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 )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 mm±0.25 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 mm±0.29 mm)明显增厚(P<0.01).结论 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A组,依据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1组,107例)、稳定斑块组(A-2组,43例)和无斑块组(A-3组,36例);同期收治190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B组,依据超声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B-1组,33例)、稳定斑块组(B-2组,55例)和无斑块组(B-3组,102例),同期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取血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各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斑块检出情况,并分析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效果。结果 MSCTA颈动脉狭窄检出A组轻度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23.1%vs 48.9%,P=0.000),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B组(48.4%vs 16.8%,P=0.000);MSCTA检出A组、B组的斑块稳定性情况与超声检查一致率分别为81.7%和83.2%;MSCTA检出A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47±71)HUvs(11±20)HU]、B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55±81)HUvs(9±21)HU]的CT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A-1组、A-2组、B-1组血清MMP-9、TIMP-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814。结论 MSCTA能够准确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但容易误判斑块性质,血清MMP-9、TIMP-1可有效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可作为MSCT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来预测脑梗死的发生,以指导岳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诊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接受诊治的非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12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根据检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51例),颈动脉软斑检出率20%(12例),混合斑检出率48.33%(29例);而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20%(12例),颈动脉软斑检出率3.33%(2例),混合斑检出率1.67%(1例)。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有关,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 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22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发观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有无血管狭窄.结果 225例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有197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出现部位多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中扁平斑块78例,软斑块64例,溃疡型斑块31例,硬斑块24例.结论 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冬 《山东医药》2011,51(43):80-8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4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回声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比率及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定期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是临床上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本文收集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资料,探讨彩超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岁。临床均有高血压,血脂、胆固醇均不同程度增高,其中16例患有糖尿病。经CT或MRI检查36例患者有基底核腔隙性梗死灶或/和大面积脑梗死及软化灶。1·2方法超声检查使用Sequoia512、HP-I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 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清Hcy的10μmol/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组,n=59)和普通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n=78),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Hc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炎症细胞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A、B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人类软骨糖蛋白(HCGP)-3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五聚素(PTX)3、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明显高于C组,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baPWV、IMT水平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P0.05)。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HCGP-39、hs-CRP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724、0.761、0.658、0.635,均P0.05),与斑块稳定性指标Lp-PLA2、MMP-9、PTX3、FGF23呈不同程度正相关性(r=0.672、0.694、0.729、0.643,均P0.05),与baPWV、IMT呈正相关性(r=0.795、0.806,均P0.05)。结论血清Hcy介导了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和斑块稳定性,早期检测血清Hcy可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22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58例)和无斑块组(64例).观察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的关系.结果:7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和多次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高于70岁以下患者(P<0.05).2级和3级斑块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增大(P<0.05).有斑块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越明显,脑梗死发生率也越高.70岁以上高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7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CD62 P,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尤其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增高 ,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小板活化程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活化血小板在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5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在门诊体检的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无脑梗死健康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高频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并进行比较。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6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软斑及混合斑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规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能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8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血清TGF-β1、ox LDL、IGF-1水平,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螺旋CT观察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血清TGF-β1、ox LDL、IGF-1与IMT及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ox LDL、IGF-1、IMT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梗死组血清ox LDL、IGF-1及IMT水平高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而TGF-β1水平低于轻、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易损斑块组血清ox LDL、IGF-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而TGF-β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ox LDL、IGF-1与脑梗死面积及IMT均呈正相关,而TGF-β1与脑梗死面积及IM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ox LDL、IGF-1水平升高与脑梗死面积及斑块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