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作为毒邪辨证理论的核心,以表、里、半表半里之三分法为纬,以脏腑辨证为经,有利于把毒邪辨证统一到寒温之层面上或对其独特的致病规律进行甄别,而不致于混淆是非,有利于发展和建立完整毒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风湿病合并咳嗽时因本身免疫异常加之药物影响,故其证情多较常人复杂。廖世煌认为风湿病患者本有脏腑失调或内有实邪,合并咳嗽时常起病即为里证或为表里合邪,其病邪、外邪则多为风邪兼杂寒热燥湿,里邪则多为痰邪夹杂寒热。其脏腑失调、风湿久病者以脾胃亏虚突出,关节型风湿患者常见肝肾不足,久服激素者常有内热或阴虚之象,表证常见风邪袭表、风热袭肺、燥邪伤肺、表寒里热证,里实证常见表寒里饮、里饮化热、寒痰阻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胃证,里虚证常见肺脾气虚、肺阴虚内热、肺肾亏虚、肝火犯肺证。  相似文献   

3.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既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经者,精也”水谷精微通过经络的运行而输布全身。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毒邪由里出表、外达肌肤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皮肤病发病也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中,依据经络理论指导辨证归经,选择相应的引经药,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吴氏表里九传入手分析用表、里、半表半里三分法对寒温界立下的毒邪传变形式,有必要以六经界立为用,纳入卫气营血,三焦界立参辨,对建立以脏腑为经,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纬完整毒邪致病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下法为主治疗急重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不通则病丛生,特别是胃肠通降失常,邪毒积滞壅塞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呕吐,或腹胀满疼痛。按辨证皆属里证、实证,大多为热证;治疗急须以通下法清除积滞邪毒,恢复胃肠的通降功能。人是一个整体,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导致胃肠的通降功能失常;反之,胃肠道积滞邪毒不清除,亦可促使其他脏腑病变增剧,或引起其他脏腑发生新的病变。在临床上不少急重病症均可见到这种互相影响或互为因果的病理现象。而通下类方药能将胃肠道的积滞邪毒迅速清除、病情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兹将以通下法为主治疗急…  相似文献   

6.
刘洪宾 《天津中医药》2010,27(6):481-482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为清代医家俞根初验方,是治疗暑瘟、伏暑邪在气分的一首良剂。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小儿为至阴至阳之体,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感邪后易于传变,极易入里化热,故在外感表证同时常伴里热症状。蒿芩清胆汤在治疗小儿湿温发热时既能解除表证,又能清除里热,通过实践,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 DCI)在中医方面最基本的病机为先天(肾水)后天(脾土)亏虚,痰瘀毒邪阻滞脑络,其病位在心、脑,水土亏虚为病之本,痰瘀毒邪为病之标。先后天之本受损,邪气趁机而入,在机体积聚渐成痰瘀毒邪,痰瘀毒邪又进一步损伤脏腑,使脏腑更加虚衰,如此不断形成螺旋式发展,虚虚实实,损伤脑络,终致呆症。该病机模式为DCI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虽多,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然以外感为多,邪正相争,可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或潮热、汗出等等。病人因发热灼伤津液,正气消耗,邪入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辨证施护甚为重要。现将外感表症、里热症、内伤发热的辨证护理简述如下。1外感表症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人)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热势…  相似文献   

9.
黄援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2):26-26
儿童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病因病机为机体脏腑机能失调,正虚邪恋。笔者运用补益脏腑、疏风散邪中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毒邪的有关理论,在总结前人学说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中医论治,分析外毒和内毒与再障的联系:认为毒邪在再障的发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出解毒祛邪是治疗再障的重要法则之一,解毒可以祛邪安正,解除毒邪对脏腑的伤害,恢复亏损脏腑的功能,清除体内的毒邪,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尤以肺、肝、脾三脏最为显著。脏腑致病主要体现在:肺卫受邪为本病主要诱因;肝风亢动为病机关键;脾虚风痰为病理基础。同时, 肺、肝、脾三脏相互生克制约, 互为影响, 主要表现在:肺脏受邪则木气刑金;脾虚肝亢则土虚木乘。基于对脏腑致病、脏腑生克相关理论的认识, 注重辨别脏腑病因病机, 从肺、肝、脾三脏辨证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脏腑兼顾, 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太阴病太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梜表,亦即太阴与太阳同病,里证之中又有纯虚和夹实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伤寒论六经以三阳主表,属邪实当攻,三阴主里,属正虚宜补。但三阳也有里证,三阴也有表证,因为六经的经脉浅在于体表,而其与经脉相连贯的脏腑则深居于体里,六经都有病在经脉或脏腑的区别,所以各有其表证和里证。  相似文献   

13.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此言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其原文如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  相似文献   

14.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治可参考脏腑风湿理论中顶焦神系脏腑风湿病。仝小林院士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或气血不和、腠理疏松,或脏腑功能异常,进而感受外邪。并且指出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则病邪伏留于体内,日久与生成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胶着,进而形成顽疾。本案癫痫患者身体素虚,正气不足,又感受寒湿等外邪,且久病伏邪与痰瘀胶着,在透邪散邪、活血通络、固护脏腑的总治则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治疗以解表散邪、宣肺止咳为法。但有不少患者由于其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患外感咳嗽后症状表现不典型,常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病情较复杂,病势缠绵,并且难以明确地将其定位于某一脏腑或某几个脏腑,在病机的把握上难度较大。临证以少阳为切入点,运用和解少阳、扶正达邪法治疗此类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通过调理人体表里、内外状态的平衡,常能取得较好疗效。笔者现将运用该法进行辨证治疗之思路分析如下。1病因病机1.1表里同病具有内伤宿疾的患者平素常表现为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极为密切。外感邪毒可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同样脏腑失和亦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里出表,外达体表。故经络阻塞、气血瘀滞是外科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辨清疾病所患部位,追溯它的经络所归及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对于诊治外科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此文通过梳理及分析,厘清了浊邪内涵、成因、致病特点及治法用药,明确了浊邪与大肠息肉关系。大肠为浊邪易居之地;浊邪内生贯穿大肠息肉发生始终,浊邪为大肠息肉主要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失调,大肠传导不利,浊邪壅滞下焦大肠,息肉随之而生。大肠息肉治疗,以燥湿运脾、芳香化浊,兼调和脏腑为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舒肝、宣肺、补肾、淡渗之品。并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8.
导邪外出法治疗肺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肺癌转移前的病位与血行转移、淋巴转移以及五脏转移中医病位病势的分析探讨,提出导邪外出法治疗肺癌的思路:导邪从肺系出、导邪从表里脏腑出、导痰外出法、导邪从血脉出、导邪从少阳三焦出以及导邪从脏腑出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羚 《环球中医药》2013,(12):930-931
赵飞白医生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小儿常见病,疗效显著。赵医生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极易由表入里,沟通表里的络常受邪。因此,以治络为本,辨证施治,能够更好的调节气血脏腑。本文选取三个病案进行分析,病案1阐述了赵老师对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的认识,即风、热、毒邪引起脉络损伤,血溢脉外,病案2阐述了赵老师重视络通营卫的治疗思想,病案3阐述了赵老师善用皮类药物从肺络论治皮肤瘙痒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论述暑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以充实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