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食管腺癌预后差,因此对Barrett食管患者定期内镜监测非常必要。但是内镜监测的效果常受限于镜下早癌诊断较困难、活检取样不够、不同病理医生主观差异及相对较低的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内镜下特征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将Barrett食管分成低危到高危的类别来提高随访监测有效率。最近,国内外指南将Barrett食管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及是否伴有低度不典型增生纳入内镜监测时间间隔的参考依据中。在本综述中我们将讨论Barrett食管内镜下特征与癌变进展的关系,这些特征可运用于Barrett食管的内镜监测中。  相似文献   

2.
慢性返流性胃食管炎病人中有10%~20%并发Barrett食管,并有发生腺癌的倾向。虽然对其发生率有争议,但在首次作出Barrett食管的诊断时,已有8%~16%发生癌,而且通常已属晚期,因此2年生存率很低。为了早期发现癌变,需要定期做内镜检查和活检,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时须密切随访检查,但对低度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目前尚缺乏组织学标准。作者等设想,发生于Barrett食管的新生物有染色体组和增殖异常的特征;用流式细胞计,不仅能在发生高度异型增生或腺癌时,而且当异型增生在组织学上辨认困难或无法辨认时,也能测出。作者等对采自64名Barrett食管和3名Barrett食管腺癌病人的317个活检标本,同时做流式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3.
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HGD)的Barrett食管患者,是最易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人群。为了提高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活检要求:即在四壁上每间隔1~2cm分别取活检。诊断HGD的基础是:Barrett食管黏膜的基底膜完整,无细胞穿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测定Barrett食管患者中腺癌的发生率。 方法:1982年1月至1995年4月间,对美国图森市VA医学中心所有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进行有关Barrett食管的评估。初次内镜下无腺癌的所有Barrett食管患者,每1~2年接受内镜检查及系统性活检。于柱状上皮每隔2cm至少取2块活检,如食管不规则、结节状或有狭窄则另取活检。若初检或6个月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sus)是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癌变过程包括柱状上皮化生、低度异型增生(LGD)、高度异型增生(HGD)、食管腺癌的阶段性改变。明确诊断的食管腺癌多数存活时间不到1年,放化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且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通过对普通人群筛查发现早期病变,以及对癌前期病变有效的干预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和控制死亡率的关键。近20年来,多种内镜治疗技术应用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73蛋白与老年人Barrett食管和Barrett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73蛋白在 2 8例Barrett食管 (BE)和 6例Barrett腺癌 (BA)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恶性组P73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癌前病变组和良性组 (P <0 0 5) ,生存 5年以上的老年人Barrett食管和Barrett腺癌中P7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生存 5年以下者 (P <0 0 5)。结论 P73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良、恶性 ,可用于辅助监测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生、发展 ,以便早期发现癌变 ,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随着食管腺癌发病率的增加,Barrett食管的病理诊断越发受到重视.本文对84例Barrett食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亚甲蓝染色指导活检和四象限活检,分析病理结果,对两组诊断率和活检数目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亚甲蓝染色指导活检对Barrett食管的病理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今后的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病理诊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陆秋云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7,12(8):506-509
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由于进展期肿瘤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监测和干预特殊肠化生上皮、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色素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病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碘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考虑Barrett食管的病人8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43例行碘染色后取活检,一组39例行常规内镜下活检.结果 43例经内镜下碘染色后活检,病理诊断Barrett食管的为29例(66.44%),而常规内镜下活检诊断Barrett食管的为13例(33.33%),碘染色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染色组,且经ROC曲线分析,内镜下碘染色组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组.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有助于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发生腺癌的危险增高。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癌变的前驱,但以此作为预测腺癌发生的标志尚无定论。为此作者对经组织学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81例患者进行定期内镜活检及随访(平均为3.6年)。23例(28%)患者于随访期间检出上皮不典型增生。首次检出并持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2例患者在2.6~4.5年没发生腺癌,当时尚无肉眼可见改变。1例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系指由于酸返流破坏了正常食管的鳞状上皮,从而由耐酸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其长度范围≥3 cm。本病的发病与胃食管返流、食管炎有关,易发生食管腺癌的倾向。诊断需用内镜活检确诊。作者在1976~1989年间检查了51311例患者。其中377例为BE而无癌肿者,另49例BE伴腺癌者和80例可能为BE者均因未记灵柱状上皮长度而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诊断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状态,部分可发展成食管腺癌。目前主要的诊断监测方法是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但随机性较大且检出率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均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文就近年来用于诊断Barrett食管新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生(Columnar Lined Esophagus,CLE)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巴雷特食管的癌变率约0.61%。食管癌病人的预后与诊断时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中国31位消化病学及消化内镜学专家在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制订了中国的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旨在规范国内对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的筛查诊断及治疗,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本共识定义巴雷特食管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内镜下可见食管鳞柱交界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1 cm,并病理证实有覆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而发生于巴雷特食管黏膜的腺癌称为巴雷特食管腺癌,局限于黏膜层者为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并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将其分为M1、M2、M3及M4期。因为中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占90%以上,所以本共识主张在进行食管鳞癌筛查的同时注重巴雷特食管及其腺癌的筛查。对于巴雷特食管及其腺癌的诊断应内镜结合病理,并且应用窄带成像技术、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等电子染色内镜以及超声内镜等技术来综合客观地评估病变,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的治疗应以内镜下病变切除术为主,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慎重选择内镜下病变毁损治疗(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光动力疗法、冰冻疗法、氩离子束凝固术)。术后应通过规范化的病理结果来评估治疗,判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追加治疗以及制定随访方案。建议用高分辨率内镜监测;对于BE3 cm,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者,经重复4个象限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没有肠上皮化生,建议退出监测;BE3 cm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建议每3~5年行1次内镜检查;对于≥3 cm BE患者,建议每2~3年行1次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居各种癌肿的第二位,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本文就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关系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中多见为鳞癌,而腺癌较少。近几年来发现食管癌中腺癌比率明显增加,而鳞癌降低。大多数食管腺癌患者见于Barrett食管。本文探讨食管和食管胃连接处腺癌发病率是否比以前增高,及其与Barrett食管间的联系。材料和方法:检查了1974~1989年Olmsted县居民中诊断为食管、食管胃连接处和胃癌者的病电,腺癌或鳞癌系根据复查原内镜、手术或尸检材料的显微镜玻片而作出诊断。原保存的手术标本再作组织切片,以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AP检测对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75例Barrett食管患者,61例食管腺癌患者,88例正常体检人群,应用双盲法检测末梢血TAP,并计算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TAP阳性率正常体检人群为12.5%;Barrett食管组为81.33%,食管腺癌组为85.25%,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在Barrett食管筛选中灵敏度为81.33%;对食管腺癌的灵敏度为85.25%。结论 TAP检测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对其早诊早治有重要的意义,适用于健康人和高危人群的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筛查。  相似文献   

18.
因胃食管反流症状作内镜检查者中8%~20%发现有Barrett食管(BE)。有证据说明BE的特殊化上皮存在着进展到低度发育异常(dys)→高度dys→粘膜内癌→最后粘膜下癌的癌变顺序。每年每52~441例BE病人中发生1例腺癌。因此,建议BE病人定期进行内镜监测以发现早期、可治愈的肿瘤。但其费用昂贵,而不用内镜的气囊细胞学检查则费用低。本研究目的为确定盲目不经内镜导向的气囊细胞学检查在检出BE病人的dys及癌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ARP-1、CK7/20、p53在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0例Barrett食管,28例食管腺癌和40例贲门黏膜组织中PARP-1、CK7/20、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PARP-1在贲门黏膜、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均有阳性表达,但在食管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CK7/20在肠化上皮细胞胞质、部分贲门柱状上皮和腺癌上皮细胞质内呈阳性表达;而p53在3组中均有阳性表达,且食管腺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PARP-1与p53表达在BE组存在明显相关性(r=0.49,P<0.01).结论 CK7/20可作为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指标,但特异性欠佳.PARP-1和p53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有关,检测PARP-1和p53对判断Barrett食管癌变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Barrett食管(BE)发病率逐年升高,容易引发食管下段腺癌〔1,2〕。在BE患者中,癌变率最高的病理类型为含杯状细胞〔3〕的特殊肠化型BE,而临床上采用的胃镜检查结合活检诊断BE具有较大的局限性〔4〕,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5〕。本文拟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FICE染色内镜联合EpCAM检测与FICE染色内镜联合CK7检查,旨在对比两组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