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母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HBV可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隐性HBV感染有关;与围产期母婴传播相关;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状态,使HBV持续感染;也与病情的轻重及反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HBV可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隐性HBV感染有关 ;与围产期母婴传播相关 ;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状态 ,使HBV持续感染 ;也与病情的轻重及反复有关。  相似文献   

4.
5.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丙型肝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近几年来,人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可以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证实和HCV的致病机理及慢性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就HCV感染PBMC的机制及其对人体免疫功能,丙型肝炎的病变过程及治疗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及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 49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及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4.9%(22/49),51.0%(25/49),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具有一致性;血清HBV-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含量与低水平组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血清HBV- 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100%)与血清低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42.9%)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24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发现5例PBMC HBV-DNA阳性.结论 PBMC的HBV-DNA检测可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程度,是对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检测有意义的补充,有助于临床上对慢乙肝患者血清病毒复制状态的了解及指导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在HBV宫内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ISH)和原位PCR(IS PCR)法对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进行HBV DNA检测.用随机引物法进行地高辛-HBVDNA探针的标记和定量.结果ISH及IS PCR检测PBMC HBV DNA,探针浓度以0.6μg/ml、蛋白酶K浓度以10μg/ml、IS PCR以20个循环数为佳.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中,血清HBsAg、HBVDNA均阳性者有72.73%PBMC HBV DNA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中,有65.91%PBMC HBV DNA阳性;血清HBsAg、HBV DNA均阴性者中,仍有15.79%PBMC中HBV DNA阳性.结论IS PCR检测对低丰度PBMC HBV DNA具有细胞内定性和定位的特点.血清HBV DNA阳性新生儿多数可检出PBMC HBV DNA,而血清HBV DNA阴性新生儿也可呈PBMC HBV DNA阳性.提示PBMC HBV感染应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Toll样受体3(TLR3)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情况,探讨TLR3与PBMC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228例HBsAg阳性孕妇至分娩,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涂片上HBsAg及TLR3。结果 228例HBsAg阳性孕妇有64例(28.07%)PBMC HBsAg阳性;161例(70.61%)TLR3表达阳性;TLR3在PBMC HB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44,P<0.000 1);新生儿有35例(15.35%)PBMC HBsAg阳性;HBsAg阳性孕妇PBMC上TLR3的表达与新生儿PBMCHBV宫内感染有关(χ2=12.354,P<0.000 1)。结论 TLR3可能是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感染的一个保护因素(OR=0.181,95%CI=0.091~340);也是PBMC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OR=0.279,95%CI=0.133~0.58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乳剂对健康人免疫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连续7天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剂(20%intralipid)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脂脂肪酸谱的变化。结果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量、肝功能和血脂无影响,软脂酸(C16∶0)、油酸(C18∶1N9)比例在单个核细胞磷脂酰乙醇胺(PE)中明显增加(P<0.05,P<0.01);硬脂酸(C18∶0)减少(P<0.05);亚麻酸(C18∶3N3)、软油酸(C16∶1N7)在磷脂酰胆碱(PC)中明显增加(P<0.05),而其余脂肪酸均未发生明显改变。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S/U)和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在单个核细胞PE、PC中均保持不变。结论脂肪乳剂不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的途径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雷建平 《冶金防痨》1997,7(4):265-267
探讨结核病人外周单个核细胞PCR结果转阴时间。方法 对15例确诊为活动性肺核病人进行正规抗痨,追查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核PCR结果转阴性的时间,同时检测10例三年前涂阳肺结核已治愈者的血单个核细胞结核菌PCR。  相似文献   

11.
PBMC中HBV cccDNA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直接测序鉴定,以证实PBMC为HBV肝外复制的场所,从而进一步证实PBMC感染为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途径之一。方法:选择性PCR扩增PBMC中HBV cccDNA,并对1例阳性产物直接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9.93%,新生儿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4.58%,PBMC HBV cccDNA与公布的已知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PBMC为HBV肝外复制的场所,PBMC感染很可能是乙肝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与HBV宫内感染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3、DR7、DR13、DR53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探讨FIBV宫内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确定HBV富内感染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87例外周静脉血血块中HLA—DR3、DR7、DR13、DR53等位基因型分布及频率。结果(1)宫内感染组孕妇HLA—DR3基因频率为24.14%(7/29),显著高于非宫内感染组孕妇的6.33%(10/158)(P=0.007)。其余各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DR3基因频率为17.24%(5/29)。显著高于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5.06%(8/158)(P=0.033)。其余各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HLA—DR3同阳性在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未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母婴HLA-DR7、DR13、DR53同阳性在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未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其胎儿同时或任一携带HLA—DR3,易导致HBV宫内感染;HLA—DR3是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控制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 131例乙肝检测阳性孕妇分为 4组 ,分别予以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用乙肝疫苗及空白对照。每个病例均作孕妇体内HBsAg、HBV DNA定量检测及新生儿出生即刻的股静脉血中HBV系列检测 ,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全程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都为 3%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单用乙肝疫苗组为 10 .7% ,对照组为 17.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既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HBeAg(+)孕妇的宫内感染 ,又可节约阻断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羊膜腔穿刺术对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风险的影响,为产前诊断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504例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126例行羊膜腔穿刺术的孕妇设为观察组,其余未行羊膜腔穿刺术的378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HBeAg携带状态、HBV DNA载量、穿刺术中出血状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下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504例HBV携带孕妇中胎儿宫内感染的总发生率为4.17%(21/504),其中,观察组感染率为7.14%(9/126),对照组感染率为3.17%(12/378);在HBeAg(+)与HBV DNA>1.0×107 cps/ml 2种情况下,观察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70.00%(7/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HBeAg(-)与HBV DNA为l.0×103~1.0×107 cps/ml情况下,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穿刺出血情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分娩方式等对羊膜腔穿刺术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当HBV携带孕妇的HBeAg(+)、HBV DNA>1.0×107 cps/ml时,羊膜腔穿刺术可能增加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HBV携带孕妇需要在产前诊断前对HBeAg状况和HBV DNA载量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行羊膜腔穿刺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HBV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86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医院进行孕检的健康孕妇128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并对比2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结局等。结果 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47%、17.44%、6.98%、34.88%、16.28%,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窒息、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分别为11.63%、6.98%、13.95%、20.93%,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86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中发生妊娠期并发症50例(并发症组),未发生妊娠期并发症36例(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的TBIL、AST、ALT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均<0.05);并发症组整体HBV DNA载量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 妊娠期合并HBV感染会产生不良母婴结局,肝功能异常及HBV DNA载量均是导致不良母婴结局的重要因素,对于此类孕妇临床应注重产前肝功能的检测,及时给予阻断治疗,尽可能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χ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HBVDNA显著相关(χ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HBV-DNA、HBeAg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5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中HBV-LP,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HBV DNA载量,比较分析三者间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36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LP阳性率为84.36%,较HBV-DNA阳性率72.01%与HBeAg阳性率54.44%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与HBV-DNA和HBeAg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8.19%、64.48%,HBV-LP与HBV-DNA和HBeAg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43%、94.86%;HBV-LP表达与HBV-DNA和HBeAg之间均显著关联(χ2=101.67,χ2=6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LP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复制程度的良好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检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程度和宫内感染的关系,评价E抗原定量检测在研究宫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CL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69例携带HBV的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E抗原定量检测,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及用PCR技术检测HBVDNA,所有新生儿随访一年。结果:在69例被检者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32例,E抗原均>1U/ml,HBVDNA均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62·50%。而HBsAg阳性和HBeAb或HBcAb阳性的孕妇,E抗原均<1U/ml,HBVDNA有2例<103拷贝/ml,21例为104拷贝/ml,14例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为13·51%(χ2=85·93,P<0·001)。孕妇E抗原>1U/ml,HBsAg、HBeAg双阳性和或HBVDNA高含量是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结论:测定E抗原含量用以诊断及评价宫内感染具有灵敏、可靠、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细胞转运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半巢式PCR技术扩增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中母亲DNA,通过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位基因确定母-胎细胞转运;用巢式PCR检测新生儿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结果 随着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的增加,新生儿HBV DNA阳性的危险性呈现增高趋势(X~2=13.16,P<0.05,趋势X~2=12.42,P<0.05),而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无关(总X~2=2.41,P>0.05,趋势X~2=0.35,P>0.05);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胎细胞转运无关(总X~2=4.14,P>0.05,趋势X~2=0.001,P>0.05);母-胎细胞转运与新生儿外周血PBMC HBV DNA阳性有关(X~2=10.26,P<0.05),而与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无关(X~2=0.49,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母-胎细胞转运与新生儿HBV感染有关,分别是新生儿血清、PBMC HB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