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X线诊断(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探讨其生物学特征及X线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4例上消化道多原发癌,均行上消化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或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44例中,食管多原发癌22例,占50%;食管-胃多原发癌19例,占43.2%;胃多原发癌3例,占6.8%,除1例食管发现3处癌灶外,其余皆为双灶,22例食管多原发癌共发现45个癌灶,其中增生型病变20个,髓质型9个,溃疡型和浸润型各7个,混合型2个,病变位于食管上段者15个,中段者17个,下段者13个,19例食管-胃多原发癌中,食管癌灶皆位于中下段,其中中段11个,下段8个;胃部病变贲门占13个,胃底和胃体各1个,胃窦4个,食管病变以增生型和髓质型居多,分别为7和5个;胃部病变以增生型最多,有14个,结论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多源和食管-胃多源多见,食管癌灶以增生型为多,其次为髓质型,病变部位以中下段较多见,胃部病变多发生于贲门。增生型最多见,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食管手术后的X线造影检查(附7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食管手术后的复查机,对比剂和体位的选择。方法:回顾性总结70例食管手术后X线造影复查的表现和结果。结果:15例术后7-9d内复查,发现吻合口瘘4例;50例术后10-15d复查,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2例;5例术后15天-2个月内复查,吻合狭窄2例。此外,还发现其它合并症5例。结论:食管手术后,近期造影复查,应从碘剂开始,尔后过渡到钡剂,并应多体位观察,摄片,以便观察临床疗效,对术后并发症及早发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同时性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探讨其X线诊断价值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同时性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食管-食管型10例,食管-胃型9例,胃-胃型5例,除2例食管为3处癌灶外,其余均为双癌灶。食管共发现31个癌灶,上段6个,中段13个,中下段4个,下段8个,中、下段合计25个,占80.6%。胃部病变中贲门6个,胃底2个,胃体3个,胃窦7个。24例中漏诊、误诊8例。结论:X线检查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具有重要价值,但应警惕上消化道多原发癌易于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X线特点、诊断标准及其发病机理。分析X线误漏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资料。结果(1)本病男/女=3.25/1,高龄居多,>50岁者占88%。(2)食管多原发癌中癌灶分布以中、上段居多,占78.8%,食管-胃多原发癌中癌灶分布以食管中、下段、贲门部居多,占72.2%。(3)X线表现与单发癌相同。早期癌占14.5%,进展期癌占85.5%。(4)漏诊率高达32.3%。结论X线检查对上消化道多原发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表现特征并阐明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本文报道了35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中,单骨型29例,多骨型6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于4~49岁,其中30岁以下者30例(86%)。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表现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囊状膨胀性改变;2)磨玻璃状改变;3)栅栏状改变;4)虫蚀样改变。另外,病变好发于四肢长骨(32/35)。病理性骨折发生5例,全部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位于骨干侧的骨皮质。结论:本病依据其X线特征通常不难作出诊断,但在某些情况下,需与骨肿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韧带性纤维瘤,以及骨囊肿等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X线诊断价值,及其与相应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有不同消化道症状的402例病人进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但经胃肠钡餐重复检查或/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检查过程中未服用任何动力药,全过程均在透视下观察并摄片。结果:上消化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X线表现有六种征象,每种征象均与相应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结论:胃肠排空和运动功能障碍是上消化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基础,它与相应的临床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CT层厚的测量技术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量CT的层厚,探讨与层厚相关的各项参数。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对10台CT进行测试,计算出CT的层厚并测量了不同层厚条件下CT的噪声和空间分辨力。结果:3种测试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多种因素影响CT层厚。结论:必须通过测试校准来确保CT设备层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赫什朋病的X线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赫什朋病特征性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49例患儿均行钡剂灌肠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其X线征象狭窄段、移行段、24h钡剂残留情况及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假阳性率、阴性预告值、假阴性率、约登指数。结果:49例中,短段型(17/49)、常见型(24/49)、长段型(8/49);赫什朋病39例,非赫什朋病10例,它们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假阳性率、阴性预告值、假阴性率、约登指数,狭窄段分别是95%、30%、84%、70%、60%、5%、25%;移行段分别是74%、90%、97%、10%、47%、26%、64%;24h钡剂残留情况分别是79%、60%、89%、40%、43%、21%、39%;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分别是31%、100%、100%、0、27%、69%、31%。结论:在赫什朋病的钡剂灌肠X线征象中,移行段最高可靠,狭窄段最常见,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特异性最高,24h钡剂残留对早期不典型的赫什朋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型X线诊断最可靠。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病的X线征象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其术前CT检查(12例)、常规X线造影(3例)、DSA检查(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间质瘤单发4例,多发1例(胃和小肠各有一个间质瘤),恶性间质瘤10例,均为单发。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CT密度均匀性:良性肿瘤均匀3个;恶性肿瘤均匀3个,不均匀7个。CT密度:良性者与消化道壁相比密度相等3个;恶性者等密度3个,低密度3个,等低密度3个,等低高密度1个。肿瘤灶边缘:良性者3个均无分叶,界限清楚;恶性者有分叶5个,无分叶5个。CT增强后强化:良性者增强后强化均匀,恶性者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PAVMs相关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PAVMs的影像学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临床表现典型并经相关影像检查确诊。结果:18例PAVMs中,单发病灶11例,双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5例。18例行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2%;CT平扫7例,诊断符合率为85.7%;5例肺动脉造影,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为PAVMs的其本构筑,X线检查与CT平扫对征象典型的病例可作出诊断,对征象不典型和多发性病变诊断有限度。肺动脉造影是检查和诊断本病的金标准,能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征。螺旋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是诊断PAVMs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3例肝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直径<3.0cm者2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高密度,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又变为等密度。直径为3.0-5.0cm者3例,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增强后自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但强化部分不及血管瘤明显,也不呈斑样增强,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直径>5.0cm者8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的扫描均表现为环状或边缘性强化,但密度不均匀,延迟后中央仍可见坏死囊变的无强化区。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有助于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但应注意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肾癌的CT诊断(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肾癌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肾癌的CT表现。男4例,女3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9岁。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儿童肾癌具有学龄期发病优势,这有别于Wilms瘤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肾癌的CT表现与Wilms瘤极为相似而难以区分者3例;2例小肾癌表现颇具特征,CT平扫呈轻度高密度影,增强后轻度强化;表现为巨大类囊性低密度肿块(直径>10cm)2例。结论临床特点与CT表现相结合,可对部分儿童肾癌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X线检查和24例CT扫描资料,并对同经X线和CT检查的17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25例中,X线阳性检出率为66.7%(12/18),CT阳性检出率为95.7%(23/24)。同经X线和CT检查17例中,X线、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7%(11/17)和94.1(16/17)二者联合应用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X线检查根据肿瘤引起的蝶鞍骨质改变做诊断,而CT除可观察骨质改变外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发展方向,两者联合运用,必将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胃黏膜巨肥厚症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例胃黏膜巨肥厚症临床和CT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对病因、病理及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胃黏膜巨肥厚症4例,其中局限型1例,弥漫型3例,CT表现特点为黏膜皱襞增粗,呈息肉状、指状、脑回状甚至瘤状,但基底部的胃壁厚度在正常范围。结论 采用合适的检查技术,CT可以显示胃黏膜巨肥厚症特征的CT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