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脑电图构型昏迷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过去17年间84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进行研究。结果:脑电图显示广泛性慢波(41例),弥漫性慢波一侧偏胜(19例),β-昏迷(2例),纺锤-昏迷(2例),α-昏迷(8例),三相波(3例),平坦波(3例),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2例),周期性一侧痫样放电(3例),爆发─抑制(1例)。结论:分析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构型对确定昏迷程度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记录结果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波型昏迷:61例(78%)死亡7例,B昏迷:1例(1%)预后良好,α-昏迷:2例(3%)均死亡,三相波:5例(6%)死亡3例,周期复合波4例(5%)死亡3例,平坦波:5例(6%)死亡3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平坦波型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4.
武红 《医学信息》2009,22(5):711-712
目的 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检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平坦波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 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6 9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与临床结局作对照。结果 :脑电图慢波型昏迷 12 0例中死亡 2 3例 (19 1% ) ;α昏迷型 11例中死亡 9例 (81 8% ) ;β昏迷型 3例和纺锤昏迷型 2例均存活 ;发作波型昏迷 13例中死亡 2例 (15 3% ) ;平坦波型昏迷 2 0例中死亡 17例 (85 % )。结论 :脑电图可作为判断昏迷病人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平坦波昏迷和α波昏迷者大多死亡。β昏迷和纺锤昏迷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EEG)诊断对估计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昏迷病人床边EEG。结果:EEG表现为平坦波或暴发抑制波异常预后不良,均死亡,EEG以α波为主,混有θ,β波,预后良好;而为δ,θ,β波,其预后难确定,还需随访。结论;昏迷病人进行床边EEG检查,可以检测脑功能,而且对最终预后作出较为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8例纺锤波昏迷患者的动态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昏迷患者的脑电图表现多种多样 ,以慢波改变多见 ,纺锤波型少见。昏迷病人的动态脑电图 (AEEG)监测则罕见报道。我院自 1993~ 1999年间应用脑Holter仪共监测各种昏迷患者 148例 ,其中 8例呈纺锤波昏迷 ,占 5 4%。现将此 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8例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5 7 6岁。临床表现 :浅昏迷 5例 ,中度昏迷 3例 ,头痛、呕吐 6例 ,偏瘫 7例 ,四肢抽搐 1例。临床结果 :好转 5例 ,死亡 3例。CT或MRI扫描 :8例中 ,一侧基底节、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4例 ,右枕叶出血破入脑室 1例 ,脑室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昏迷病人中的应用及与愈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昏迷病人的EEG及愈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0例昏迷病人中:其中α波昏迷1例治愈;β波昏迷2例中,1例治愈(50%),1例死亡;θ波昏迷30例中18例治愈,好转7例(83.3%),未愈5例;δ波昏迷27例中16例治愈,好转5例(77.8%),未愈6例;睡眠-纺锤波4例中3例治愈,1例好转(100%);电静息16中1例好转(0.06%),15例死亡。结论:EEG可直接反映昏迷病人的脑功能状态,其愈后的严重程度依次为电静息〉δ波昏迷〉θ波昏迷〉睡眠-纺锤波昏迷。对愈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态脑电图加刺激对昏迷病人预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及其反应性对昏迷病人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EEG加刺激(疼痛、呼唤)对58例昏迷病人进行24h连续监测,观察脑波的动态变化。结果:纺锤波昏迷和可变化的慢波(0、8)昏迷对刺激反应相对敏感,预后较好。无反应的慢波型(θ、δ或单一慢波)昏迷和8波昏迷,预后较差;α波、平坦波、暴发-抑制波型昏迷,对刺激无反应,死亡率为100%。周期性放电型昏迷,即使能存活下来,也留有严重的后遗症。24hEEG监测加上对刺激反应的观察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EEG检查。结论:利用EEG加刺激的方法,对昏迷的病人进行监测,可提高对预后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诊断对估计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EEG。结果 :EEG表现以θ波为主者 5例 ,3例痊愈 ,2例部分恢复 ;EEG表现为暴发抑制波或平坦波异常者 13例 ,均死亡 ;EEG呈现 β活动者 1例 ,完全恢复 ;δ为主者 18例 ,7例死亡 ,8例部分恢复 ,3例完全恢复。结论 :在脑缺氧复苏后昏迷病例 ,进行EEG检查 ,可以检测脑功能 ,而且对脑复苏最终预后作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反应性定量分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昏迷病人脑电图(EEG)反应性进行目测和定量分析,探讨定量分析是否较目测分析能更准确地评估预后。方法:56例急性脑血管病昏迷病人在入院、入院1周、出院时分别作EEG检查。采用目测和定量分析EEG反应性,观察EEG的变化及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结果:EEG反应性目测分析:EEG反应性阳性病例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增加病例的比例高于反应性阴性病例组。EEG反应性定量分析:EEG各频段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在GCS评分增加的病例组显著高于GCS评分减少的病例组;EEG各频段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与GC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绝对功率变化百分比及EEG反应性目测结果与GCS评分都有线形回归关系,绝对功率变化的百分比对GCS评分的回归作用较目测反应性大。结论:EEG反应性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都能评估脑血管病昏迷病人的预后;EEG反应性定量分析较目测分析与预后关系更密切,能更准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昏迷病人的脑电图 (EEG)最常见慢波异常 ,但出现类似正常人清醒状况的α频率EEG(即α昏迷 )甚为少见 ,特别在婴儿时期呈现这种EEG更属罕见。现将笔者所见 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刘某 ,男 ,3个月婴儿。因腹泻、发热 3天 ,烦躁 1天于1998年 12月 2 8日入院。根据患儿母亲称 ,3天前给患儿口服牛奶、蜂糖后出现腹泻、发热 ,体温 38~ 39℃ ,伴呕吐、呛咳。在我院门诊经氨苄青霉素等静滴后好转。入院前 1天患儿表现烦躁 ,哭闹 ,不能入睡 ,进食即吐等症状 ,再次来我院就诊 ,胸片与心电图正常 ,遂收入院诊治。体检 :T 38 9℃ ,P 15 6…  相似文献   

13.
动态脑电图对缺血缺氧性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和临床检测指标对缺血缺氧性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在45例缺血缺氧性昏迷病人急性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和Glasgow评分、瞳孔对光反应、脑干反应检查,随访3个月时病人的预后,将动态脑电图检测和各项临床检查结果与病人的预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动态脑电图对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在敏感性(83.3%)、特异性(100%)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91.7%)方面均比临床检测结果高,临床指标Glasgow评分、瞳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3.1%、84.2%及77.9%;76.9%、73.7%及75.6%;76.0%、68.4%及68.9%。结论: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急性缺血缺氧性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有确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报告120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电图结果:正常498例,轻度异常461例,中度异常200例,重度异常41例,总异常702例(58.5%)。外伤后昏迷时间越长,昏迷程度越重,检查时间越早,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异常度越重;脑电图与病人年龄的关系则不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5.
指临床呈昏迷状态.脑电图里高波幅或低波幅δ波连续出现的状况而言,以丘脑下部或中脑网状结构损伤最易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电图分级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不同病因昏迷患者,将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Synek分级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脑电图分级和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背景活动以慢波为主(θ波33例、δ波或纺锤波昏迷13例).脑电图分级与G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EG对脑干损伤性昏迷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对1987-1998年间,我们收集54例脑干损伤性昏迷病人,并进行了16只不同平面脑干实验性损伤家犬的脑电图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初步获得具有诊断和判断预后价值的特征性变化,结论:动态2脑电图观察对昏迷病人及脑干损伤病人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对不同原因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作用,以及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关系。方法:对40例昏迷患者进行AEEG、BAEP、SEP检测。按GCS昏迷评分分为3~5分组和6~8分组,并分析其与电生理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40例昏迷患者预后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者21例,持续植物状态者7例,死亡12例。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级别愈高,临床死亡率也越高,相互之间呈平行关系。结论:临床把GCS评分与AEEG、BAEP、SEP检测有效地结合,能够为昏迷患者预后判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变化。方法 :对 381例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38例脑囊虫病人的脑电图异常 ,异常率为 6 2 5 %。在异常脑电图中 ,轻度异常占44 1%、中度异常占 39 5 %、重度异常 16 4% ;并对治疗 2~ 4个疗程的 16 7例脑囊虫病人进行脑电图复查 ,脑电图正常和明显好转者占 88 1%。结论 :脑电图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检测在非外伤性昏迷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昏迷患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早期进行双侧正中神经的SEP检测和EEG检查,随访6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①26例昏迷患儿SEP11例正常,15例(58%)异常,SEP的异常均表现为皮层电位N20异常,其中6例皮层N20波缺失;26例患儿EEG结果均为异常,其中5例为背景活动低电压,1例为弥慢性0活动,20例为弥漫性8慢活动;②SEP正常的11例中,9例预后良好,2例(18%)预后不良,SEP异常的15例中,14例(93%)预后不良,其中6例死亡,5例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的SEP均严重异常,预后最差。结论:①早期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的预后判断SEP优于EEC;②SEP皮层电位N20波缺失,同时EEG为背景活动低电压患儿,预后最差;③SEP对非外伤性昏迷患儿在早期判断预后是一种客观、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