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IONM)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脑缺血的有效性。方法对70例IONM患者进行术中SEP监测,其中男性63例,女性7例;单侧狭窄53例,双侧狭窄17例,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胫后神经刺激,记录双侧皮层的SEP,将P40波幅下降50%作为脑缺血的预警信号,潜伏期延长3ms作为参考。结果44例无变化,23例波幅下降50%但稳定且略有回升,3例波幅下降50%,且升高血压也无明显改善,1例波形扁平且无恢复。结论SEP监测可提示颈动脉阻断后的脑灌注状态是监测脑血流灌注的理想手段,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型颈椎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SEP监测,以JOA评分评定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的变化,分析术中SEP变化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术中SEP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术中SEP有一过性波幅下降,潜伏期无明显改变,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中始终未记录到右侧肢体SEP,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患者JOA评分明显改善。结论:术中SEP监测有助于了解脊髓功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体感诱发电位(SE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本文探讨老年人 SEP 正常值及其与性别、年龄、身高的关系,供临床应用时参考。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男40例,女15例,要求无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按性别分组,分别测出 SEP 各波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期(IPL),比较男女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 EP)监测,比较术前、术后SEP的变化与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以术前、术后JOA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中SEP波幅上升40例,无明显变化16例。术中监测到M EP波形45例,未监测到M EP波形11例,但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例术中SEP、M EP均正常,但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活动障碍,立即再次行SEP、M EP检查仍提示正常,术后四肢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了解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联合应用SEP和M EP可以有效预防和尽早检测出颈椎手术中可能存在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小儿脊柱矫形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结果 与矫形术中、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SEP监测对术中和术后神经功能缺陷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45次手术中SEP监测结果 ,其预警标准为SEP波幅降低超过50%持续3个波形.对术中SEP监测达预警标准,依技术性因素、麻醉状态及全身性因素和手术进程进行解释并处理.结果 ①接受SEP监测的45次手术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结果 分别为3次、6次、34次、1次,SEP监测的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85.4%,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97.2%.②接受手术的41例患者中,1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椎管内异常,其中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在10例合并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异常的病例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陷.结论 SEP监测是小儿脊柱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可靠方法 ,椎管内异常合并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是术后出现脊髓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20例经 CT 及血管造影定位的轻型偏瘫患者的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发现,病健侧 NT+W 值差异常伴其 W 值差异常,病变定位在皮层;而病健侧 NT+W 值差异常伴 N_(20)-N_9-W 值差异常,病变定位在颈髓、脑干。  相似文献   

7.
对120例健康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按不同性别、年龄分为成年组(3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结果表明,SEP各波潜伏期(PL)及波峰问期(1PL)的平均值左、右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男、女组间,成年组与老年组间却有明显差异。Erb点电位(N_9)及颈髓电位(N_(13))的PL与臂长、身高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因此,临床判断病人的SEP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臂长。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并注意选取正常值范围的界限,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氟醚吸入全身麻醉时上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potentials,SL-SEP)、数量化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的变化。方法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地氟醚,依次维持呼末地氟醚浓度在0.4MAC、0.7MAC、1.0MAC、1.3MAC;分别记录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QEEG(BIS、95%SEF、MF)和SL-SEP(LP15、LN20、LN11、AMPP15-N20、AMPN11、CCT)。结果患者HR、MAP以及皮层下电位N11的变化与吸入地氟醚浓度无明显量效关系(P>0.05);而QEEG值随吸入地氟醚的呼末浓度增高而降低(P<0.05);LP15、LN20和CCT随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延长(P<0.05)。结论LP15、LN20、CCT以及QEEG各参数是监测地氟醚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松解术主要操作步骤需在椎管内完成,极易伤及脊髓或神经,因此,对手术的精确性和成功率要求很高,难度很大.我们应用体感诱发电位与肌电图联合技术,做连续的术中监测,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了手术的精准性和成功率,有效地减少了医源性脊髓或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术中CSEP异常变化与手术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YG  Li FB  Peng XS  Chen LY  Wan Y  Fu M  Liao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7):1891-1895
目的 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术中监护的准确性以及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68例CSM手术中尺神经的CSEP监测,记录术中各个时期、各种手术操作对CSEP的影响及程度,以及术后脊髓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 68例全部获得CSEP成功监护,因各种手术操作引起CSEP预警的共24例44次,其中一般预警31次,经观察均能自动复原;危险预警11次,需暂停手术找原因,在纠正原因后亦能立即复原,本组术后无1例发生颈髓损害加重,也未见CSEP假阴性。结论 CSEP能即时敏感、准确地监测脊髓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并证明引起CSEP预警的主要手术操作因素包括:颈椎过伸或过屈体位、过度撑开椎间隙、前路椎管内彻底减压的手术操作以及置入植骨块过宽或过深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1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并与其 CT 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SEP 对确定无症状的腔隙性梗塞病人的病灶有一定帮助;(2)在一定程度上,SEP 的异常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感觉缺失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监测客观评价脊髓功能及完整性并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中、后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长≥10%为明显改变即报警标准。结果真阴性72.22%(39/54),术中潜伏期及波幅均无异常变化,术后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假阴性0.18%(1/54),术中CSEP无明显变化,但术后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真阳性25.93%(14/54),手术过程中CSEP出现短暂潜伏期延长小于10%、波幅下降小于50%,暂停操作或改变操作方向后波形恢复或改善。结论CSEP的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对脊髓的牵拉、缺血以及损伤很敏感,术中及时干预,可使ESEP改善;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及完整性,对防止脊髓损伤、判定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注射液对正常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正常家兔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动态观测了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后 ,正常家兔不同时点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注射 2 0 %川芎嗪后除 1 2 0min外各个时点的体感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均明显延迟 ,其中在 1 5min延迟最明显 ,分别与用药前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0 .0 1 )。而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后的各个时点的体感诱发电位P波波幅无明显变化 ,但与用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0 .0 1 )。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对正常家兔的脑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 MEP) 和体感诱发电位(SEP) 技术连续监测的方法对13 例脊髓手术病人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联合应用MEP和SEP 监测,能正确反映手术中脊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MEP的稳定性高于SEP;SEP 的敏感性较高;术中SEP 逐渐好转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葛根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葛根提取物对颈神经根性痛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然后通过椎管插线法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模型.将符合入组条件的大鼠随机分成5组:颈复康组,葛根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分别对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及步态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量.结果 葛根提取物各剂量组及颈复康组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根性疼痛的相关行为,且能显著改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葛根提取物高剂量组(葛根素含量266.1 mg·kg-1·d-1)疗效最佳,中剂量组(葛根素含量133.0 mg·kg-1·d-1)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葛根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葛根提取物能明显减轻颈神经根根性疼痛,并提示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神经元和轴突中神经丝高度磷酸化和异常积聚的特征,探讨其介导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聚氨酯胶片建立脊髓背侧慢性压迫模型;BBB评分法和SEP评估造模前、后6个月脊髓功能变化;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脱髓鞘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SMI-31)和非磷酸化(SMI-32)神经丝在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轴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SEP变化的关系。【结果】 造模6个月后大鼠BBB评分均下降(p<0.001)、SEP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0.001);LFB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0.001);脊髓灰质前角SMI-3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染色强度增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白质SMI-31染色强度升高(p<0.05)。【结论】 神经丝在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过度表达与高度磷酸化以及在轴突中异常聚积是导致轴突变性、神经元损伤和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改变特征及其对脑功能损害程度及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1例ADHD患儿实验组.27例精神发育迟滞(MR)儿童(病理对照)和23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观察各组成波的潜伏期和形态改变.结果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较,N2、P2、N3等潜伏期延长、波形有缺失改变,右侧改变较左侧明显;MR儿童的SEP改变较ADHD更明显,且左侧改变较右侧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HD的脑功能损害以皮层及皮层下为主,右侧损害重于左侧,MR儿童脑功能损害更严重,且以左脑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0.7 MPa氮氧混合气对大鼠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的作用规律.方法:脑电图记录用头皮针电极以双极导联连接 ;体感诱发电位记录的电极连接同脑电图,另外在左后肢外侧置入刺激电极.结果:0.7 MPa氮氧混合气条件下大鼠行为变化不明显;大鼠脑电图频率变慢,振幅变化不明显;刺激大鼠左后肢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P1变化不明显,N1变化明显,高压下普遍存在波形变宽或有切迹变化.结论:0.7 MPa氮氧混合气可使大鼠轻度氮麻醉,大鼠氮麻醉时,脑电图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变化早于行为变化,脑电图的频率变化较振辐变化灵敏,体感诱发电位N1变化较P1变化灵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银杏叶制剂 (GB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SAH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脑组织一氧化氮 (NO )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后rCBF持续下降 ,SEP潜伏期逐渐延长 ,脑组织NO含量显著增加。GBE有效拮抗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 GBE能缓解SAH所致神经功能损伤 ,其机制之一为逆转脑组织NO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