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病至危重,针刺当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素问·奇病沦》亦云:”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贏瘦,无用馋石也。”,说明当诸脉微小,或身体贏瘦,皆屑正气极衰,阴阳欲竭,为疾病危重状态,徒以针石,无力救生,必重用甘药,调补后天,固中气、壮生机,以恢复阴阳平衡。对于危重病症,并非绝对禁针。《灵枢·热病》篇治热邪亢盛,有”五十九刺”,以清热生津,复阳救急。又《甲乙经·卷十一》有”尸厥,死  相似文献   

2.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该方遵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由桂枝汤以黄芪易炙甘草,倍用生姜而成,用于治疗"阴阳俱微之血痹",有调和营卫,通阳行痹之功。我院康胜泰副主任中医师为湖州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内、儿、妇,尤精内科及妇科。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刻苦钻研,造诣颇深。平时诊病辨证胆大心细,处方切当,尤擅用经方,疗效  相似文献   

3.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笔者结合《内经》中阴阳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复杂关系来理解:阴阳虚损,形气不足提示机体正气衰败,病情凶险,仅用针石,收效甚微。若用峻剂单纯补泻其中一方,极其容易出现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的病情变化。阴阳互根互生贵在以"和",故"调和阴阳"乃阴阳两虚证的治则所在。治疗病机为阴阳俱损的复杂疾病时应首予甘药,调整已虚损但又不相和谐的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如此阴阳便可源源不断相互资生,化生形气以固充机体。机体若能阴平阳秘,内外调和,则苛疾不起也。此法看似不着意于补,但补则自在其中,临证用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4.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5.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6.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7.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8.
整理研究薛雪《扫叶庄医案》中所载泄泻医案,并结合《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中相关论述以佐证,总结薛氏治疗泄泻的经验:薛氏治疗泄泻实证时多从湿邪论治,又细分为湿热泄、暑湿泄和寒湿泄。湿热治以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暑湿治以清暑化湿,行气导滞;寒湿治以温阳散寒,运脾除湿。治疗泄泻虚证时多从阴阳论治,并细分为阳虚泄、阴虚泄和阴阳两虚泄。脾肾阳虚者治以建中助运,温阳补肾;脾肾阴虚者治以育阴止泻;阴阳两虚者治以从阴引阳,阴阳同调而收功。另外,薛氏在泄泻医案的论述中谨守病机,夹叙夹议,且辨证准确,用药精炼,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10.
夏枯草又名夏枯花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冬至后生苗 ,夏至后枯萎而得名 ,于未枯前采带花的果穗入药 ,味辛苦性寒 ,入肝胆经 ,具有清肝火散郁结之功 ,集补泻消散于一体。下面我就试将夏枯草配伍用药的点滴心得陈述如下 ,恳请同道指教。1 夏枯草配半夏治不寐不寐一证其病机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 :“不寐之故 ,并非一种 ,总由阳不交阴所致”。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苦寒性降 ,安神定魄 ;半夏苦温性浮 ,《本经疏证》谓其能“通阴阳 ,……治不眠”。两药相配 ,寒温并用 ,具有交通阴阳 ,促使阴平阳秘的作用。《医学秘旨》中说 :“盖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