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位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40例胃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效果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6.7%和79.3%.肿瘤完全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90.0%和85.4%,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的38.1%、0和0(P<0.05).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组与肿瘤及所在器官联合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胃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J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cm不等,平均7.0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I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f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6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6例患者术后随访1~83(中位2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87%和82%。GIST位于胃、小肠和胃肠道外患者例数分别为103、45和4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例十二指肠GIST和9例直肠GIST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完整切除加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未完整切除加药物治疗及未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155、22和11例.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49%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不同部位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年来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胃癌手术切除的25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前阶段组(1990-1999年)和近阶段组(2000-2009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8.1%,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为53.7%。前阶段组与近阶段组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脉管癌栓、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根治性切除患者,近阶段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0.1±8.3)枚/例,明显多于近阶段组的(9.5±6.0)枚/例(P〈0.01)。前阶段组和近阶段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1%和51.5%,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时间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0.763,95%CI:0.669~0.872)。结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10年来胃癌外科治疗效果得到了确切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外科治疗的70例胃的GIST临床资料,对其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行完全切除术63例,其中扩大切除术20例,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19例;行不完全切除7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2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72.1%和61.9%。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后者无一例生存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大小和性质、核分裂数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胃的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肿瘤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73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的73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73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者68例(其中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行肿瘤不完全切除仅取活检者5例,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6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分级的肿瘤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极低度及低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3.
局部复发直肠癌187例手术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患者的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87例LRR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行局部切除术3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35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17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98例,TPE联合骶尾骨切除2例,TPE联合半骨盆切除1例。R0、R1、R2切除分别为87、60、40例;手术根治性与初次手术方式及盆壁受侵固定程度有关(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7.5%(89/187),围手术期死亡率2.7%(5/187),术后局部复发率44.4%(64/144)。144例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2%和30.7%,手术根治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0、R1与R2切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6%、17.2%和0(P〈0.01);淋巴结转移阴性与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与5.6%(P〈0.01)。结论术前准确评估肿瘤固定范围、提高R0切除率是提高LRRC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3%),低危患者9例(19.6%),高危患者1例(2.2%)。与未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GIST患者相比,合并者多见于老年患者(P=0.001),多发生于胃(P=0.000),肿瘤直径更小(P=0.000),核分裂像更少(P=0.000),危险度更低(P=0.000)。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1%,显著低于未合并者的82.2%(P=0.000)。结论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GIST大多为低危或极低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故对其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的恶性肿瘤,同时在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一并切除GIST。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rked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We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and prognostic analysis of our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ly managed GIST to determin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ncologic outcomes. METHODS: Oncologic outcomes of 191 patients with primary GIST surgically managed between 1978 and 2004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were reviewe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analysis (hazard ratio [H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 and included age, sex, disease presentation (asymptomatic vs. symptomatic), tumor site (stomach, small bowel, colorectal), disease extent (localized vs. metastatic) and risk levels (high, intermediate, low, very-low) assigned on the basis of size and number of mitoses according to curren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ecommendations.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DSS). RESULTS: A total of 186 patients (97%) had c-kit-positive GIST. There were 54% high, 22% intermediate, 18% low, and 8% very low risk GIST originating from the stomach (54%), small bowel (36%), and colon and rectum (10%). Median patient age was 65 (range, 13-91) years, and 108 subjects (57%) were male. Seventy-two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symptomatic local disease, and 21% patients had synchronous metastases. Most (95%) underwent R0 resections of their primary tumor. Among 146 patients (76%) with localized disease at presentation undergoing R0 resection, the 5-year DFS was 65%. High-risk GIST (HR 12, 95% CI, 5-32, P < .0001), symptomatic presentation (HR 2.5, 95% CI, 1.1-6, P = .04), and GIST in the small bowel (HR 2.8, 95% CI, 1-5, P = .003)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DF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63 months among survivors, the 5-year DSS was 68%. High-risk disease (HR 14.3, 95% CI, 5-41, P < .0001), symptomatic presentation (HR 3.1, 95% CI, 1.2-7.9, P = .02), and GIST in the small bowel (2.6,3 95% CI, 1-5, P = .006)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DSS. CONCLUSIONS: High-risk GIST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isease recurrence and decreased survival despite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These patients should receive adjuvant therapy in the form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16.
Du ZY  Guo W  Yang RL  Yan TQ  Li DS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991-994
目的 分析影响滑膜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8年9月就诊的66例滑膜肉瘤患者中52例获得随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11~71岁,均以无痛性肿块入院.通过随访了解肿瘤学预后,明确3、5年总体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通过回顾病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外科边界、病理亚型、局部治疗方式、是否侵及骨与神经血管以及是否化疗9项因素对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对生存有影响的单个因素,并通过Cox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8.8%;随访时间6 ~ 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30.3%,局部复发率为32.7%,中位复发时间1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直径<5 cm、取得广泛外科边界、肿瘤位于四肢以及采取广泛切除联合局部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部位以及是否取得广泛外科边界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部位以及是否取得广泛外科边界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