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的塑化断层、磁共振形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在不同运动位置时的形态改变.方法选择7具牙列整齐、磨牙完整的新鲜中青年尸头,摆置成牙尖交错咬合闭口位、大张口位,MRI扫描后采用生物塑化(plastination)技术制成横轴位、斜矢状位、斜冠状位的连续薄层断面标本,比较开、闭口位关节的形态变化.结果大张口位时,关节盘受盘韧带、翼外肌的影响,随髁状突向前下移位,其形态适应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发生改变,盘移动度不及髁状突;关节周围血管呈网状分布,明显扩张状.结论斜矢状位是观察颞下颌关节形态的最佳方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症(TMJID)的价值.方法:20例(40侧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使用GE Signa ExciteⅡ 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在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和斜冠状闭口位上应用自旋回波(SE)T1WI、T2WI、PDWI及快速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确定有无TMJID.结果:40侧关节均获得清晰的MR图像,其中13侧(32.5%)关节盘的位置和形态表现正常,21侧(52.5%)关节盘有前移位,6侧(15.0%)关节盘有旋转移位.15侧关节盘在移位的同时存在变形改变,4侧关节髁状突存在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SE T1WI、T2WI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的位置、形态和关节的骨性结构及翼外肌结构,可作为TMJ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PDWI和FSPGR序列可作为辅助扫描序列,斜矢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盘前移位和后移位,斜矢状开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盘前、后移位,斜冠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侧方移位.结论:MRI是诊断关节内紊乱症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症(TMJ ID)患者关节盘移位改变的范围,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例(34个颞下颌关节)TMJ ID患者(病例组),使用GE Signa Excite Ⅱ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颞下颌关节MRI表面线圈对病例组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和斜冠状闭口位自旋回波(SE)T1WI、T2WI、PDWI扫描,与15例(30个颞下颌关节)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MR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64个关节均获得清晰的MR图像,T1WI和PDWI图像斜矢状闭口位时,病例组关节盘前缘位于关节结节最低点垂直线前约0.42mm,而正常对照组则位于其前约0.14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关节盘后带与双板区交界处约位于髁状突12点位垂直线14.4°处,而正常对照组则位于其3.19°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盘分界线角及盘前分界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进行MRI扫描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关节盘位置、形态及相关组织的结构状态,可准确诊断TMJ ID。TMJ ID患者在斜矢状闭口位时关节盘前后缘均有明显前移,关节盘移位是判断TMJ ID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0例。完成40侧颞下颌关节斜冠状位、斜矢状位(coronal Pd+T2tse,Me2d)成像,观察颞下颌关节盘的MRI表现。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7侧,关节盘均呈蝶结状或双凹形;不可复性前移位10侧,关节盘为不规则形,6侧伴有关节积液,8侧张口受限,5侧髁状突骨质磨损。结论 MRI能全面地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情况,是检查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常青年人颞下颌关节盘附着结构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对25例正常青年人(50个颞下颌关节)行MRI张、闭口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PDWI)扫描,观察颞下颌关节盘附着结构显示率及张、闭口位显示特点。结果颞前附着张、闭口位显示率分别为80%(40/50)、90%(45/50),下颌前附着张、闭口位显示率分别为18%(9/50)、20%(10/50),颞后及下颌后附着张口位显示较好,显示率分别为100%(50/50)、82%(41/50),闭口位不能清晰显示;多数附着结构表现为均匀的线样低信号影。结论 MRI PDWI序列能较好地显示正常颞下颌关节盘附着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颞下颌关节MRI图像中比较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诊断最常用的正中斜矢状位评估法和多层面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共同评估法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62侧符合DC/TMD临床诊断标准的颞下颌关节MRI图像,使用两种方法评估颞下颌关节盘的位置。方法一是在斜矢状面的正中层面评估关节盘位置;方法二则需在连续图层的斜矢状和斜冠状图像上评估关节盘位置。使用Pearsonχ2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正中斜矢状位影像评估发现139侧(85.8%)关节盘位置改变,而多层斜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共同评估发现151侧(93.2%)关节盘位置改变。方法二灵敏度显著高于方法一(P<0.05)。结论 多层面多维度的MRI评估颞下颌关节盘位置优于单层面,可以有效避免假阴性诊断,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上腔中压力变化的规律,初步探讨其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分类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16例22侧,用关节内压测量仪通过穿刺针进入关节上腔,分别测量患者关节张闭口位的关节上腔内压,并记录波形和平均值,测压后进行颞下颌关节镜手术.[结果]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关节上腔内压可分3种类型.高压型压力普遍升高且波动幅度增大,开口位平均压力为(-948±2382)Pa,闭口位压力为(1 286±937)Pa;反压型压力变化规律反常,开口位(997±1132)Pa,闭口位(-521±833)Pa;低压型关节上腔异常负压,开口位(-15 261±12 211)Pa,闭口位(-8 163±3203)Pa.[结论]本实验测量了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关节开闭口位腔内压,并根据关节内压变化规律将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初步分为3种类型,结合关节镜所见从病理学角度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青年人正常与慢性关节弹响实施颞下颌关节的MRI检查。方法:对选取正常青年志愿者40例(正常组)以及本院治疗的慢性张口弹响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15例(病例组),分别用同一类型的MRI仪扫描,比较两组在同一检查面的关节盘、关节液以及关节盘髁位置关系。结果:病例组19个关节,每个关节分析通过髁突内的1/3、中心、外1/3的3层闭口斜矢状面。结果显示有双凹形和非双凹形,其中病例组双凹形关节盘内1/3、中心、外1/3双凹形比例分别为21.0%(4/19)、21.0%(4/19)、10.5%(2/19);病例组52.6%(10/19)的关节盘内可见散在片状稍高信号,7个位于中后带交界区,2个位于后带,1个位于前中及中后带交界区,其中有9个关节盘内高信号表现为大片状,均位于8个肥大的关节盘内。正常组和病例组非双凹型关节盘中3层闭口斜矢状面内1/3、中心、外1/3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病例组关节液在不同分值下关节数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关节盘在内1/3、中心、外1/3闭口斜矢状面均明显前移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病例组内1/3、中心、外1/3闭口斜矢状面Drace角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关节弹响实施颞下颌关节的MRI可以清楚显示出关节盘的位置、关节液的多少以及从斜矢状面明显前移位。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前移位是颞下颌关节疾病中常见的关节囊内病变,虽然有大量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病理研究,但目前对关节盘前移位的病因、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临床上根据关节盘前移位的情况可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其临床表现为疼痛、杂音和功能障碍.现从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特点,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学改变、病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的超微结构改变 ,了解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变化过程。方法 :手术使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在术后 2 ,4 ,8,12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实验动物关节盘的病理性改变同时在临床上取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标本进行相同研究。结果 :在关节盘前移位早期的标本中 ,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纤维断裂 ,软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后期出现软骨细胞的坏死 ,细胞胞浆内有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大量微丝、空泡 ,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弹力纤维。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早期出现关节盘的退行性改变 ,后期关节组织病变与修复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颞下颌关节盘的解剖形态及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盘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3 2例颞下颌关节盘的大体形态 ,测量前、中、后带关节盘内、中、外 1 3的厚度 ,对关节盘及骨性关节面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关节盘形态表现横椭圆形 ,上、下形态不一致性。关节盘周围厚 ,中间薄 ;后带最厚 ,其中部最厚 ,中带最薄 ,中、外部最薄。有 1个关节盘穿孔。重建显示关节盘形如帽状 ,适应骨性关节面的形态。结论 关节盘的形态与其所承受的压力有关。三维重建有助于全面认识颞下颌关节盘形态及功能 ,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间接性颞颌关节损伤后关节盘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蓟光辉  邹敬才 《医学争鸣》2003,24(9):795-797
目的:观察间接性山羊颞颌关节(TMJ)损伤后其关节盘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用自制撞击装置间接性造成山羊双侧颞颌关节损伤,于伤后3m。处死取材,并用组织学进行观察,正常山羊关节盘作为对照.结果:TMJ损伤后关节盘厚薄不一,部分关节盘后带区出现穿孔前改变.组织学发现:关节盘严重扭曲,关节盘纤维组织变性、断裂,关节盘表面结构破坏,其破坏程度越靠近关节下腔表面越强.结论:下颌骨创伤可间接造成颞颌关节盘破坏。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医学技术在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数字医学技术的磁共振特点和意义。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用1.5T磁共振运动扫描技术和口腔支撑器获得颞下颌关节斜矢状位的磁共振运动图像。结果: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磁共振成像显示,髁突横嵴自下颌窝内的12点逐渐向前下转动至9点并向前滑出下颌窝位于关节结节下方,关节盘为双凹形,随着张口运动,关节盘的形态和厚度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以关节盘中带较明显。结论:斜矢状位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可清楚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稳定性垫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治疗效果,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以经MRI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并接受稳定性垫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垫从最初的全天佩戴(除进食外)逐步过渡到夜间佩戴,整个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测量张口度评估下颌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复查MRI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VAS评分平均为2.38±1.58,显著小于治疗前的7.49±2.09(P〈0.001);张口度平均为(40.14±5.03)mm,明显大于治疗前的(26.5±5.12)mm(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大部分患者MRI表现无明显变化;仅有2例患者MRI复查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减少,其中1例关节盘移位回复至正常位置,另1例由关节绞锁恢复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结论稳定性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MRI表现不能作为评估垫疗效的单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稳定性垫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治疗效果,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以经MRI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并接受稳定性垫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垫从最初的全天佩戴(除进食外)逐步过渡到夜间佩戴,整个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测量张口度评估下颌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复查MRI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结束后,患者VAS评分平均为2.38±1.58,显著小于治疗前的7.49±2.09(P<0.001);张口度平均为(40.14±5.03)mm,明显大于治疗前的(26.5±5.12) mm(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大部分患者MRI表现无明显变化;仅有2例患者MRI复查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减少,其中1例关节盘移位回复至正常位置,另1例由关节绞锁恢复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结论 稳定性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MRI表现不能作为评估垫疗效的单一标准。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utcome of arthroscopic surgery and arthrocentesis of internal derangement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ETHODS: The charts of 48 patients with TMJ derangement and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or arthrocentesi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arried out in a specialized private clinic in Beirut, Lebanon,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July 2005.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licking followed by a sudden onset of limited mouth opening without clicking, a complaint of TMJ pain with mouth opening or chewing difficulty, or both, or a po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of TMJ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Patients with limited mouth opening caused by only muscle spasm, prior TMJ surgery, bilateral joint involvement, or serious systemic disease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Twenty-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arthroscopy (group one) and 2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centesis (group 2). RESULTS: Both method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ain and an increase in maximal mouth opening on follow up (p<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thods. CONCLUSION: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before one can definitely determine if real benefits are achieved through surgery in TMJ articular disorders. Within the limits of this study, less invasive procedures are highly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