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3):572-575
目的:分析感染科医护人员艾滋病(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管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感染科医护人员80例;将2015年7月—2016年3月期间感染科医护人员作为常规管理的设定为对照组,2016年4—12月期间感染科医护人员以总结本科室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后制订有效地预防与管理措施管理的设定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护人员的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管理对策。结果:感染科医护人员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有AIDS职业安全教育缺乏、侵袭性操作及医护人员恐惧心理等;对照组医护人员发生AIDS职业暴露1例,其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医护人员未发生职业暴露,两组医护人员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医护人员的AIDS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较多,如能尽早总结危险因素并制订有效地预防与管理措施,可更好地避免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及相应对策。方法总结归纳感染科护理工作的损伤因素和防护措施。结果感染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高度危险因素,具体包括:物理性损伤因素、化学性损伤因素、生物性损伤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感染科特殊性、职业暴露上报体系不完善。措施: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职业损害的处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组织学习。结论感染科制订相关对策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防护对降低各种危害,更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对我院感染科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调查的职业暴露中被刀、剪、针等锐器损伤及皮肤接触血液为主要危险因素,经防护知识培训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相应增加,给护士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对2006-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护理工作人员45名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锐器刺伤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要强化必要防护措施,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对2006-2010年感染性疾病科从事护理工作人员45名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锐器刺伤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要强化必要防护措施,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疾病科是收治内、外、妇等各种类型疾病的综合科室,工作环境和性质给护士造成很大压力,针刺伤在护理工作中常见,尤其感染科护士易直接暴露于细菌、病毒、寄生虫之中,如何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感染科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消除或减少职业暴露,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危险因素。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针刺伤的原因1.1缺乏防护意识: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问题,对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进行研究,探讨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方法研究护士在感染科工作中的危险,调查并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可靠措施进行解决。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护士被剪刀、针头和手术刀等利器所伤,进而接触到皮肤和血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通过对护士的相关培训和教学之后,与培训前相比,护士职业暴露率显著下降,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般而言,感染科护士在平日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护士的心理承受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也会对其身心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应该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以最佳的方式保证护士远离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白族地区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性感染危害的发生。方法了解引起护士职业危险的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违反操作规程和工作失误而造成自身感染。结果通过强化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措施及严格操作规程,使职业感染率降到最低。结论有效防止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自我防护对策实施效果。方法研究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按照开展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干预时间前后,干预前和干预后,干预前后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开展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干预后,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事件较干预前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接触紧密,危险性较高,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自我防护对策,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徐登淑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37-2039
目的探讨感染科护士对职业性风险的认知水平及如何提高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重钢总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心理状态。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53份,回收率为96.4%。结果感染科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知水平较低,护士在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险为针头刺伤及病原体暴露,占81.1%(43/53);高达81.1%(43/53)护士暴露于患者飞沫和伤口分泌液。自我防护意识较差,35.8%(19/53)护士对于自我防护的相关知识来源于工作时老师、同事的提醒,71.7%(38/53)护士防护知识掌握不够。结论加强对护士职业风险认知的教育,注重对护士自我防护措施的培训,有助于降低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同时,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李新  薛芬 《医药论坛杂志》2011,(17):130-131
目的探讨传染科护士面对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管理措施,对环境存在着一些职业危险因素,提出了在工作中要采取防范措施,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与防护知识培训,抓制度、重落实,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结果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医院、科室应加强支持系统等,从而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结论感染科的护士关键是调整心理状态,高度重视消毒隔离,掌握职业防护知识,积极的防护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信息动态     
目的 了解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83名感染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不同职称间护理人员压力因素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感染科护理人员工作的压力因素中,位列前三位的是超负荷工作、人员缺编和职业暴露.结论各级护理管理者及个人应高度重视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减压.  相似文献   

13.
HIV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组织、体液或HIV污染的医疗器械及设备等接触,从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现已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脑脊液、关节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及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粪便、鼻腔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常不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4.
我院是一所二级医院,急诊患者中外伤患者较多,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工作中职业安全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被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和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急诊科护士在高危的环境中工作,易造成职业伤害,因此,加强防护管理,提高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危害,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5.
感染科护士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淑娟  袁爱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649-2650
感染科护士长期处于特殊环境氛围,在各种传染病人的救治,尤其是传染性极强病人的抢救中,承担着较大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心理压力,而这些心理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失衡现象,会使护士自身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研究影响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因素,针对性的采取解除心理压力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化科病房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护士常常暴露于职业危险因素中,面对自身健康的潜在威胁和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为提高消化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我们在2005年7月-2007年1月间对全军三所医院的103名消化科护士进行自编问卷调查,了解发生利器刺伤、接触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化疗药物等危险因素及防护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手术室环境的特殊性,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中,在护理操作中,如果不注意自我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影响身心健康。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介绍如下。1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1.1针刺、刀割伤手术室护士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针刺、刀割伤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易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污染,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英国医学会对针刺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做过调查,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后,仅0.004ml带有HBV的血液…  相似文献   

18.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1,2]。护理人员是医院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在诊疗、护理等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接触距离近,频率高,成为不可忽视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群体^[3,4]。为此,本文针对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兰芝  王小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50-2651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患重病、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生活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1].因此,对急诊科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危险因素的防范[2].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必须首先明确与职业危险的相关因素.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3].  相似文献   

20.
助产士的职业感染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清群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67-168
医务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助产士更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助产士经常暴露于被产妇血液、体液、羊水污染以及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中,具有感染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然而紧张、繁重、高风险的工作,使助产士忽略了自我保护。现就助产士职业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旨在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加强助产士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