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77例乳腺病变组织进行CD44v6蛋白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均为阴性;65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4.6%(42/65);在腋淋巴结阳性、阴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5.8%(P<0.05);组织学分级中Ⅰ、Ⅱ、Ⅲ级表达率分别为9.1%、61.8%、100%(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44v6蛋白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CD44v6蛋白可作为乳腺肿瘤恶性转化、转移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胆囊癌组织中CD44v6抗原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44v6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 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 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 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44v6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44v6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 ,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 (P <0 .0 5 ,P <0 .0 1) ;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 (P <0 .0 5 ,P <0 .0 1) ;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 (P <0 .0 5 ,P <0 .0 1)。结论 CD44v6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m23-H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nm23-H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62.7%,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P<).01或P<0.05)。有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为54.5%,明显低于无转移组(75.0%),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2)CD44 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m23-H1和CD44v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nm23-H1阴性表达伴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m23-H1和CD44v6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两者的表达失衡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因此,检测nm23-H1和CD44v6可能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胆囊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情况 ,探讨MMP 9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 4 6例胆囊癌 (gallbladdercarcinomaGBC)和 1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胆囊腺瘤中MMP 9表达。结果 MMP 9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78 2 6 % ,胆囊癌组织与胆囊良性病变MMP 9表达水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MMP 9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率有关。结论 MMP 9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胆囊癌淋巴结转移、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肺癌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永怀  桂淑玉  周青  胡向阳  吴强  汪渊 《肿瘤》2006,26(1):55-58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粘附分子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检测57倒肺癌组织中OPN与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30例良性肺部疾病组织中OPN及CD44v6水平相比较。结果:肺癌组织中OPN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9%(33/57)和54.4%(31/57),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肺部炎性假瘤)组织(P〈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10.0%,肺癌组织中OPN与CD44v6的表斌足正相关.Kendall’s tau—b-0.503,P〈0.05;OPN与CD44v6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达71.1%(27/38)和65.8%(25/3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OPN、CD44v6可能参与了肺痛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联合检测它们的表达可作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宝荣 《肿瘤学杂志》2004,10(4):223-22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VEGF、CD44v6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VEGF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CD44v6表达增高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发生、复发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癌中表达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9号细针穿刺甲状腺癌标本43例,抽取组织细胞及术后石蜡切片组织,均行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43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CD44v6表达阳性率,分析其阳性率与临床应用情况,以及细胞学检测和石蜡切片比较。结果细胞学检测阳性表达21例,淋巴结转移组CD44v6表达阳性率53.8%,非淋巴结转移组为46.7%;Ⅰ期CD44v6阳性表达率42.9%,Ⅱ期52.9%,Ⅲ期100.0%。而石蜡切片阳性结果27例,淋巴结转移组CD44v6表达阳性率84.6%,非淋巴结转移组为53.3%;Ⅰ期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6.7%,Ⅱ期76.5%,Ⅲ期100.0%,分期越高,表达阳性率越高。另外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细胞学检测CD44v6阳性表达率52.0%,石蜡切片阳性率72.0%,高于其他类型,与其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是一致的,而在分化差的髓样癌中无表达,说明CD44v6表达阳性率与病理分型有关。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转移相关基因CD44v6测定方法是可靠的,若结合石蜡切片,阳性率会更高。CD44v6表达与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有一定关系,可以作为判断预后及颈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CD44v6、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5/40)、87%(87/100),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6/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0)、94%(94/100),MMP-2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9/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D44v6、MMP-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高表达,且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联合检测CD44v6与MMP-2有助于综合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44V6及p16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44例NSCLC组织、10例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8例肺良性病变中CD44V6和p1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 68 2 % ,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 ,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在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及肺良性病变中无阳性表达。p16在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及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0 0 %和10 0 0 % ,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 4 5 % ,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与肺癌之间、肺良性病变与肺癌之间的p16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p16阳性表达率随NSCLC分期增加呈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 ,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CD44V6和p16是 2个独立因子 ,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CD44v6、E-cadher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和E cadherin(E cad)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 90例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和E 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  90例大肠癌CD44v6和E 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6%和 46.7%。CD44v6高表达及E cad低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均呈正相关 (P <0 .0 5 )。大肠癌中CD44v6表达与E cad表达呈负相关 (r =-0 .43 ,P <0 .0 0 5 )。结论 CD44v6和E cad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CD44v6和E cad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和E cad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研究85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原发灶中CD44v6表达阳性率为61 2%(52/85)。CD44v6表达阳性率在进展期胃癌(66 7%)、累及浆膜层胃癌(72 2%)、淋巴结阳性胃癌(73 2%)均高于早期胃癌(30 8%)、未累及浆膜层胃癌(41 9%)、淋巴结阴性胃癌(37 9%)(P<0 05或P<0 01)。[结论]CD44v6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检测胃癌CD44v6的表达 ,有助于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CD44v6、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5/40)、87%(87/100),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6/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0)、94%(94/100),MMP-2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9/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D44v6、MMP-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高表达,且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联合检测CD44v6与MMP-2有助于综合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3.
CD44v6、P2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结果 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8.4%、38.4%。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p2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检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皮钙黏素(E-cad)、CD44v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区域淋巴结转移组32例,非转移组24例)和12例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中E-cad、CD44v6和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E-cad在5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4 %(31/56),显著低于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的100.0 %(12/12)(P<0.05);CD44v6和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 %(40/56)和62.5 %(35/56),显著高于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的25.0 %(3/12)和16.7 %(2/12)(P<0.05);E-cad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31.3 %(10/32),明显低于非转移组的87.5 %(21/24)(P<0.05);CD44v6和VEGF-C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 %(27/32)和75.0 %(24/32)明显高于非转移组54.2 %(13/24)和45.8 %(11/24)(P<0.05);E-cad表达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v6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ad、CD44v6、VEGF-C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s、CD44v6、CD44v3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 TM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4s、CD44v6、CD44v3的表达水平。结果:57例结直肠癌的组织标本中CD44s、CD44v6、CD44v3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66.67%、63.16%、70.18%,而在20例正常组织中基本不表达,二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CD44s、CD44v6、CD44v3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显著性相关(P<0.05)。CD44v6、CD44v3阳性表达还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大肠癌组织中CD44s、CD44v6、CD44v3阳性,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26%,78.95%;52.79%,80.95%;52.50%,88.24%,CD44s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D44v3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率分析显示CD44s、CD44v6、CD44v3均是对生存有影响的因子。结论:黏附分子CD44s、CD44v6、CD44v3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与转移,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D44v6、BRAF和Rasp2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LNM)患者、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和50例甲状腺腺瘤(TA)患者组织中的CD44v6、BRAF和Rasp21进行检测。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PTC+LNM)的CD44v6、BRAF和Rasp21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TC)和甲状腺腺瘤(TA)组(P〈0.05)。结论CD44v6、BRAF和Rasp21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好的转移及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