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I/R)后脑组织中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Gadd45β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抗神经损伤和促神经修复方面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I/R组、腹腔注射PDTC组(PDTC组),假手术组和脑I/R对照组均在缺血再灌注后腹腔注射与PDTC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蛋白的表达情况,用Zea Longa评分法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脑I/R组大鼠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蛋白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增高,12 h进一步增高,24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48 h和72 h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PDTC组大鼠脑缺血灶周边脑组织中Gadd45β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脑I/R组但仍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仍然是在24 h Gadd45β蛋白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降低。脑I/R组、腹腔注射PDTC组大鼠在造模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相同变化趋势,PDTC组大鼠在造模术第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脑I/R组(P<0.05)。结论 PDTC可以抑制Gadd45β蛋白的表达。Gadd45β可能有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CIR大鼠模型,同时在大鼠脑侧室给予JNK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的激活。采用5分制对造模后的大鼠行为学评分,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大鼠CIR后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Bcl)-2、Bax、裂解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酶切-caspase)3、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CIR损伤后3、24、72 h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说明成功构建了大鼠CIR模型。实验组CIR损伤后3、24、72 h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脑梗死再灌注后3、24和72 h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模型组脑组织中Bax、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实验组中Bax、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1)。实验组JNK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抑制JNK激活可以减轻大鼠CIR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Bax、酶切-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规律及其参与创伤性脑水肿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3只)和创伤组(92只),创伤组又分为6h,1、3和5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的大鼠23只,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MMP-2和MMP-9的表达;并观察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微血管分布密度及超微结构等变化。结果创伤组6h创伤灶周围脑组织中即开始出现MMP-2和MMP-9的表达,MMP-9表达水平在1天达高峰,MMP-2的表达则在5天达到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MMP-9表达与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MMP-2在创伤后1、3和5天的表达与创伤灶周围微血管面积密度变化一致。结论MMP-2和MMP-9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形成、炎性反应等过程,并在损伤修复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糖调控蛋白(GRP78、GRP94)的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60只大鼠分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制成缺血6、12及24 h模型。应用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缺血61、2及24 h后GRP78、GRP94表达的变化。结果(1)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在6 h即可看到GRP78、GRP94表达低于假手术组水平,12 h升高但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24 h又明显下降。假手术组GRP78、GRP94表达与时间无关。(2)形态学观察:手术组缺血周围脑组织细胞中GRP78、GRP94阳性表达较多,缺血中心坏死组织内无阳性表达;假手术组相同脑区内阳性表达多,无组织损伤。结论短时间脑缺血GRP78、GRP94表达渐升高,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长时间脑缺血后导致内质网功能下降,GRP78、GRP94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Akt/GSK3β)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海马细胞凋亡过程。方法选择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H组、LY294002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组,每组15只,后3组制作大鼠CCH模型,LY294002组和IGF-1组分别以抑制剂LY294002及激动剂IGF-1进行干预。采用TUNEL检测海马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Akt、GSK3β、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GSK3β(P-GSK3β)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CH组、LY294002组及IGF-1组细胞凋亡水平均升高(P<0.05);与CCH组比较,LY294002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高(20.33±1.52 vs 15.00±1.00,P<0.05),而IGF-1组细胞凋亡数降低(12.00±1.73 vs 15.00±1.00,P<0.05)。与假手术比较,CCH组和IGF-1组P-Akt,P-GSK3β均明显增高(P<0.05),而LY294002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CCH组比较,IGF-1组P-Akt,P-GSK3β表达量均升高(P<0.05);LY294002组均降低(P<0.05)。结论 Akt/GSK3β信号通路参与CCH大鼠海马细胞凋亡过程,上调该通路Akt与GSK3β这2种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可能是拮抗这种细胞凋亡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Fas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体质量(280~3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脑缺血组和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后24 h后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Fas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单纯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的Fas和NF-κB p65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与单纯脑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脑组织的Fas和NF-κB p65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具有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Fas和NF-κB蛋白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NF-κB)表达变化和意义.方法 建立液压损伤模型,观察成年性Wistar大鼠168只,其中实验组(126只)和对照组(42只).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每组各42只大鼠.实验组用液压冲击致伤,造成大鼠轻、中、重型脑损伤模型,分别在0.5 h、2 h、6 h、12 h、24 h、48 h、72 h进行大体标本观测、病理切片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组大鼠中NF-κB在脑组织皮层创伤区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皮层损伤区NF-κB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时间(除0.5 h外)的假手术组(P<0.05或P<0.01):核因子KB在对照组低水平表达,在损伤组伤后0.5 h即开始增高,2 h即开始明显增高.6 h和12h逐步升高,24 h和48 h达到峰值,72 h开始下降,24 h和48 h实验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早期显著表达,在创伤性脑损伤时的损伤与抗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实施不同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大脑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为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2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远隔后处理组、延迟后处理组,术后48 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皮质和海马内IL-1β、IL-6表达及相同部位轴突形态。结果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后处理组损伤侧皮质和海马缺血范围减小,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轴突损伤减少。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进行缺血后处理可显著减少大脑炎症反应,使轴突的损伤情况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共84只,随机分成3组,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吲哚美辛预处理组,每组有28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来制备。对每组动物于缺血2 h行再灌注,于再灌注6、12、24、48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及CR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IL-1β及CRP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吲哚美辛预处理组IL-1β及CRP的含量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结论吲哚美辛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IL-1β及C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损伤模型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α受体(PPARα)的表达。方法采用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查周围血肿形态组织学特征,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PPARα蛋白表达,RT-PCR检测PPARαmRNA表达。结果 16例肉眼见血肿块体积较小,显微镜下呈大量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炎症细胞浸润,4例肉眼见血肿块体积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并呈现条索状和喷射状样,显微镜下见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空腔结构。模型组PPARα蛋白、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损伤后24 h PPARα蛋白、mRNA表达达到最高峰,明显高于脑损伤后2 h和6 h(P0.05),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损伤后48 h较24 h的PPARα蛋白、mRNA表达明显降低,不同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后诱发PPARα表达增高可能与周围血肿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的异常有关,且24 h达到高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