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扫描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鼻咽癌患者,30例经CT检查,17例经MRI检查,观察和讨论CT和MRI在鼻咽癌诊断方面的主要区别。结果 CT发现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颅底骨结构的浸润破坏能清楚地显示,但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界线不清。MRI检查肿瘤组织T1WI像呈稍高或混杂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界线能清楚被勾画出。结论 CT和MRI扫描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和放疗方案制定都有重要价值,不同的是CT对判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界线有困难,而MRl则具有这方面优势,联合应用更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评价其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超声诊断正确 19例 ,诊断准确率为 76%。结论 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3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16例同时行 CT和MR扫描。 结果 50例均为单发,47例(94%)边界清楚,肿块最大径平均约9.1±3.8cm,32例(64%)呈伪足样生长方式,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方式,21例(42%)例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钙化,6例(12%)含有脂肪。31例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T2WI上大多数病例30例(86%)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强化方式:50例病例中,39例(78%)无明显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病例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形态:10例(20%)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 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术前CT及MR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邻近大血管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并与B超、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均为含脂肪组织的圆形或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内条索状高密度分隔轻度强化,脂肪组织无强化。CT对该病的定性率(88.9%)明显高于B超(55.6%),提示CT是目前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形态、密度及增强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CT是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为9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仅一例巨大分化良好型平滑肌肉瘤为多房囊性肿瘤,囊实性及实性肿瘤在良恶性肿瘤中均可见。瘤体的钙化可见于畸胎瘤、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和部分神经节细胞瘤,脂肪密度见于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结论:C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且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情况,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83.3%,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77.8%,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27.8%.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对病理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1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脂肪肉瘤(4例)和脂肪瘤(3例),脂肪成分为其主要特征;神经鞘瘤(3例)均位于脊柱旁沟;恶性淋巴瘤(3例),由肿大淋巴结融合而成;平滑肌肉癌(2例),内见大片状坏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密度略低于肌肉,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方面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6例,脂肪瘤1例,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嗜铬细胞瘤1例,畸胎瘤4例。结论 CT三维重建能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膜间皮瘤的X线,B超,CT和MRI表现。结果:8例均表现为腹膜腔内的孤立性肿块。B超与CT平扫6例为囊实性肿块,2例为低回声或低密度的实质性肿块,CT增强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呈显著或中等度强化,1例MRI表现为T1与T2加权像均为混杂信号。结论:将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应用,局限型腹膜间皮瘤有可能得到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唐宏波 《黑龙江医学》2011,35(4):270-272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为85%和100%.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差异.CT与MRI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结论 CT、MRI定位价值较高,对明确肿瘤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影像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适时机以及早期随访的重要性。对46例经单纯疱疹病毒-DNA-多聚酶链反应/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评价早期影像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适时机分别起于发病后的第6天和第7~8天,MRI优于CT,早期影像学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影像学检查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各有优缺点。结论:胃肠双对比造影检查是回盲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内镜、超声、CT和MRI是胃肠道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M  Ge X  Kong C  Zhang L  Yu L  Wang L  Ma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252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在B超、CT和磁3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均行B超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泡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3种类型,这3种类型可以并存。在3处类型中共发现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即晕带征、钙化征、年轮征、内陷征、空腔征、岩洞征、半岛征、小泡征与地图征。结论 肝泡性包虫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在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中,只要确认其中1项,即可确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GIST中内生性生长者4例,外生性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9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影像提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认识,方法:总结38例(62髋)经临床诊断的病例,应用X线片,CT和MRI做对比。结果:参照1992年国际骨循环研究学提出的五分期法,Ⅰ-Ⅳ期MRI检出率100%,CT69.4%,X线片56.5%,结论:MRI评价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最全面,使用量化分期对临床指导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17.
肝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Xu M  Kuerban H  Kong C  Ge X  Zhang L  Wang L  Dong Z  Y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76-179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分型。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39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术前B超,CT(909例)和磁共振成像(MR1,24例)检查资料,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检测出包虫寄生部位,类型,大小及性状,并能显示出各种并发症病理形态改变的典型图像,影像学诊断可划分为7型,即单发型(1625例,79.70%),多发型(414例,20.30%),子囊型(1114例,54.63%),钙化型(186例,9.12%),实变型(28例,1.37%),感染型(391例,19.18%)和破裂型(298例,14.62%),结论:首次提出与临床相结合的肝囊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的分型名称,分型的确定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熊炜  温钦  黄志国 《黑龙江医学》2005,29(8):565-566
目的总结原发性肠系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及手术处理。结果初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肿物,辅助检查CT诊断率为94.4%,肿瘤完全切除率为48.7%,完全切除组术后复发11例,再手术10例,6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物要考虑本病,CT是最重要的诊断性辅助检查,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