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MRI对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诊疗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30例垂体瘤病人,使用1.5T磁共振机,选用自旋回波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T1WI,轴位或冠状位T2WI,增强后行矢状位、轴位或冠状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海绵窦侵袭采用KnospE的MRI 5级分级标准,符合3、4级的患者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结果 肿瘤多为等T1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MRI证实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术中均证实存在海绵窦侵袭;3例MRI示3级侵袭病例术中未见侵袭.结论 MRI可为术前诊断垂体瘤的侵袭性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法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索垂体瘤微循环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2例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同时染色VonWillebrand因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以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蛋白表达及MVD与垂体瘤海绵窦侵袭性的关系。结果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垂体瘤的海绵窦侵袭性均有关(两者均P<0.001)。结论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在垂体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垂体大腺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垂体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患者40例,其中无功能腺瘤22例,生长激素(GH)腺瘤8例,泌乳素(PRL)腺瘤10例。同期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11例为对照组,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8例。PRL腺瘤3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垂体大腺瘤和垂体微腺瘤中PTTG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分级标准,分析PTTG表达水平与垂体大腺瘤发生机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结果40例垂体大腺瘤中均发现PTTG的表达显著高于垂体微腺瘤组(P〈0.01)。在侵袭性垂体大腺瘤中,PTTG的表达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大腺瘤(P〈0.01)。PTTG的表达与大腺瘤向鞍上生长的高度和向海绵窦侵袭性生长的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PTTG表达增高与垂体大腺瘤的生长以及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TTG的表达水平及结合影像学资料可以为患者预后及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泌乳素(PRL)腺瘤中雌激素受体(ER)、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对侵袭性PRL腺瘤24例(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PRL腺瘤32例(非侵袭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腺瘤组织中ER蛋白、PTTG蛋白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腺瘤组织中ER-mRNA表达水平.结果 ER蛋白在侵袭性组中23例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IOD)为(4935.12±1246.56),显著低于非侵袭性组(P<0.01);PTTG蛋白在侵袭性组中有21例阳性表达,IOD为(9874.24±2143.56),与非侵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蛋白在侵袭性组中有18例阳性表达,IOD为(8456.24±1534.56),与非侵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 检测显示54例腺瘤有ER-mRNA特异扩增条带,但在侵袭性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ER表达降低及PTTG、PCNA表达增高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侵袭性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绵窦间隙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把海绵窦分为上、下、后、外侧间隙,术中对不同间隙内肿瘤采用不同切除方法。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6例,垂体功能减退危象1例,眼球外展障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15例术后随访3~36个月;11例肿瘤全切除中,10例无复发,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复发并动态观察;4例次全切除中,2例无进展;2例术后6个月内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效果良好,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的海绵窦间隙划分方法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垂体瘤转化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拟对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 PTTG)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取垂体腺瘤组织30例,4例正常垂体。从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方法扩增PTTGmRN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各指标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侵袭和非侵袭组的PTTGmRNA、PCNA、bFGF及MVD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bFGF和MVD、PC—NA、PTTG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PTTG参与垂体瘤的早期发生。bFGF则对血管形成,肿瘤增殖有明显作用,二者均和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TTG→bFGP→肿瘤增殖可能为垂体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垂体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垂体瘤组织中PTTG、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PTTG、VEGF的相关性以及与MVD和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PTTG和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2/48)和79.2%(38/48),PTTG和/或VEGF阳性表达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MVD值均显著高于PTTG和VEGF阴性者(P〈0.05),PTTG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PTTG、VEGF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P〈0.05)。结论PTTG、VEGF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PTTG—VEGF调节旁路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的肿瘤血管形成;PTTG、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PTTG-bFGF通路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PTTG、bFGF的表达.结果 各级别肿瘤中均不同程度发现PTTG、bFGF阳性表达,二者表达强度有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的趋势(rS分别为0.8757、0.7557,P<0.01),PTTG、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520,P<0.01).结论 PTTG-bFGF通路存在于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扩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扩大单鼻孔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袭单侧海绵窦者14例(4例微腺瘤).侵袭双侧者8例。结果 肿瘤全切13例,7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脑神经损伤,无死亡。结论 扩大单鼻孔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双侧海绵窦侵袭病人优点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nosp分级和海绵窦分区对评价垂体瘤侵袭性和指导经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75例患者(Knosp分级3级44例、4级31例)均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住院行经鼻内镜手术的垂体瘤病例。术前通过鞍区冠状位MRI计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前床突上段血管中点连线距离与肿瘤向鞍旁侵袭最远点至该连线垂直距离的比值(比值R)以判断Knosp分级3级垂体瘤的侵袭程度,然后根据内镜下海绵窦分区和海绵窦内侧壁是否受累将侵入不同海绵窦间隙的Knosp分级3级垂体瘤进一步分为3A级(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和3B级,从而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Knosp分级3A级垂体瘤患者共36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12例(主要侵入海绵窦后上间隙,影响动眼神经)、非侵袭生长24例(肿瘤推挤海绵窦内侧壁但未侵入,呈假侵袭),侵袭组比值R小于非侵袭组(1.28±0.18对1.74±0.27;t=5.275,P=0.000)。Knosp分级3A级患者中比值R≤1.59(中位值)者17例、1.59者19例,前者肿瘤侵袭性高于后者(12/17对0/19;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7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率72%(54/75),Knosp分级3级达84.09%(37/44)、4级为54.84%(17/31)。术后平均随访(14.84±5.6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通过鞍区冠状位MRI计算比值R,有助于评价Knosp分级3A级垂体瘤侵袭程度,结合术中内镜下海绵窦分区,对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β1、局灶粘附激酶的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整合素(Integrin,INT)-局灶粘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信号传导通路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了49例不同侵袭程度垂体瘤中INTβ1和FAK的表达,分析与垂体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 INTβ1在46例标本中有表达(93.9%),FAK在36例中表达(73.5%),两者表达水平均与肿瘤侵袭程度密切相关,与肿瘤类型无关。结论垂体瘤中存在INT-FAK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机制,并且和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3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中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间质血管数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率为86.8%,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率23.5%及正常垂体组织的阴性表达(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TG、bFGF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TTG可能通过激活bFGF蛋白的表达促进微血管形成而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MRI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06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计算分析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本组206例垂体腺瘤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96例,肿瘤全切26例,部分切除70例;未侵袭海绵窦110例,肿瘤全切94例,部分切除16例。结论海绵窦未受侵袭的MRI标准:①垂体瘤与海绵窦问存在正常垂体(PPV,100%);②海绵窦内侧静脉丛完整(PPV,100%);③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低于25%(NPV,100%);④肿瘤未侵越颈内动脉的内侧壁(NPV,100%)。海绵窦被侵袭的MRI标准:①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高于45%;②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消失;③海绵窦外侧静脉丛消失。  相似文献   

14.
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侵袭性垂体瘤因其向鞍区周围的浸润生长,给临床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复发率高,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治疗上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其目前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研究1.1 定义 临床上通常所说的侵袭性垂体瘤是指肿瘤向鞍底、硬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结构侵犯,手术切除困难,术后容易复发者。Martins等最早将其定义为突破包膜生长或向邻近结构侵袭的垂体瘤。Scheithauer等将侵袭性垂体瘤归为介于垂体瘤和垂体腺癌之间的过渡类型,认为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和垂体腺癌三者在组织学上并不能截然区分,只是在生物学行为上,垂体瘤膨胀性生长,具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及细胞核内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非侵袭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形态变化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及与肿瘤侵袭性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手术标本125例,依据是否有侵袭性分为两组,通过光镜、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及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Ki-67、MMP-9蛋白表达.结果 侵袭性组瘤细胞高核质比、多细胞性、核异型性、出现核仁等病理形态学特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在侵袭性组观察到核异型及核仁边集现象.同时发现侵袭性组Ki-67、MMP-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细胞形态变化与Ki-67、MMP-9蛋白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Ki-67、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肿瘤侵袭性存在相关性,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对肿瘤侵袭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机扫描39例垂体腺瘤,观察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手术探查双侧海绵窦内侧壁,活检鞍底硬脑膜,计算肿瘤Ki - 67标记指数,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PV 75%,NPV 100%,约登指数0.952,ROC曲线下面积0.976),与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指标具有一致性(Kappa值0.788、0.611、0.732).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与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及Ki - 67 LI之间均相关.结论 利用3.0 T MRI显示海绵窦内侧壁,在术前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操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内镜经蝶切除侵袭性垂体瘤的手术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2014-11—2015-12内镜下侵袭性垂体瘤手术患者32例,统计术中鞍隔破损情况,术后MRI海绵窦内肿瘤残留程度及相关并发症与愈后.结果 32例病例术后病理均为垂体腺瘤,术中鞍隔破损15例,均给予修补.术后尿崩10例,皮质醇功能低下7例,随访半年内均恢复正常.术后脑脊液瘘1例.术后MRI影像全切率59.4%.结论 内镜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i-67抗原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组织学类型、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10月~200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34例,采用MIB-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计算阳性细胞数和总细胞数,求出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数(Ki-67LI)。结果Ki-67LI为0.10%~3.92%,平均(1.35±1.10)%。不同激素类型的垂体腺瘤Ki-67LI表达依次为催乳素腺瘤(1.70±1.06)%,生长激素腺瘤(1.18±0.07)%,无功能腺瘤(0.36±0.1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例侵袭性腺瘤患者中4例位于高表达值区间(3.00%~3.92%),催乳素/生长激素混合性腺瘤3例,催乳素腺瘤1例;侵袭性腺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与非侵袭性腺瘤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Ki-67LI表达强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结论Ki-67抗原表达水平是评价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与垂体腺瘤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Ki-67LI对推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的预后是一项客观而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及它们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0例,其中侵袭性26例,非侵袭性24例,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并分析比较PTTG、MMP-2、MMP-9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和VEGF与MMP-2、MMP-9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TTG、MMPs、VEGF的过度表达有关,PTTG、MMPs可作为辅助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侵袭性和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手术切除的61例垂体腺瘤标本及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TERT和Ki-67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本组61例垂体瘤中,hTERT总阳性率27.9%(17/61)。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hTER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侵袭组;hTERT阳性表达组的平均年龄低于阴性表达组;阳性表达组的平均ki-67标记指数(ki-67LI)、肿瘤直径均高于阴性表达组。结论hTERT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侵袭性、增殖指数相关,与患者性别和肿瘤亚型无关,表明hTERT阳性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增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