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卓嘎 《现代医药卫生》2013,(10):1541-154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CD检测3 10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记录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形态、血流方向等。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及颈肩部肌肉劳损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2 049例;脑动脉硬化和(或)伴椎基底动脉硬化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的同时伴脑动脉硬化多普勒特征64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除有脑动脉硬化多普勒特征外,同时伴收缩期Vs增快,有湍流和涡流存在206例;椎基底动脉梗死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一侧VA血流信号缺如或BA血流信号逆转9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征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收缩期Vs降低且血流方向产生逆转107例。结论 TCD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在健康管理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无创伤、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单支血管的血流信息。经颅多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CDT)联合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30例和7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灵敏度度65.6%,特异性92.2%,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灵敏度91.4%,特异性86.5%。结论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疾病的超声检测中,是否能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将经颅脉冲多普勒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联合检查,对颅外椎动脉、颅内椎-基底动脉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减少单一检查的片面性,使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是临床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长期以来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椎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使之难以广泛用于  相似文献   

5.
<正>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的TIA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图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是临床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长期以来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椎基底动脉的血管造影,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使之难以广泛用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急性起病268例,占68.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头痛、走路不稳,意识丧失等。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病时常规给予眼底检查,颈椎片、EEG、TCD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对脑血管缺血有一定的鉴别,特别是TCD在疾病诊断中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MS0000TCD仪,以2MHz、8MHz探头分别检测椎动脉起始段,寰枢段,颅内段,基底动脉,分析各血管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与频谱形态等。结果发现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BA)异常127例,动脉硬化65例,其中合并血管狭窄13例。总异常率为84%。结论应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性的方法,并可动态观察,适时了解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颅内出血为多,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60%以上,且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有所增加,脑卒中的原因可能有一半在椎一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死亡率高达400A,以上。因此能早期诊断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给予及时治疗,并预防血栓形成就显得非常必要,现将2000~2003年间临床表现典型、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30例进行临床分析,着  相似文献   

10.
张雪青  韩璞  张世兰 《天津医药》2001,29(11):650-65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脑干缺血,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包括脑干梗死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得行BAEP检测。结果:43例脑干梗死其BAEP异常率为90.69%(39/43),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BAEP异常率为65.96%(31/47)。结论:BAEP可作为评价脑干缺血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江川  张志强 《天津医药》2006,34(7):475-47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特殊类型,随着影像学的进展,国内对TOBS进行了陆续报道,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住院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缺血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检查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于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老年患者150例,应用TCD技术检测脑血管血流。选取5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将两者进行比较,观察VBI患者脑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TCD能够准确检测出LVA、RVA和BA血流峰速度及脑血管血流异常情况。结论 TCD观测结果能反映VBI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于临床VBI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4.
《江苏医药》2012,38(1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和CPR图像寻找斑块,探讨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数量、成分、性质、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53例中,共发现83处斑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三段、二段、起始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别35处、9处、4处、16处、16处、3处.软斑块41处(49.4%),混合斑块18处(21.7%),钙化斑块24处(28.9%).轻、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29处,51处、15处、10处.斑块表面不规则15处,斑块溃疡9处.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动脉狭窄程度,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行MS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和CPR图像寻找斑块,探讨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数量、成分、性质、动脉狭窄程度。结果53例中,共发现83处斑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三段、二段、起始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分别35处、9处、4处、16处、16处、3处。软斑块41处(49.4%),混合斑块18处(21.7%),钙化斑块24处(28.9%)。轻、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29处,51处、15处、10处。斑块表面不规则15处,斑块溃疡9处。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后循环缺血的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动脉狭窄程度,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对比.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3例,同期进行体检健康人群为健康组50例,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结果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83例,健康组5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及血流参数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灵敏度91.56%,经颅多普勒超声灵敏度65.06%.结论 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检测中,能够将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联合诊断,对颅外椎动脉、颅内椎-基底动脉相互结合进行全面观察,增加了诊断的正确性,避免了单一检查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TCD检测分析,利用德国DWL-L1型TCD超声仪,探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在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检测均以血流速度异常为主,占78.3%为主要讨论对象。结论TCD具有准确、安全、无创伤、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对判断脑缺血程度、确定病变血管及病因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为理想的非创伤性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提供全部脑干的血液供应,而老年人大部分眩晕症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不及时诊治后果严重,若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发作时间长可演变为脑血栓,因此,尽快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意义重大。现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随机分为丁咯地尔组(46例)和盐酸培他啶组(46例),逐日观察疗效。结果:丁咯地尔组临床效果显,用药治疗72h后总有效率96.6%。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疗效好,起效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50例VBI患者,观察椎-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搏动指数等,并与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TCD对照.结果 150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对VBI的诊断能提供可靠指标,且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