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肠道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系由于多种疾病状态导致肠系膜循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血液供应减少而产生的肠道组织缺血性损伤。在疾病早期,损伤仅累及肠黏膜,出现缺血、水肿,最后,可发展为肠道透壁坏死,出现腹膜炎。病变可以是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也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动脉或静脉病变、小肠或结肠缺血。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或闭塞,进而导致肠管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的疾病。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早期特点是症状明显,体征轻微。实验室检查,x线腹部平片检查,多普勒超声,CT,血管镜及腔内血管超声等均可助确诊。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可行血栓取出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动脉重建术等。  相似文献   

3.
急性肠缺血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因其发生率不高而容易被忽视;但延误诊治,后果严重且危及生命,因此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动脉或静脉急性缺血引起的肠道病变统称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syndrome,AMIS)。其中以动脉缺血更常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 bolus,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SMA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 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而静脉缺血则由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血管病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肠系膜血管病也称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此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早期诊断是关键。现就我院消化科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22例缺血性肠病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疾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其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往往继发于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肠管坏死多见,治疗缺乏统一标准,预后极差。本文分析报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栓塞合并急性脾梗死,后经急诊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及导管内溶栓、抗凝等综合治愈出院1例,为EAMI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085 冠状动脉疾病病人运动引起QRS延长一心肌缺血的标志[MichaelidesA等,AmHeartJ,l993,126:1320(英文)]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心肌缺血对于QRS间期的影响,由于急性心肌缺血,缺血的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全部或部分肠道血流量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由缺血性损伤的程度和受损肠道的部位及其长度决定。由于其症状和体征变化较大,且老年人反应较迟钝,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且本病在手术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的处理及预防复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我科2002年上半年收治2例老年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例,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近十年来,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急性和慢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发病隐匿,进展缓慢,易被忽视,其晚期CT表现典型,诊断准确性高,CT血管造影可见特异性表现:急性期的肠系膜动脉内血栓栓子,管腔狭窄、闭塞,慢性期的肠系膜动脉单发或多发钙化或非钙化斑块,多发狭窄、僵硬,分支血管减少.其早期无表现或表现无特异性,CT诊断困难.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的多层CT诊断价值和限度,以及影像诊断新技术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AME)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血管阻塞。血栓的形成使肠系膜上动脉血供应减少或消失导致肠壁肌肉功能障碍从而肠导致急性缺血坏死,尤其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死率更是居高不下,对其术后护理提出了高要求。探讨合适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本院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74例随机分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坏死1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坏死11例诊治体会高广文我院近20年收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1例,占我院住院人数0.005%。是一种少见病[1]。该病无特异性诊断,待发生明显腹膜炎时小肠已发生广泛性坏死,临床存在延误诊断和失去手术时机问题[2...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64层以上多层CT由于快速、亚毫米薄层扫描和精细的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评估肠壁及肠系膜形态和血流灌注异常,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肠梗死及其病因,而成为临床怀疑肠缺血最有价值的一线检查方法.急性肠缺血病因病理、缺血程度和发病部位不同,以及有无肠壁出血或感染,其CT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就各种原因的急性肠缺血不同阶段的多层CT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云 《内科》2006,1(2)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AME)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急性完全性血管闭塞,导致小肠急性缺血、功能障碍、坏死,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50%,年发病率约为816/10万。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有文献报道,病死率可高达68%~100%,  相似文献   

14.
岳勇  靳大勇 《山东医药》2002,42(7):62-63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多以急腹症就诊 ,诊断及时或延迟、治疗方式合理与否 ,其预后有天壤之别。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介绍。1 病因肠系膜血管缺血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无搏动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 :此为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房纤颤的左心房血栓 ,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块及人工瓣膜或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脱落。 2血管造影后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3创伤与手术 :创伤可造成内脏血管的损伤 ,附壁胆固醇栓子游离…  相似文献   

15.
提高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以IC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血性腹泻、血便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心搏量减少及血管炎等有关,患者可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老龄化疾病。DSA及CT检查对于诊断AMI及CMI价值较高,而IC则主要依赖于结肠镜的诊断。预后也各不相同,AMI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须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而IC临床症状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缺血性肠病临床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它是由肠道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总病死率为60%~80%[1],由动脉原因所致的AMI更为常见.按病因可将AMI分为4类.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40%~50%,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占25%~30%,几乎所有患者皆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③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约占25%,文献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70%[2].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约占5%~15%,主要发生在肠系膜上静脉,很少发生于肠系膜下静脉.AMI的医院内病死率可达59%~93%,早期诊断和快速恢复肠管血循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4].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肠缺血性疾病。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共收治ASMVT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家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各时段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并分别于肠缺血的不同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2组血清IL-1β、IL-6,并分析其变化与肠组织缺血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血IL-1β、IL-6在2h和4h时明显升高(P〈0.01)。结论 血清IL-1β、IL-6可作为早期诊断肠缺血性疾病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SMAE)是导致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肠系膜血管网的大部分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当发生栓塞时,会造成大部分肠管缺血,其中小肠缺血最为明显,若血供不能及时恢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到肠透壁坏死,为治疗带来更多挑战。目前本病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腹取栓、切除坏死肠管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血管病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血管病发生率较低,早期诊断困难,现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消化科2002-01~2004-03收治的15例肠系膜血管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5~77岁,平均57.6岁。病程10h至16个月。其中既往患高血压14例(93.3%),冠心病10例(66.7%),房颤1例(7.7%),糖尿病4例(26.7%),脑血栓2例(13.3%),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例(7.7%)。其中急性肠缺血(病程小于2周)13例(86.7%),慢性肠缺血(病程大于2个月)2例(13.3%)。急性肠缺血中急性小肠缺血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缺血性结肠炎10例。急性小肠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