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在先天性腭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共修补47例先天性腭裂患者,其中单侧完全性腭裂21例,不完全性腭裂26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腭瘘,随诊1~3年,语音清晰度满意。结论 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术较好地恢复了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获得了良好的腭咽闭合,并有效地降低了术后腭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在不完全腭裂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一种具有良好腭咽功能、对上颌生长发育影响小的不完全性腭裂修复的新方法。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对38例不完全性腭裂进行手术修复,术后应用语音分析、头颅侧位X线咽腔造影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28例(73.7%)没有做松弛切口,10例(26.3%)行两侧约5~10mm松弛切口。20例术后6个月复诊,其语音清晰度、高鼻音以及鼻漏气都得到明显改善。咽腔造影结果显示:17例达到完全腭咽闭合,3名软腭动度良好,发“i”时腭咽间隙在3mm以内。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可有效恢复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重建提腭吊带,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并可尽量不做松弛切口,避免了硬腭裸露骨面造成对上颁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术式所遗留的问题,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腭帆提肌止点后上推移术与传统腭裂整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腭裂功能性整复术 ,提出一种新术式———腭帆提肌止点后上推移术。方法 :在腭帆提肌及相关肌肉尸体解剖基础上 ,应用腭帆提肌止点后上推移腭裂整复术实施 2 0例 ,术后应用鼻咽镜、语音分析进行腭咽闭合功能及语音评价 ,与传统术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 0例手术术后均一期愈合。鼻咽镜检查示全部病例腭咽肌肉运动良好 ,发音时达到完全腭咽闭合 ,语音均得到改善。结论 :腭帆提肌止点后上推移术使软腭充分向后上提拉完成腭咽闭合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术式术后存在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问题 ,是一种较好的腭裂功能性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对上颌骨发育影响较小且具有良好腭咽闭合功能的腭裂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岛状颊黏膜肌瓣术,共修补37例腭裂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随诊1~3年,语音清晰度满意,无腭瘘发生。结论: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岛状颊黏膜肌瓣术较好地恢复了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获得了良好的腭咽闭合,有效降低了腭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5.
腭裂修复的目的是修复腭部的解剖形态.改善腭部的生理功能.重建良好的腭咽闭合,为正常吸吮、吞咽和语音、听力等生理功能恢复创造条件。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能恢复腭帆提肌的正常解剖位置.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本研究对181例腭裂患者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进行修复.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吴滨 《口腔医学研究》2009,25(2):220-221
目的:分析腭裂整复术中腭帆提肌重建的难点,总结腭帆提肌重建的手术经验。方法:对我科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住院的50例2.5~6岁腭裂患者,完全腭裂31例,不完全腭裂19例施行腭帆提肌重建手术。结果:1例手术后第5天发现硬、软腭交界处口腔黏膜有一0.4cm瘘口,术后12d出院时瘘口已基本闭合;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结论:腭帆提肌重建手术的关键是肌肉的充分解剖分离,手术中注意减少两侧吻合端的损伤和局部出血,最好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以保证肌束的解剖分离和对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腭裂的效果。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先天性腭裂11例,其中完全性腭裂3例,不完全性腭裂8例。患者朗读汉语普通话测试字表,对比手术前后的发音准确率。结果 1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均不需输血。术后伤口无感染,无裂开,手术成功。发音准确率由术前的20%提高到术后的60%。结论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腭裂是一种较好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根据腭帆提肌的解剖特点,利用折叠式双咽后壁组织瓣,来补偿腭帆提肌的作用,使腭裂患者术后以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经过260例临床应用,发音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改良腭咽肌瓣重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改良腭咽肌瓣重建腭咽闭合功能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患者实施改良的腭咽肌组织瓣转移术。结果:手术效果好,高位形成新的咽环,腭咽肌瓣同软腭协同作用完成腭咽闭合。鼻音计检测鼻音化率明显降低,语音功能改善。结论:改良腭咽肌组织瓣转移术用于治疗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手术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腭咽环扎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对腭咽环扎术后16年的部分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语音评价,咽腔造影,并使用电子动态喉镜检查腭咽闭合功能。结果16例患者的语音检查优良率为93%。研究表明:腭咽环扎术后的腭裂患者其环扎线的向心性牵拉力量使鼻咽腔能从前后左右4个方向将鼻咽腔全面缩小,为语音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咽腔大小随患者年龄增长而改变,不会限制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不对称性唇裂在先天性唇腭裂疾病中的发病比例并评价其目前的整复方法。方法:对自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所有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对纳入研究标准的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通过3dMDpatient软件及SPSS17.0软件进行指标测量分析来评价双侧不对称性唇裂的各种整复方法。结果:在4467个唇腭裂患者中,双侧唇裂964人,其中双侧不对称性唇裂患者294人,约占先天性双侧唇裂的30.4%;采用单侧分期修复的患者有3项测量指标(除唇峰一人中点外)统计结果均为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采用双侧唇裂修复方法同期整复及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的患者,其4项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不对称唇裂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采用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同期整复获得的手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唇腭裂手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8例;16岁以上恒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表现为上颌长度缩短,而唇腭裂术后患者除上颌长度的缩短外,还存在上颌位置后缩;16岁以上恒牙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主要表现为上颌位置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术后患者上颌位置后缩外,上颌长度也缩短。结论:唇裂手术及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良腭黏膜瓣整复软腭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复软腭裂的新术式,重建腭咽闭合的效果。方法:采用腭黏膜瓣后推术对25例软腭裂患者进行整复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以了解术后腭咽闭合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腭部创口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软腭的活动度良好,且均有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结论:对先天性软腭裂的患者实施该术式整复,能较好地恢复腭咽闭合功能,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整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形态和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非唇腭裂患者(非裂患者)作为A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10岁),19例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B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11.57岁),17例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C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12.50岁)。在正畸治疗前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3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单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ANSMe、SNB、BaNPog和CoGo-MP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CoGo、GoGn、CoGn、SGo和NMe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双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GoGn和SN-MP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SNB和CoGo-MP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偏后,下颌体长度减小,下颌支高度降低以及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唇腭裂患者不同截骨方式下上颌骨外置式牵引成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颅外支架外固定式牵引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分别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和整块截骨方式,探讨不同截骨方式的牵引成骨效果。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10例,反覆盖均超过10mm。采用传统整块截骨5例,前段分块截骨5例,均利用颅外支架固定式牵引器行术后牵引。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矫治效果。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骨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面形及咬合显著改善。牵引成骨后,SNA角、NA与FH夹角、前牙覆盖、零子午线与Sn距离等显著增加。前段截骨组硬腭长度增加7.50mm,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软腭长度、静止位腭咽腔深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上颌骨前段截骨牵引在增加硬腭和牙弓长度、避免腭咽腔深度增加及腭咽闭合功能恶化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牙合)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Ⅲ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对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用CBCT确诊为唇腭裂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上颌窦情况并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病变发生率为78.1%。根据病变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黏膜增厚型(51.3%),粘液囊肿型(19.3%)及积液型(22.7%)。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平均厚度为2.40 mm;粘液囊肿的平均最大径为7.60 mm。上颌窦病变可发生于单侧上颌窦,也可双侧同时发生。结论:CBCT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在对患者唇腭裂状况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唇腭裂患者上颌窦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16例伴发先天性心脏病(CHD)唇腭裂患儿围手术期的情况,对这部分患儿手术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价,拟制定相应的手术指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病例资料为2004-006—2007-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唇腭裂治疗研究中心接受唇腭裂修复术的CHD患儿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1.7岁。其中未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例,已接受手术的患者为1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胸片、心超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于全麻插管下接受唇腭裂修复手术,观察患儿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6例患儿营养状况为中等偏下水平,4例患儿心前区听诊有杂音,但血常规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3例胸片显示有心影增大,心超检查均无明显手术禁忌。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插管麻醉,术程30~70 min,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此类患儿,术前必须严格排除手术禁忌,尤其是肺部炎症。全麻插管麻醉需控制深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量是保证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