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人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58例健康人QT离散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15例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与未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比较。结果 急性心梗塞组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生室颤患者QTd及QTcd明显大于无室颤度者。结论 推测QTd作为无创性预测心脏事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40例,分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组20例,高血压非左心室肥厚组20例,健康正常组20例,用全自动十二导联心电图测定其Q-T离散度数值,急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Q-T间期测量值为56.3±9.2,急性心律失常发生率64%,而高血压非左心室肥厚组Q-T测量值为30.4±7.5,急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3%,将康对照组,Q-T测量值30.4±6.8,机型心律失常发生率23%。结论血压升高不会影响Q-T离散度,只有合并左心室肥厚,才影响Q-T离散度,使其增大,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明显增加,呈正相关,Q-T离散度可作为检测心脏事件的无创性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38例AMI患者发病后心电图中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关系,借以探讨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上的Q-T间期是指O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这段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开始到心室复极结束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时间总和。Q-T间期等于心室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总和,代表心室的总不应期,Q-T间期变化与心室复极过程的改变有关,并且受很多因素如心率、性别、电解质、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某些疾病的影响,也可以说凡能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时程的因素均能引起Q-T间期改变。在影响Q-T间期的众多因素中,以心率对其影响最大,当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而心率减慢时则Q-T间期延长。为了得到可靠的Q-T间期值,临床心电图学提出心率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疾患,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约40%的患者因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近年来,已用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来测定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猝死正在受到重视,本研究对7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70例DCM患者中男54例,女16例,男∶女=3∶1,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为59.6岁。临床诊断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①体检、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扩大。②病史和临床 相似文献
7.
Q- 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检测心脏事件的无创性有价值的指标。本文通过对不同等级高血压患者的QTd检测、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认识和重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0例高血压患者为2 0 0 2年5月~2 0 0 3年2月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5 6例,女2 4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5 8岁。诊断标准采用1 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 999年1 0月)的规定[1 ] ,并根据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将其分成三组,其中危险分层里含有或只含有心脏危险因素:第一组30例,为1级低危;第二组2 8例,为1级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2例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 50例对照组儿童心电图的 QTd,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及对照组的QTd。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 ,二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 0 1)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 QTd虽高于对照组 ,但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 QTd增加的患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表明 QTd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评估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分析了 3 8例 AMI患者发病后心电图中 Q- 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的关系 ,借以探讨 Q- 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 8例 AMI(下壁、前壁、前间壁 ) ,其中男性2 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 6岁~ 72岁 ,平均 (5 6.4 3± 8.93 )岁。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 (频发室性早搏 ,多源性室性早搏 ,成对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 16例(42 .1% ) ,年龄 4 2岁~ 70岁 ,平均 (5 4 .72± 12 .4 1)岁 ;无室性早搏者 2 2例 (5 7.9% ) ,… 相似文献
11.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山西省儿童医院(030013)李润森山西省军区门诊部李萍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ECG)上各导联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所以又提出了校正的Q...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性指标。笔者等对36例AMI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电图测量其QTd、QTcd,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AMI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91y。均为1983~199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少是干休所的老同志。发生心源性死亡者10例,其中3例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颤动(VF),7例死于心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发病未超过24h,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记录其发病24h内的心电图。分析了28例在AMI发生前1mo及26例在AMI发生后3w病情稳定的心电图413份。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低血钾患者的心电图来探讨其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从而降低低血钾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大Q-T离散度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8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出左室肥大者67例,左室正常者113例。采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室肥大组及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7.31土13.57和38.8土8.55m(sP<0.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2.5%,其中复杂性者为64.2%,室速为23.9%,该组中OTd>60ms3项检出率均高于60ms及左室正常组中QTd>60ms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大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一定关系,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d可作为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
目的探讨健康男性青年服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后不同血药浓度下静息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与用药前比较有无显著性变化,以对卡维地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名健康男青年在服用卡维地洛20 mg前及服药后0.5、1、2、3、4、6、8、10、24 h分别测血药浓度,并做静息心电图,于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QTd有缩小趋势,但与用药前比较各P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卡维地洛对正常健康男性的QTd可能无影响,从反面证实,它主要对有病理情况下的心脏病患者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