献   

10.
腓总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刀伤8例,玻璃割伤4例,车祸及砸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均于伤后半小时-六个月内做神经探查并行相关治疗。结果:18例均获得6月-8年随访,术后效果评定按运动分级法评定:优:M4以上;良:M3;可:M2;差:M1或M0;18例中优良占16例,占89%;可:2例。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者,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探查,行神经吻合、松解等,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不可逆损伤在半年以上者,应行肌腱移位重建以恢复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施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手术时腓浅神经运动支的安全性.方法:对60 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小腿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浅神经走行及各肌支的分出点和穿入点的位置,定位采用以腓骨小头和外踝间进行八分法;测量分出点和穿入点与腓骨小头的距离等数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腓浅神经腓骨长肌第一、二肌支(玉型)穿出点均在-区间,穿入点均在三区间;腓浅神经腓骨短肌肌支穿出点均在三区间,而穿入点70%在四区间,30%在五区间;所有肌支由腓浅神经发出后均向后腓侧进入肌腹;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距腓骨小头90. 4依23. 5mm(44. 3~136. 5mm).结论:近侧蒂皮瓣的轴点和远侧蒂皮瓣的近端均应在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之下(腓骨小头下44. 3~136. 5mm,3 区),切取皮瓣时从前往后游离较好.  相似文献   

12.
踝足部胫神经及其分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神经在踝足部卡压的因素及部位。方法:通过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观测胫神经在踝足部的分支及其足底内外侧管,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展肌腱性部分位于肌腹下面,展肌腱性部分长(8.62±0.79)cm,宽(3.01±0.30)cm,厚(0.24±0.02) cm,腱性部分构成了足底内外侧管表面;足底内外侧神经走行于足底内外侧管,足底内侧管长(4.58±0.41)cm,横径(1.11±0.10)cm;足底外侧管长(2.58±0.23)cm,横径(0.96±0.08)cm;②在足跟内侧跟内侧神经行走于一独立管道,即跟管,跟管长(3.03±0.21)cm,横径(1.07±0.09)cm。结论:在足底内、外侧管,跟管处胫神经分支可被卡压;对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松解时,除了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还要打开足底内外侧管及跟管对胫神经分支进行松解,特别是对伴有单一分支卡压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65-6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临床上使用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案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各自临床效果,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ub 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检索2011~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随机和半随机对照文献,应用Rev Man 5.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篇,13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同质性(P=0.71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优良率方面无明显临床效果差异[OR=0.59,95%CI(0.19,1.91),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和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术后随访,发现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颧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1)颧支从腮腺上缘或前缘穿出,发出2~3支,分为上、下部分支。(2)上部颧支细小、表浅,由颧弓内1/3处斜行跨越颧弓或走行在颧弓下缘,穿经颧骨韧带基部;下部颧支略粗,位置深,位于上部分支下方(1.0±0.3)cm。(3)颧支上、下部分支在颧大肌表面和深面相互吻合。结论经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下平面分离到颧大肌外缘时,或在骨膜下分离颧骨韧带时,是颧支易损伤部位,操作中避开神经分布的组织层次,勿使用锐性分离及过度牵拉等,可预防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形态及周围结构在脑瘫肌痉挛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手术显微 镜解剖观测童尸标本40具、成尸标本60具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儿童自然后根丝为4-6束,成 人为8~12束,集成2个干,形成后根到达硬脊膜初级孔,分为硬脊膜内侧段、硬脊膜外腔段、脊神经节段、脊神经外 侧段4段。硬脊膜内侧段长度儿童为4~15 cm,成人为6~20 cm。腰2~5和骶 1腰骶脊神经后根穿硬脊膜裂孔处 直径,儿童平均值为1.3 mm、1.4 mm、2.0 mm、2.2 mm、1.7 mm;成人平均值为 2.0 mm、2.2 mm、2.4 mm、2.7 mm、 2.2mm。棘突根部下缘与椎板下缘交点是两侧脊神经后根穿椎间孔处连线的对应点。结论:棘突根部下缘可作为 寻找同序数脊神经后根的标志;保留腰2、4和骶1椎板及腰4脊神经后根完整性的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成人骨间前神经及其肢支的解剖特点,为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剥离30侧(左右各15侧)成人上肢标本,在测量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长度、径线等基本解剖学数据的同时,肉眼重点观察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在前臂的位置百分比。结果:骨间前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45.7±10.5)mm处起自正中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79.06±7.49)mm处发出肌支,其在前臂的位置为13.2%~32.8%。拇长屈肌支(93.3%)和旋前方肌支(100%)以1支型、指深屈肌支(86.7%)以4支型出现率最多。骨间前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位于前臂的27.6%~88.1%,其中拇长屈肌支为27.6%~48.3%,指深屈肌支为32.8%~49.9%,旋前方肌支为41.3%~88.1%。结论:测量并总结得出的有关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的解剖学数据和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人肌门处的分支情况。以肱骨外上髁为定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和人肌点至定点的距离以及神经走行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支数目最多的是指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体积较大的肌肉。而一些细小的肌肉,如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等,均以单干神经支配较多。指伸肌与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肌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干现象。各肌支的长度变化较大,在旋后肌上缘之前发出的肌支长度自下向上依次递减;其下缘以下至浅层伸肌的肌支长度呈现递减趋势,在发出尺侧腕伸肌肌支后,肌支长度又呈现增长趋势。桡侧腕短伸肌支起自桡神经深支、浅支及桡神经干者分别为60%(18/30)、30%(9/30)和10%(3/30)。结论:指伸肌、小指伸肌及尺侧腕伸肌肌支较短,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置较近,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的差异与其支配肌肉的结构,体积和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起源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种及解剖过程中人为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头后面的神经分布,探讨胰头癌沿神经浸润转移的解剖学基础,为临床上清除由于胰头癌神经浸润转移所致的残留癌以及胰源性疼痛止痛术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测了30具成人尸体胰头后面神经分支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果:(1)胰头后面的神经分支主要来源于右腹腔神经节(27例)、腹腔丛右侧半(20例)和肝丛(16例),少数发自肠系膜上丛(14例)。(2)胰头后面神经分布形式以成丛型.即“胰头丛”占多数(24例),仅有6例为不成丛型。(3)“胰共丛”的位置较恒定,肾贴于胰头后面,邻接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的末段。胰头后面神经分支进入胰头后面腺体的部位以右上、下象限为主(分别有21例和26例),其次为左下象限(14例),而左上象限最少(3例)。结论:胰头后面的神经分布丰富,其来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为胰头癌神经浸润转移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提供了可能,也是导致中、晚期胰腺癌剧烈疼痛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