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俗话说:"夏至狗,没地走。"狗都热的没地走,何况人呢?《夏至九九歌》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中医学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养生讲究"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不妄做劳"。夏季炎热,暑易伤气。"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2.
正如古人所说的“顺应天时养生”。科学养生要求我们根据五行和人体不同的脏腑相对应的原理,在一年四季里,分春夏秋冬,在相应的季节重点保养相应的脏腑,这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科学安排四季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顺应四时     
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往复,直接影响着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和新陈代谢。天地之间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气候。自然界阴阳、五行的相互变化与人体气血运行是相通的,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4.
同样是28岁,为什么有的人丰纤有致、面色润泽,有的人则总是面有菜色、疲惫不堪?养生专家认为,你的样貌与体内阳气是否充足有很大关系。女人不能只滋阴,在适当的时候养阳才是养生的根本。《黄帝内经》中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气的保养当然可以在任何一个季节进行,但效果都比不上夏天的效果。做阳光美女,从闪避以下6种不爽开始——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要人们须应四时阴阳的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调神养生。因为春季自然界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要抓住时机,适当调养。  相似文献   

6.
钱伟 《自我保健》2013,(3):25-25
我国传统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乍暖还寒,阳气上升,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特别是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最好多吃些韭菜、香菜、葱、姜、蒜。这些蔬菜均属温性,既可驭散寒冷,又能杀菌抑菌。  相似文献   

7.
《养生四要》卷三专论“法时”。所谓法时,即效法四时阴阳与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万全强调不要违背《内经》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只有遵循此一原则,才是养生的根本。万全说,凡天地之气。顺则和,逆则乱。所以先贤立四时调神之法.春天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顺其发陈(即去陈生新)之气,逆之则伤肝。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保健谚语,叫做“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大地回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由于这个季节温差悬殊,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新病或旧病发作。历代养生家都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开发,与春之阳气相应。《黄帝内经》中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防衰起着重要作用。顺应气候以养阳春季是一年之中冷暖空气交汇最频繁的季节,乍暖乍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注意防寒保暖,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由于春季气温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二忌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相似文献   

10.
许良 《自我保健》2009,(11):44-44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相似文献   

11.
《长寿》2009,(6)
炎热的夏季到来,也进入了慢性疾病的最佳康复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正如医学家张景岳所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也就是指出了春夏之季正是增加抗病能力、防治疾病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为何提倡“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治病养病。《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火克寒,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  相似文献   

13.
小暑养生篇     
今年七月七日适值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因此时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相似文献   

14.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此时应注意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15.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一,顺应自然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16.
冬病夏治,包括疾病和治疗两个方面。狭义上的冬病,是指冬季容易反复发作的一些慢性疾病,比如呼吸系统的哮喘、老慢支等。广义上的冬病,是指人体遭受到寒凉以后容易出现的病症,主要是虚症。冬季,人体自身虚寒,抵抗力比较低下;而寒胁比较盛,外胁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影响人体阴阳平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发作。在冬病缓解  相似文献   

17.
夏季人们往往因为怕热而恣意贪凉,结果导致阳气受损,而引发感冒、肠胃炎、心绞痛、脑血管意外等各种疾病。夏季炎热,人体阳气亢奋,因此,古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盛夏养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古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秋冬季节里,早晚温差大,要注意早睡早起、保水去燥和胃部保暖等。此外,秋冬养生还往往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9.
秋风起,天气由热转寒,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夏入秋之时,更要注重养肺,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在此时需要通过调理经脉,来回复最平衡、最美丽的身体状态。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大地转暖,春阳上升,万物复苏。根据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只有人的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外环境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因此,传统医学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