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腹泻患者中分离溶藻性弧菌及其病原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曾把溶藻性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与副溶血性弧菌一起统称为嗜盐菌(halophilie bacteria)。随着对致病性弧菌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根据生化反应及耐盐性试验,将溶藻性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区别开来。对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问题,已经公认它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但对溶藻性弧菌的致病性问题,目前还有异议。我  相似文献   

2.
溶藻弧菌是海水中常见的一类弧菌,在食品中特别是海产品中的数量远比副溶血弧菌为多,它的检出以前被认为与食物中毒无关[1]。溶藻弧菌可经创面感染人体引起蜂窝组织炎,游泳者中耳炎,甚至引起败血症等肠道外感染。近年来,嘉兴市郊区[2]、济南市[3]、我市溧水县[4]等都曾有由溶藻弧菌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频繁报道。2005年9月在我区梅山一某大型超市也发生了1起因溶藻弧菌污染卤菜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这次食物中毒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中毒经过2005年9月12日,梅山某医院从晚上7时至13日上午陆续收治了33例急性腹泻病人,其中女…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弧菌是重要的嗜盐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和其他咸水环境中,并能以水和水生生物等为媒介,引起人类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近年来,随着腹泻发病的增多,该菌日益受到水产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在夏秋季节,该菌很容易从沿海地区的腹泻病人大便、海水和水产动物中分离到。普遍认为,该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直接耐热溶血素(TDH),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阳性是其致病力的重要标志,这些菌株通常尿素酶阴性。随着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1%~5%的胃肠炎由神奈川现象阴性的副溶血弧菌引起,而这些菌株通常尿素酶阳性(urease-producing Vibrio 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4.
溶藻弧菌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和掌握溶藻弧菌的病原学特性。方法:收集全省各地菌株,进行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因素试验。结果:该菌为革兰阴性,无芽胞,有端生单鞭毛,发酵型代谢的专性嗜盐性弧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TCBS平板最佳,能产生肠毒素,溶血素等多种致病因子,结论: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具有同样的致病性,均可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检测副溶血弧菌的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或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夏季,常可从食用不洁海产品而导致食物中毒的病人肛拭标本中分离到。目前一般认为该菌的热稳定性溶血毒素(TDH)是重要的毒力因子。TDH可在莪萋氏血平板上产生一种特殊的溶血现象,称作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KP)^[1]。临床上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株几乎都是KP阳性,因此通常认为KP阳性为产毒株,KP阴性为非产毒株。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弧菌分子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副溶血弧菌易引起食物中毒,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分子水平对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尿素酶、蛋白酶、侵袭力和黏附力等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分子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起溶藻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按GB/T4789-2003规定并参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其病原学检验规程》进行检验。[结果]从食物样品和病人大便中检出7株溶藻弧菌,小白鼠毒力试验表明该菌有较强的毒力。[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溶藻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混合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无锡市北塘区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混合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方法根据国标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及GB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2]对就餐单位留样食品(9份)、中毒患者留取的粪便标本(6份),患者肛拭标本(3份)共18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结果从2份留样食品、6份粪便样品,3份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类胃肠炎的病原菌。在夏秋季节,由此污染的海产品和盐渍食品引起的胃肠炎暴发非常常见。随着致病弧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陆续发现了产色素的霍乱弧菌、麦氏弧菌和河弧菌,但尚未见到副溶血弧菌产色素的报道。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产色素的副溶血弧菌,并对其病原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溶藻弧菌(V.algmolyticuz)为嗜盐性弧菌之一,原称副溶血弧菌2型。据国外资料,该菌是伤口和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由污染的海水感染表面伤口,其检出率约有56%。国内仅见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我们于1989年8月,从1名渔民腿部外伤脓汁中检出该菌,现报告如下。该病例男性,为辽宁省东沟县渔民,1989年8月在海上捕鱼时,左腿受外伤,当即用破布包扎。数日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属于弧菌科,弧菌属,1950年日本人藤野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最早分离得到此菌[1].Vp属于嗜盐菌,大量分布在海域沿岸、江河人海口的海水和底泥中,对人类和鱼类均具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及伤口感染等疾病.目前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病原菌[2,3].我国沿海城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比高达50.00% ~ 70.00%[4-7],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已经取代沙门菌占据首位[8].虽然副溶血性弧菌源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逐年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能致病,从海产品和环境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株[9].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菌之一,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屡有发生,因此,对本菌的研究和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现有资料证实,本菌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的海洋细菌,海鱼的带菌率高达27.3~93%。然而,对本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却存在回然相反的看法,众论纷纷,莫衷一是。为明确从海产品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意义,以期为控制本菌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的依据,我所今年在海南等沿海地区,调查了海水及鱼类的副溶血弧菌的带染状况及菌株毒力。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因进食含此菌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本病起病急骤,以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1发病机理副溶血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态弧菌,菌体两端浓染,一端有长鞭毛,运动活泼。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2%~4%氯化钠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性弧菌 (V .P菌 )所致的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在沿海地区夏秋季较为常见。已有文献[1] 报道 ,耐热直接溶血素 (TDH )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是其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鲁开国等[2 ] 曾建立了两类溶血素基因的PCR检测方法。本文应用此法对 2 2例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本及模拟食物标本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法进行了比较。1 材料与方法1 1 样本  2 2份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本分别来自2 0 0 0年 7~ 9月发生的 4起食物中毒。其中A起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本 7份 (A1~A7) ,B起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样本 6份 (B1~B6 ) ,C起食物中毒患者粪便…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为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分布极为广泛,并且有较强的抗逆性。金葡菌致病力强,由它产生的耐热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其危害仅次于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同时金葡菌也是引起人类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而且近年临床分离的金葡菌几乎都为难以抑制的耐药株,因此金葡菌感染已与肝炎、  相似文献   

18.
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研究现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副溶血弧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反应性关节炎和心脏疾病,其致病因子是该菌产生的多种溶血毒素,主要有不耐热溶血毒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本文对这3种溶血毒素研究现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是1953年由Fujino等从日本一食物中毒患者初次分离的一种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在所有的菌性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造成的危害仅次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因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人类患者粪便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特殊的我妻氏血液琼脂上引起溶血,而食物分离株则多不引起溶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厦门市主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以及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建立完善食源性致病菌的主动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所有样品按《福建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和实验室工作细则》测定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进行食物中毒的报告、诊断与调查处置。[结果]检测我市9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主要检出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等。2004—2007年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和发病人数,微生物性均占首位,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结论]建立厦门市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控制体系,达到疾病预警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