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医姓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基本涵义是中医事业的建设应该遵循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中国的中医医院大量借用西医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严重的西医化现象,越来越失去中医医院的本色,以致人民群众看病找不到地道的中医,已引起政府高层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医教育和中医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从现代中医事业发展的历史和中医事业西医化的演变过程分析中医异化的远因和近因、政策因素和学术因素、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设意见,以期使中医复归于"中",使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走"中西医并重"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自古就有"量"的概念,但多以描述为主,缺乏数据,从而增加其模糊性。为此诸多学者从宏观症状、体征的量化等方面着手,结合计算机及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诊断的计量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对体质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时令因素等"三因"及西医微观诊断的忽略,中医计量诊断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其精准化进展。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契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其精准、个性化特点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医计量诊断发展提出更精准化要求,同时也为"三因"及西医微观诊断融合进中医计量诊断提供了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疾病系统特点提出西医病名—表型—中医病名—辨证的诊断模型,使得中医计量诊断进一步精准化,令中医计量诊断在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的同时适应时代要求,推进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岚  刘春强 《中医杂志》2011,52(11):982-984
中医诊断学在诊察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司外揣内"的思维特征,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搜集机体生命活动外在的表面征象,以推断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它既具有与现代医学诊断思维不同的特点,诊断疾病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思想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之上的中医学理论则对这一诊断思维具有约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主观症状的客观规律探索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主观症状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客观指标(包括诊断及疗效指标)有重要影响,主观症状与客观指标的关联规律则是证候分类的科学基础.已发现证候相关的症状组合客观上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作用.结合中医学对临床症状的认识,利用流行病学、疗效评价、基因表达谱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及数理分析,阐释主观症状在疾病个体化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将有望实现对医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医临床症状、西医理化检测指标的差异及关联性,为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病证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人群及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分析其中医四诊量表信息及西医指标,运用改进的节点收缩法筛选核心中医症状及西医指标,利用Cytoscape3.40、Pajek64 5.07进行网络可视化及复杂网络分析;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别构建2组人群复杂综合网络Gall及核心中医症状网络GChinese、西医指标网络Gwest、症状-指标联合网络GChinese-Gwest,分析网络结构,并做关联分析。结果复杂网络分析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组综合网络Gall网络节点较高血压组有更高的聚集系数,高血压组网络有较大的网络集中度、特征路径长度及网络异质性;高血压组及血压正常高值组分别筛选出10个核心症状,二者有7个共有症状,筛选出的10个西医理化检测指标完全相同;症状-指标关联分析显示,2组有共同的白苔和黄苔与舒张压、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指标的关联。结论高血压与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在症状指标关联性上存在共性特征趋势,症状和指标及其关系有共同表现;复杂网络方法适用于中医症状、西医指标数据联合分析,通过构建相应的症状-指标联合网络,可用于临床中西医结合病证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医成教强化脏腑辨证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基本技能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内容,是中医医疗各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我校成教部近年来在中医医疗类各专业非脱产成教学员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由特定的症状、舌象、脉象组成,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中医证候分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学将全身症状和舌脉象看成是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现代医学则认为与病变部位不相关的症状是一些病理变化的主观反应,而更关注疾病诊断相关的症状、体征和病理检查,这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最主要的区别之一。中医理论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找到中医症状和舌脉象的客观规律,并探索这些规律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影响。我们以前针对一种疾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在西医诊断中不被重视的症状或者症状组合与疾病的一些客观指标有…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徵象之一,三指诊脉几乎成为中医学的标帜.它属于中医诊断方法"四诊"之一,虽说是居于四诊之末,但应当说是最重要的,从诊察方法上讲,它是唯一直接接触到病人人体的技术,从起源发展上讲它与中医学的历史几乎一样的悠久,它既反映了中医理论特点又是中医理论用于临床实践的一项具体方法,是中医医师临床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差异也便决定于实践差异。中医学和西医的认识差异巨大,其中存在诸多因素,但是实践差异必定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医的实践特点,并基于中医的实践特点论证了其对中医特殊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说明问题,同时与西医实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脓毒症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的症状与临床相结合,编制成包括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共249项的调查表,评测46名脓毒症患者的四诊调查表;并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类。结果在249项症状中有32项的出现率在20%以上,其中与脓毒症西医诊断标准所描述密切相关的症状中,如脉数、呼吸急促、壮热等出现率均超过43%;本研究归纳分析出六种证型,即邪热、痰浊、血瘀、气虚、血虚和阳虚,其中邪热证的出现率达73.9%,其余各证候分布比率较为均匀,而虚证(包括气虚、阳虚及血虚)在所有证候中的出现率为38.8%。结论脓毒症具有“热毒”、“痰”、“瘀”、“虚”四个基本证候特征,同时认为,可以选取高出现率而又与证型密切相关的一些症状作为此证型脓毒症的诊断项目。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因子分析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探讨其结果与中西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采用各中心控制的简单随机化方法分成中药组(209例)和西药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18项常见症状。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nl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ACR20)判断。应用SAS8.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症状的分类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公因子得分变化与疗效关系用方差分析。结果18项症状因子分析得到4个公因子,较好地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中、西药治疗对反映关节病情的公因子影响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药治疗对虚证症状的公因子改善优于西药组。结论因子分析能够对中医辨证过程中重要因素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因子分析结果与传统证候分类有一致性;对公因子与疗效关系的探索,能更好地显示中药疗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数量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数量变化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的相关关系。方法 来自9个临床中心的356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184例)和西药治疗组(172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服雷公藤多甙片、益肾蠲痹丸)和辨证用药。以双手X线分级作为RA关节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以ACR20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不同X线分级RA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数量与X线分级相关,血小板数量高的患者关节损伤程度也高;经过中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后。X线分级为Ⅱ、Ⅲ级、中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X线分级为Ⅲ级、西药治疗有效的患者血小板数量普遍低于无效患者。结论 血小板数量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RA治疗方案适应证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中西医学临床诊疗思维特点与同异,探讨两种医学诊断要素、关联的数理特征和规律。方法:运用离散数学的图论、集合与映射理论,结合信息学及其技术,辅以医院病案信息,对中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病史采集思维与行为方式、以及对诊断结论的抽象与命名等规律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和关联比较,构建现代中医诸诊合参模型。结果:1.传统中医理论学与现代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存有本质差异但在临床信息采集内容与手段上存有共性,离散数学适于表达这两类医学诊断原则与理论特征;2.糅合中西方医学中多种蕴含客观和数理规律的观察指标进行诸诊合并参构建了一种现代中医诊断模型,可用作临床诊断实践的思维规律框架;3.实例阐释了某一西医诊断的中医疾病和证候分布呈多样性,有部分可集中分布于少数几个病证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软骨破坏相关血生化和免疫因素,并探讨中西药对其影响的特点。方法397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相关血生化和免疫检测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从中确定软骨破坏相关因素,比较中西药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软骨破坏程度与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计数密切相关;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RBC计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PLT计数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升高RBC的幅度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降低PLT的幅度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均能改善RA软骨破坏相关因素,但改善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15.
The predictive roles of symptom combination traditionally evalua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were explored.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 six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197 subjects receiving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WM) and 199 subjects receiving TCM therapy (TCM). A complet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18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ypically assessed in TCM were recorded before the randomization. The ACR responses were used for efficacy evaluation. ACR20 and 50 responses with WM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TCM group. The 18 symptoms in RA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4 symptom combinations with factor analysis, which represent joint symptoms, cold pattern, deficiency pattern and hot pattern in TCM respectively. TCM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weak-symptom combination 3 (deficiency pattern in TCM), and WM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 combination 2 (cold pattern in TCM). Symptom combinations judged with TCM may have influence on the efficacy of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RA.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抽取华东地区12个中等富裕的县(区)作为样本地区,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意向调查,分析农村居民对传统中医的信任程度,包括在实际生活中,生病后是否首选中医,其次在思想中,对中医的信任度如何。通过调查,分析在西医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中医发展的外部基础和市场环境是什么状况。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村居民在生病后首选西医,首选中医的仅为5.2%;在对中医的相信程度方面,接近90%的居民是在中医确实有特效或者是在西医久治而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去看中医。这种态度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农村居民中相似。以上表明,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农村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比较低下,农村居民对中医的信任程度非常低,中医在中国农村的卫生服务市场上的影响渐趋势微;但同时也发现,作为农村卫生服务主要消费者的农民对中医并不是绝对的否定,还存有一定的信任,这给中医的焕发青春和重新发展保留了机会。结合目前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窘境,从寻找中医发展的突破口考虑,应该发挥中医的传统影响力、特点和优势,以吸引农村居民增加对中医信任,是中医发展比较现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的变化水平。方法:中西医组采用西医常规法加破瘀通络汤治疗,西药组采用西长短常规疗法,采用酶 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表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结果:中西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前sVCAM-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两组sVCAM-1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9.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舌诊的现代化发展,舌诊仪作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研究中被大量应用。文章对舌诊仪的发展,及近5年来,舌诊仪在中西医病证结合、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采用Cochraneh and-book进行文献评价,采用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现状。结果: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漏斗图明显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包括8项中医药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和14项中西医结合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合并后,中医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均优于西医药对照组(P〈0.00001)[中医药VS西药:P=0.01,RR=1.23,95%CI(1.04,1.44);中西药联合VS西药:P〈0.00001,RR=1.15,95%CI(1.08,1.23)];2项中西医结合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中医药组咳嗽、咳痰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P=0.002),中西医结合组喘息、哮鸣音、咳嗽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0001);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FEV1(P=0.03)、FVC(P〈0.00001)、FEV1%(P〈0.00001)和PEFR(P=0.002);中西医结合可以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EOS)(P〈0.00001)、血清IgE(P〈0.00001);中医药治疗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结论:中医药单用或与西医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疗效,亦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报道。但由于所纳入试验方法学质量低下等原因,其潜在的疗效及安全性还需严格设计的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