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δ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对吗啡耐受大鼠慢性疼痛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吗啡耐受机制。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SD大鼠在成功建模后第10天随机分为8组并给药:骨癌痛+生理盐水对照组(BC组)、骨癌痛+吗啡组(BM组)、骨癌痛+呐曲吲哚+吗啡组(BN组)、骨癌痛+DPDPE(D-丙2-D-亮5-脑啡肽,[D-Pen2,D-Cl-Phe5]-enkephalin,δ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吗啡组(BD组)、SNI(spared nerve injury,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SNI+吗啡组(SM组)、SNI+呐曲吲哚+吗啡组(SN组)、SNI+DPDPE+吗啡组(SD组)。BC组和SC组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BM组和SM组鞘内注射10μg/10μl吗啡,BN组和SN组鞘内注射10μg/10μl呐曲吲哚20 min后加注10μg/10μl吗啡,BD组和SD组鞘内注射1μg/10μl DPDPE 20min后加注10μg/10μl吗啡。SNI模型大鼠1天两次给药,骨癌痛模型大鼠1天3次给药,连续9天。采用von Frey丝分别于建模前(基础状态),建模后3、5、7、9 d(T3、T5、T7、T9),鞘内给药1、4、7、9 d(I1、I4、I7、I9)时测定术侧机械痛阈。骨癌痛模型大鼠连续9天鞘内注药后灌注取左右两侧胫骨,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生长及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种植侧胫骨癌细胞大量生长,异型性明显,骨质大片缺损,骨癌痛模型建模成功。两种慢性疼痛模型中,给药前各组大鼠机械阈值皆明显降低形成痛觉过敏(P<0.05);给药过程中,各治疗组均有镇痛作用,其大鼠机械阈值均明显升高(P<0.05);在给药第7天及第9天,大鼠机械痛阈较治疗第1天相比明显降低(P<0.05)。骨癌痛模型中,与BN组相比,BM组在第9天其机械阈值明显降低(P<0.05)。在SNI模型,与SN组相比,SM组及SD组其机械阈值在给药的第7、9天皆明显降低。结论 :鞘内注射δ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呐曲吲哚可以抑制或延缓吗啡耐受,δ阿片受体参与吗啡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鞘内及RVM区注射MOR和DOR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痛的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MOR和DOR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4组:BCP+NS组、BCP+DAMGO(1、5、10μg)组、BCP+DPDPE(0.1、0.5、1μg)组、SNI+NS组、SNI+DAMGO(0.5、1、5μg)组、SNI+ DPDPE(0.1、0.5、1μg)组。注药20min后,观察不同剂量药物对大鼠触诱发痛及机械痛觉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在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DAMGO 1μg 仅轻微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DAMGO 5、10μg可显著升高大鼠双侧后爪对von fray的缩爪阈值,明显缩短术侧后爪对针刺的缩爪持续时间(P<0.05);DPDPE(0.1、0.5、1μg)对骨癌痛大鼠双侧后爪的触诱发痛和术侧后爪的机械痛觉过敏反应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SNI模型大鼠,DAMGO和DPDPE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大鼠的触诱发痛和机械痛觉过敏反应(P<0.05)。结论: 鞘内给予μ、δ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对大鼠骨癌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在骨癌痛大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3.
吗啡对小鼠骨癌痛模型破骨细胞相关因子RANK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小鼠骨癌痛模型,并给予吗啡处理,观察破骨细胞相关因子RANKL的表达,探讨痛觉过敏产生的机制.方法:建立雄性小鼠股骨癌痛模型,自造模后第1天起每天测量机械痛敏阈值,在第7天分别按每天给予吗啡20,10,3和1 mg/kg将模型随机分为癌痛Ⅰ,Ⅱ,Ⅲ和Ⅳ四组(n=8).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RANKL mRNA的表达和RANKL蛋白的表达.结果:第7天癌痛各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阈值有显著降低(P<0.05),应用吗啡后前4天疼痛阈值与对照组无差异,后3天癌痛Ⅰ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阈值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癌痛各组随吗啡剂量增加RANKL表达增加,癌痛Ⅰ、Ⅱ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P<0.05).结论:RANKL可能与痛觉过敏的产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上观察鞘内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反义寡核苷酸的镇痛效果.方法:将含2 × 105个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射到SD大鼠左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T组).同时设假手术组(S组,n=8).所有大鼠均于接种前1 d,接种后第3、5、7、10、14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的T组大鼠在接种后第14天,进一步分为鞘内注射反义寡核苷酸(TA组)、正义寡核苷酸(TS组)、生理盐水(TN组),分别鞘内注射相应剂寡核苷酸和溶媒,鞘内注射后第1、3、5天再进行行为学检测.并在最后一次行为学测定后将大鼠处死,取其L4~6脊髓组织,检测术侧的NR2BmRNA.结果:与S组和术前基础值相比.造模后第7天,T组大鼠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显著增高(P<0.05),机械痛缩足阈值(PWT)显著降低(P<0.05);在鞘内给药后第3、5天,TA组大鼠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5),PWT增高(P<0.05);而TS组和TN组在鞘内注射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TA、TS组及TN组L4~6脊髓组织的NR2B mRNA表达均高于S组(P<0.05,P<0.01);鞘内注射后5 d,TA组L4~6脊髓组织的NR2B mRNA表达低于TS组和TN组降低(P<0.01).结论:鞘内注射NR2B反义寡核苷酸能下调脊髓NR2B mRNA表达.有效改善骨癌痛大鼠的痛行为学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脊髓水平了解经典的镇痛剂吗啡对新型组织病理性痛模型—蜜蜂毒试验的多种痛行为学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0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疼痛研究中心行为学实验室进行。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鞘内生理盐水对照组(n=7)和鞘内吗啡给药组(n=18),鞘内吗啡给药组根据吗啡剂量又分为0.33nmol组(n=7)、3.3nmol组(n=6)、33nmol组(n=5)。给大鼠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吗啡,观察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反应、热和机械性痛敏的抑制效果。结果:①鞘内预先注射三个剂量的吗啡对大鼠皮下给予每50μL0.2mg蜜蜂毒诱致的同侧后肢自发缩足反射次数产生了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容积均为10μL的0.33,3.3和33nmol吗啡给药组,1h内大鼠每5min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分别是(29.48±2.84),(19.90±2.35)和(5.81±1.04)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犤每5min(43.28±3.28)次犦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抑制率分别为(32±7)%,(54±5)%和(86±2)%。②大鼠皮下注射蜜蜂毒还诱致原发性热和机械性痛敏和继发性热痛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和对侧对称部位热刺激潜伏期缩短,注射部位机械刺激阈值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能显著延长同侧和对侧的热刺激潜伏期缩短,减少机械刺激阈值下降(P<0.0  相似文献   

6.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在改善微循环、抗休克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在我国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东莨菪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报道较少.目的了解东莨菪碱对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影响,为开发东莨菪碱药物有无戒毒作用提供实验室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对照、开放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河北工程学院生理实验室;实验对象为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2月龄,体质量(20±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动物室提供.干预将60只小鼠随机抽签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盐水组),吗啡组,4mg/kg东莨菪碱组,0.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0.4mg/kg东莨菪碱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d,连续7 d.6组分别于第1~7天用热板法观察给药后1 h的痛阈.并于第7天给药后6 h,腹腔注射纳络酮5 mg/kg催促,观察30 min内小鼠跳跃次数,并结合第1,7天肛温评定小鼠依赖形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痛阈;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肛温结果吗啡依赖组小鼠痛阈下降,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增加,肛温下降.东莨菪碱(0.4,4 mg/kg×7 d)能明显提高依赖性小鼠的痛阈,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恢复其肛温.结论东莨菪碱有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1-THP)与氯丙嗪(SPZ)和东莨菪碱(Scop)合用治疗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综合症的作用。方法:以连续逆增剂方式sc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单用(ip)及联合应用(ip和ig)上述药物20min后,用环丙羟丙吗啡(2mg.kg^-1,ip)催瘾。结果:大鼠ip1-THP(5,10,20mg.kg^-1),Scop(0.25,0.5,1.0mg.kg^-1),SPZ(2.5,5.0,15.0mg.kg^-1)对戒断症状均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但都不能达到完全抑制。3药或2药小剂量合用,作用均明显加强,而以3药合用量强,症状减轻975。结论:3药小剂量合用可产生较为理想的治疗吗啡戒断综合症的作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射蛇床子素对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影响,并与临床常用药物得宝松、左旋布比卡因的镇痛行为学效应比较。方法 :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48只,制作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手术模型组(G1)、生理盐水组(G2)、DMSO(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组(G3)、蛇床子素组(G4)、左旋布比卡因组(G5)、得宝松组(G6),除了G1组不给任何处理,其他五组分别在术后第3天经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10%DMSO、2%蛇床子素、0.25%左旋布比卡因、0.3 mg/kg得宝松各50μl。检测大鼠术前1 d,术后第1 d、3 d、7 d、14 d、21 d及给药后1 h、4 h、8 h、24 h、48 h的疼痛行为学指标(50%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痛缩足潜伏期)。结果 :G1组的50%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痛缩足潜伏期在术后第7天达到最低值(P<0.05);2%蛇床子素和0.3 mg/kg得宝松各50μl分别与溶剂生理盐水、10%DMSO和0.25%左旋布比卡因50μl比较,可持久(21天)提高50%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0.05);0.25%左旋布比卡因50μl提高疼痛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比2%蛇床子素和0.3mg/kg得宝松弱(P<0.05);术后第7 d 2%蛇床子素提高疼痛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比0.3 mg/kg得宝松弱(P<0.05),而术后第21 d 2%蛇床子素提高热痛缩足潜伏期作用比0.3 mg/kg得宝松强(P<0.05)。结论 :2%蛇床子素50μl硬膜外腔注射可有效改善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反应,其效应与得宝松比较有差异,但比左旋布比卡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吗啡对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的镇痛作用及其剂量依赖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SD雄性大鼠制备成一侧脊神经(L5,L6)结扎模型,1周后当机械缩腿阈值达1~4g并出现痛敏症状后,将其随机分为5组(n=7):生理盐水组经鞘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10μL;吗啡0.1,0.5,1,5μg组经鞘内分别一次性注射吗啡0.1,0.5,1,5μg,均溶于10μL生理盐水中。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5,30,60,120和180min分别测量大鼠神经损伤侧的机械缩腿阈值犤正常大鼠基础缩腿阈值为(25.16±1.14)g犦和5℃的冷板5min内冷刺激后的抬足次数。结果:所有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脊神经结扎后1周时为(2.76±1.01)g。吗啡0.5,1,5μg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犤(6.13±3.67),(14.27±2.78),(25.13±7.44),(4.04±1.12)g,P<0.01犦,而吗啡1,5μg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②各组大鼠冷刺激后抬足次数:经5min内冷刺激吗啡0.1,0.5,1,5μg组均减少,作用高峰时间为给药后的30min,分别为(24.14±6.77),(14.00±9.79),(6.17±4.31),(1.33±0.33)次,其中吗啡0.5,1,5μg组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犤(29.83±7.44)次,P<0.05犦,而吗啡1,5μg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持续时间达180min。结论:结果证实在L5和L6脊神经结扎模型基础上诱导产生慢性神经源性痛,鞘内注射吗啡(0.1~5μg)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机械和温度刺激引起的痛敏症状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吗啡1~5μg的镇痛作用可持续180min,提示吗啡对神经源性痛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在改善微循环、抗休克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在我国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东莨菪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报道较少。目的:了解东莨菪碱对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影响,为开发东莨菪碱药物有无戒毒作用提供实验室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对照、开放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河北工程学院生理实验室;实验对象为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2月龄,体质量(20&;#177;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动物室提供。干预:将60只小鼠随机抽签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盐水组),吗啡组,4mg/kg东莨菪碱组,0.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0.4mg/kg东莨菪碱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d,连续7d。6组分别于第1~7天用热板法观察给药后1h的痛阈。并于第7天给药后6h,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催促,观察30min内小鼠跳跃次数,并结合第1,7天肛温评定小鼠依赖形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痛阈;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肛温结果:吗啡依赖组小鼠痛阈下降,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增加,肛温下降。东莨菪碱(0.4,4mg/ks&;#215;7d)能明显提高依赖性小鼠的痛阈.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恢复其肛温。结论:东莨菪碱有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剂使用情况。方法采用现场抽样方法对54所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所调查的医院中,有72.22%的医院同时索取消毒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卫生许可批件(含备案凭证)。有46.30%的医院建立了消毒剂日常配制记录;38.89%的医院建立了消毒剂生物监测记录;61.11%的医院建立了消毒剂化学监测记录。医院的消毒剂储存条件整体较好。结论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使用消毒剂的管理不够完善,卫生监督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2.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性灭活与抗原性破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比较,在300μW/cm2紫外线照射下,HAV颗粒感染性灭活速度远快于抗原性的破坏。经1%过氧化氢作用的HAV颗粒,其感染性灭活速度与抗原性破坏速度基本呈平行关系,作用60分钟,感染性消失,抗原性亦被破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特殊医疗器材消毒管理情况,以便改进和加强管理。方法采用现场考察和填写调查表方法对临床特殊医疗器材的消毒技术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医院市场采购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主要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少数采用电离辐射灭菌法;使用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者主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和戊二醛消毒剂处理。全院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导尿管、胃管、吸痰管等物品抽样检测全部合格。各科室常用医疗器械使用后消毒处理多数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复用前灭菌多数采用戊二醛浸泡法,少数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法,仍有用低效消毒剂处理的情况。结论该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使用后处理和常用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处理存在不规范情况,需要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手术室空气消毒方法的应用与管理情况。方法对11个地级市所有有手术室的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江西省各级医疗机构手术室空气消毒主要使用消毒液熏蒸法、消毒液喷雾法、紫外线照射法、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等方法。有46.49%的医疗机构的手术室采用其中1种消毒方法;有42.26%的医疗机构手术室使用2种消毒方法;有11.33%的医疗机构手术室同时拥有3种消毒方法。仍有77.08%的医疗机构手术室使用了紫外线照射消毒法,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的占37.50%,使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的只占11.46%。有81.64%的医疗机构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消毒效果检测,有82.43%的医疗机构可进行自我检测。结论江西省各级医疗机构手术室都进行空气消毒,所使用的消毒方法不尽相同,以使用紫外线消毒法的居多,多数手术室能接受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院胃肠镜消毒管理现状,以便改进胃肠镜消毒质量。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32所医院胃肠镜清洗消毒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三级综合性医院胃肠镜消毒质量合格率为92.31%,二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合格率分别为85.71%和50.00%。三类医院胃肠镜清洗消毒有专人负责分别占100%、85.71%和66.67%;三类医院胃肠镜清洗消毒专职人员的培训率分别为84.62%、85.71%和41.67%。在所调查的32所医院中共有7所医院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胃肠镜,能正确规范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的医院仅有1所。结论广东省不同类型医院胃肠镜检查室的消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镇江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状况,以提高内镜消毒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样检测方法,对镇江市部分医院内镜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抽样检测内镜及其相关用品297份,总合格率为47.81%,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合格率均较低,但上级医院好于下级医院。检测胃镜、肠镜和纤维支气管镜共37份内腔面,合格率为54.1%,其中胃镜细菌总数最高达6000 cfu件/,肠镜细菌总数最高达6300 cfu件/,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内镜清洗消毒槽内壁、进水管口、出水管口内表面122份,合格率仅为36.1%,其中胃镜冲洗槽内壁最高污染菌数为2100 cfu/cm2,进水管口内表面为3000 cfu/cm2;肠镜冲洗槽内壁为1800 cfu/cm2,有9份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镇江市医疗机构内镜消毒与灭菌质量合格率比较低,市级医院好于县级以下医院;存在制度不健全,清洗消毒操作不规范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改进内镜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医院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解本市医院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 ,采用平板沉降法对 71所医院室内空气进行了采样检测。结果 ,4年内空气中微生物合格率依次为 6 5 .86 %、4 7.5 1%、30 %和 5 2 .91% ,春季比夏季空气微生物污染要轻 ,除 2 0 0 1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外 ,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果说明 ,医院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在气候干燥的北方 ,夏季气温上升 ,空气污染加重 ,应加强医院空气的消毒管理 ,提高空气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of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rates of flocculation of 20 antisera when mixed with their antigens in all proportions a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α (constant antibody) and β (constant antigen) optima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st of the antisera examine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types, one of which, the H type, gives an optimum by both the α and β procedures, whereas the R type gives an optimum only by the former technique. It appears that these differences can only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various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新都区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餐饮具消毒现状,采用纸片检验法对新都区饮食单位餐饮具消毒效果进行了监测。结果,抽检餐饮单位297户,餐饮具样本1914份,总合格率为73.51%;抽检全部合格的单位占43.43%,全部不合格的单位占8.08%。结果显示,新都区餐饮业消毒效果和卫生状况整体水平较低,其中以中餐业和中等规模餐饮店卫生状况最差。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全面落实消毒和卫生管理制度,改进餐饮业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管理调查报告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目的调查我院医务人员洗手消毒情况,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随机问卷调查40名医生和60名护士,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洗手的因素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对象对手卫生概念、标准隔离措施、自我防护原则和洗手方法的掌握等问题进行回答,并对是否按标准执行、不能执行的原因给予解释。结果临床医生对手卫生各调查项目知晓率最高为32.4%,最低为21.6%;医生对手卫生措施平均执行率为19.0%。临床护士对手卫生各项调查项目知晓率最高为61.0%,最低为44.06%;护士对手卫生措施平均执行率为34.0%,知晓人数和执行人数护士明显高于医生。多数人是因工作忙忽视手的卫生或洗手设施不足所致;部分是因为操作时要戴手套,认为不必洗手;少数人惧怕长期洗手消毒会损伤皮肤,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手卫生与临床医疗质量无关。结论医院医务人员存在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医院存在洗手设备不足,必须加强专项培训,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