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电刺激治疗为不适合手术的难治性癫病人提供了一种选择,主要包括脑深部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和闭合环路刺激。前两者主要通过调控丘脑-皮质通路来抑制皮质兴奋性,减少癫发作;后者通过早期预警触发刺激来抑制发作的传播扩散。本文就几种脑电刺激治疗的原理、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涉及中央区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方法 3例患者术前除常规致癫(癎)灶评估外,还应用fMRI作皮质功能区定位.术中通过皮层EEG(ECoG)对致癫(癎)灶定位,通过皮层诱发电位(SEP)及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对位于功能区以外的致疒间灶行切除性手术,功能区内的致疒间灶行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结果 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月,2例病人无癫(癎)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术后8月,1例无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1例减少75%发作. 结论术前功能区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皮质重要功能和提高手术癫(癎)控制率.  相似文献   

3.
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微侵袭性癫(癎)新疗法.它通过精确立体定位,在脑内特定靶点植入电极进行电刺激,调节神经电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早在1973年,Cooper等[1]就对癫(癎)患者进行小脑电刺激以减少发作.近年来DBS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成功应用以及刺激设备的不断改进,使得该疗法在癫(癎)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躯体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与运动皮质电刺激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分别剥离大鼠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不予以剥离)和建立运动皮质电刺激模型,给予上述4种电刺激后腹腔注射戊四氮50 mg/kg,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注射戊四氮后9只大鼠(9/10)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惊厥发作,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刺激后大鼠惊厥发作均不同程度减轻(Ⅰ~Ⅲ级发作大鼠分别为5、6、5只),但给运动皮质电刺激后大鼠无惊厥行为.当实验鼠的皮质、海马出现病理改变(实验鼠已成为癫(癎)模型)时,再给同剂量戊四氮点燃时,相同参数的运动皮质电刺激则不能抑制大鼠的惊厥行为,反而出现Ⅳ~Ⅴ级发作(10/10).结论 在生理性状态下4种电刺激方法在行为学上均可不同程度抑制戊四氮诱发的惊厥发作,以皮质电刺激效果最好,然而当鼠脑内的癫(癎)灶形成且处于病理状态下时此种效果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下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46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诊10月~5年,54%术后无癫癎发作;19%术后仅有先兆发作;23%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形式改变。4%术后无效。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难治性癫癎术中应用皮质脑电监测系统实施癫癎手术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外科切除致(癎)皮质治疗脑穿通畸形相关性顽固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脑穿通畸形病人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数据、术中所见及致(癎)皮质切除后的癫(癎)发作情况.本组均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显示:发作间期VEEG异常与囊肿位置吻合7例,分布弥散5例;发作期VEEG异常6例,其中5例与囊肿位置吻合.对术前VEE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显示的间期异常区、可能的症状区、硬化皮质和磁共振流体抑制翻转复原序列(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等予以切除.结果 随访6个月~7年,本组均获Engel Ⅰ级控制,其中2例仍有先兆发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脑穿通畸形病人中,致(癎)灶不仅涉及电生理异常区(包括术前VEEG及术中ECoG异常区),也可能涉及解剖异常区(包括术前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及术中所见硬化皮质).这些异常区的充分切除和功能区的确切保护为脑穿通畸形性顽固性癫(癎)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癫癎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或V-EEG)俗称视频脑电图,集脑电、行为、声音三者于一体,能记录并回放同步出现的脑电活动与临床表现,因此可更有效地用于癫癎的诊断与分类,了解癫癎发作频率与发作规律,确定癫癎灶及癫癎放电的传播,鉴别心因性发作和评价抗癫癎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癫(癎)发作间期不同发作类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脑电非线性特点,探讨非线性脑电图在发作间期癫(癎)患者脑功能评价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发作间期36例癫(癎)发作患者(其中21例强直阵挛发作患者和15例复杂部分性发作)和32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行安静闭眼、闭眼心算、安静睁眼3种脑功能活动状态下的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9.
额叶癫癎的发病率及外科手术治疗例数仅次于颞叶癫癎。由于额叶的解剖和功能复杂,致疒间灶定位较困难。目前应用的定位方法主要有:症状学定位、视频脑电图(VEEG)、MRI、功能磁共振(fMRI)、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EEG-f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磁图(MEG)和颅内埋藏电极及皮质电刺激等。多种定位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从而使癫癎外科手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TSC是神经皮肤综合征中相对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征可出现脑、皮肤、周围神经、肾等多器官受累,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癎)发作和智能减退.癫(癎)是最常见的、严重的且对治疗耐受的疾病之一.既往抗癫(癎)发作治疗主要控制性发作症状,减少癫(癎)发作的频率和(或)减轻发作程度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继发癫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NT的临床资料,根据脑磁图大体确定功能区范围,在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刺激相应区域皮质,明确功能区、致癎灶和DNT边界。显微镜下切除DNT及致癎灶。结果 DNT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致癎灶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随访16~21个月,未出现癫癎发作3例,偶尔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视频脑电图复查均未见棘波放电。结论联合应用脑磁图与术中唤醒技术显微手术切除DNT、致癎灶是治疗继发癫癎的DNT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癫(癎)外科治疗的策略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的患病率高达7‰,我国约有近千万病人饱受癫(癎)发作的折磨.传统治疗观念仅以药物为主.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如采用视频脑电(VEEG)长程监测来分析(癎)性发作的表现和(癎)性放电起源,辅助性MRI、功能性MRI(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脑磁图(MEG)和颅内脑电图(iEEG)等的应用使得致(癎)灶、发作起始区及脑功能区可清楚辨识,加之显微外科技术与导航技术的结合为外科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目前,我国对癫(癎)的切除性手术正逐日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术中唤醒麻醉下,皮质电刺激(CS)联合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治疗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癎)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功能区28例胶质瘤及13例脑膜瘤继发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唤醒麻醉下开颅,通过CS定位感觉、运动及语言区,ECoG定位致(癎)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及处理致(癎)灶.结果 术中CS定位功能区33例,阴性8例;ECoG发现致(癎)灶29例,无异常12例.胶质瘤全切21例,次全切7例;脑膜瘤全切12例,次全切1例.术后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新发障碍25例,均于1个月内恢复.随访41例,时间6个月~5.5年.癫(癎)发作消失29例,明显减少12例.结论 唤醒麻醉下联合CS、ECoG治疗功能区肿瘤继发性癫(癎),能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安全处理致(癎)灶.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继发癫(癎)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794例脑卒中病例中90例继发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为11.3%,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多(42.2%),急性期癫癎发作占78.9%,恢复期癫(癎)发作占21.1%,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在病灶部位间(皮质/皮质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卒中后癫(癎)的原因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卒中急性期继发癫(癎)者预后较差,急性期和恢复期继发癫(癎)均应给予正规的抗癫(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卒中后癫(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1060例脑卒中病例中102例继发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卒中后癫(癎)发生率为10%,早期癫(癎)发作6.04%,晚期癫(癎)发作3.96%.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下/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卒中是癫(癎)发作的重要病因,皮质病变更易导致癫(癎)发作.积极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活化素A对致痫小鼠行为、脑电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活化素A(rhACT)对匹鲁卡品(PC)致癎小鼠行为、脑电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rhACT注入侧脑室,1 h后腹腔注射PC.采用发作程度评分、脑电记录观察rhACT对癫癎发作与放电的影响;利用尼氏染色及组织原位凋亡检测观察rhACT对注射PC后24及48h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预先脑室注射rhACT后PC诱导的癫癎发作显著减轻,癎样放电明显受抑制;24及48h海马神经元未见明显损害.结论rhACT可能有抗K诱导的癫癎发作及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迷走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一种新方法,能有效减少癫(癎)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但其抗癫(癎)作用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功能影像学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LFS)丘脑底核对癫(癎)大鼠海马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30只大鼠制备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同时在丘脑底核埋置刺激电极;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LFS组及对照组;两组大鼠每日点燃1次,共10 d;LFS组大鼠每次点燃前予以LFS丘脑底核.观察10 d后两组大鼠癫(癎)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Glu、GABA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FS组癫(癎)发作的Racine评分明显降低,癫(癎)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海马GAB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灰度值降低;Gl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灰度值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LFS丘脑底核能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变了脑内Glu、GAB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顽固性癫癎病人联合采用几种手术方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以探讨不同类型顽固性癫癎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51例.术前均行头皮脑电视频连续监测,及MRI、SPECT检查.行单纯局部致癫癎病灶切除术7例,加行皮质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3例,加行皮质热灼术12例,加行皮质热灼术及胼胝体切开术5例;前颞叶切除术+皮质热灼术17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6例,迷走神经刺激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随访3~24个月,手术总有效率90.2%,优良率70.6%.结论多种手术联合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脑磁图癫(癎)灶和皮层功能区定位在癫(癎)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磁图在癫(癎)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例,术前应用脑磁图辅助定位皮层癫(癎)灶及重要皮质功能区范围,其中18例将脑磁图与神经导航系统结合.结果 本组216例患者,按照Engel癫(癎)疗效分级,Ⅰ级71.75%,Ⅱ级10.19%,Ⅲ级8.80%, Ⅳ级9.26%.脑磁图癫(癎)灶定位与术中皮质脑电图定位符合率87.9%.无一例出现手术后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脑磁图是无创确定癫(癎)灶和功能区皮质空间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脑磁图结合神经导航术前和术中的皮质功能区定位方法应用可使癫(癎)外科实现微侵袭和精确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