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996年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麻风病预防控制措施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人口平均数计算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的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途径、菌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8宝安区新发现麻风病人41例,年平均发现率0.15/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接诊为主,发现38例,占92.68%。新发现病人87.8%是暂住,流动人口;新发现病人中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2.73:1;2年以内早期病例25例,占60.98%;Ⅱ级畸残率24.39%;工人患者31例,占75.61%。结论宝安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加强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目前人口结构特殊条件下最为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宁市邕宁区基本消灭麻风病后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消除麻风病的目标。方法对1995~2014年邕宁区新发现的27例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型、传染来源、发现方式、家属发病情况、患者畸残情况及就诊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年间共新发现麻风病27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75∶1。平均发病年龄(47.93±17.29)岁,平均病期(41.59±37.81)个月,有14岁以下儿童1例;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之比为0.8∶1,总畸残率44.44%,发现方式以门诊被动发现为主。结论邕宁区麻风病基本消灭后,新病人没有得到早发现、早治疗,传染与流行未得到更好的控制。说明既往的一些防治措施在现阶段的效果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提示了麻风防治力度的减弱,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目前控制麻风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在低流行状态下新发现麻风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订麻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县1999。2008年上报的年报疫情资料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8年新发现麻风病患者108例。以多菌型为主,共81例(75.O%),家庭内发病36例(33.33%),平均病期4.05年,Ⅱ级畸残24例,平均畸残率为22.22%,15岁以下儿童仅3例(2.78%),15岁以上105例(97.22%),被动发现是主要方式,共78例(72.22%)。结论:铜仁地区麻风病符合低流行特征,疫情呈下降趋势,但防治工作仍不可放松,应采取以被动发现为主与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早发现。早治疗,消除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海省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早期发现新病例的有效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防治工作重点及思路。方法:对1990年10月—2010年12月新发现的32例麻风病个案登记表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新发现麻风病患者32例,前10年中发现20例(62.5%)近10年发现12例(37.5%),男26例(81.25%),女6例(18.75%),男女之比为4.331,平均发病年龄41.5岁,多菌型25例(78.1%),少菌型7例(21.9%),多菌型明显高于少菌型;病期在3年内21例(65.63%),家庭内接触传染18例(56.25%),传染源不明者9例(28.13%);以皮肤专科门诊被动发现病例19例(59.38%),Ⅱ级以上畸残率为(18.75%);儿童发病率近10年为零。结论:青海省麻风病新发病例明显减少,发病平均年龄增高,延迟期明显缩短,多菌型比例上升,传染源不明者比例增高,被动发现病例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1949-2016年中山市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更好地制定预防控制麻风病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49-2016年登记于全国麻风病信息管理系统(LEPMIS)的中山市辖区的所有麻风病患者1 560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采用X2检验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影响因素.结果 10年平均发病率以1961-1970年最高,1970年后年平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年平均发病率下降到5/10万以下;1990年以后下降到1/10万以下.麻风病发生畸残因素分析延迟期>2年(晚期病例)是延迟期≤2年(早期病例)发生麻风畸残的2.85倍(P<0.001).结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中山市麻风病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麻风病发生畸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风病发现的延迟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宁南县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生存现状和健康状况。方法:对宁南县全部麻风病治愈存活者,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老、残、穷、孤、病是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真实生存现状。结论:预防畸残和畸残康复是麻风病防治项目工作的重点,得到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是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最大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麻风病患者畸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赣州市皮肤病医院126例新发现麻风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畸残分为畸残组和非畸残组,2组分别有患者35例、9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危险因素。结果 18个县市区中,宁都县麻风病发病率最高,有18例(14.29%);赣县区和于都区麻风病患者畸残率最高,各有6例(46.15%);2010—2020年间,2010年麻风检出率最高,为21.43%,同年麻风病患者致残率为40.74%,之后每年的麻风患者占比以及畸残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方式、延迟期、麻风反应、神经损害数是麻风病患者发生畸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赣州市近10年间,宁都县麻风病发病率最高,赣县区麻风致畸残率最高;导致畸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感染方式、延迟期、麻风反应、神经损害数。疾病防控中心可根据此特点跟踪调查发病率、致畸残率较高人群,整体提高该地区麻风病防治质量。  相似文献   

8.
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新发现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指导麻风病防治。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湛江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1997-2004年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市新发现病例186例,年均发现率为0.274/10万,以门诊等被动发现为主。少年儿童发病占新发现病人数的6.99%,未见明显下降。发病年龄显著增高,传染源不明者增多以及多菌型病人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是主要的流行特点。病期缩短,Ⅱ级畸残率下降。结论 麻风病高流行区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后,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以确保达标后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市1997-2014年近18年麻风病流行现状进行分析,为制定现阶段麻风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源和畸残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云港市麻风病病例分布于全市4区3县,其中灌云最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3.29∶1;发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95.56%(86/90);最大年龄84岁、最小17岁,平均45.83岁,以30~44岁组发病较多,占41.11%(37/90);家内传染是较常见的传染来源,占28.89%(26/90);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为10.13∶1;皮肤科门诊发现的占60.00%(54/90)。结论连云港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提倡主动、被动发现方式相结合,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8年深圳市发现并登记的87例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8深圳市新发现麻风病人87例,年平均发现率0.096/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为主,发现75例(86.21%)。在87例新发现病人中,83.91%是暂住人口,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7.7:1,2年以内早期病例56例(64.37%),Ⅱ级畸残率26.44%;工人患者35例(40.23%)。结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对外来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低流行状态下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县1983年开展社会防治麻风病以来,共治疗160例各型麻风病人,为了解我县麻风病人的传染源、发现方式、治疗、监测、病期、畸残及肝功能等情况,笔者对160例麻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本组病例来源于我县1983年流行病学调查以来的160例各型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111例(LL87例、BL 4例、BB 20例)、少菌型49例(TT 36例、  相似文献   

12.
至1998年止,南京市累计发现麻风病人2807人,男2195人、女612人(男∶女为3.58∶1);少菌型2070人、多菌型737人(少菌型∶多菌型为2.81∶1);平均发病年龄为32.12岁(8~84岁);通过专科门诊发现的占75.4%,其它方式发现的占24.6%;Ⅱ级以上畸残率为63.15%。通过4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我市麻风病防治取得可喜成果:患病率由最高的1973年的29.4/10万下降到1998年的0.19/10万;患病人数由1973年的1121人减少到1998年的10人;平均发病率和发现率分别由56~60年段的4.69/10万和5.46/10万下降到91年~95年段的0.1/10万和0.12/10万。此外,型率的下降、儿童发病减少、麻风流行疫点减少、病人发现方式改变和畸残率下降等各项指标均有下降。患病率和近五年平均发病率、发现率的下降达到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流行病学各项指标将继续下降,最终达到完全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无锡市近30年来麻风流行特征,探讨目前麻风防治工作存在的挑战,以及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方法 对无锡市1989—2018年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9—2018年无锡市报告麻风病病例63例,其中新发病例48例,复发15例。30年来麻风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43.81±14.52)岁。80.95%的患者职业为农民,近年来发病人群以外地来锡务工人员为主,其中来自高流行省份的病例占71.43%。患者延迟期中位数为8个月,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中位数为 13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B型别比(多菌型少菌型)为5.31。新发病例Ⅱ级畸残率25%,22.92%新发患者为家庭内传播。73.02%的患者由皮肤科就诊发现。结论 根据无锡市近30年来的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发现率、MB型比、Ⅱ级畸残率等主要指标的分析结果,无锡市仍处于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但仍面临人口流动造成的输入性病例、因病例少造成防治意识松懈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必须保持麻风病防治体系的健全和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以麻风病症状监测为主要手段,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麻风病人因神经损害或畸残造成的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张德品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2):294-294,296
对滨海县现存的222例麻风患者进行畸残调查,发现畸残170人,男女间畸残率有显著差异,畸残随年龄和病期而增加,规则治疗和化疗畸残发生率较低,畸残率以多菌型为高,Ⅱ级畸残占62.9,畸残部位为多发性,爪形指,猿掌,垂足,兔眼,视力减退多见。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西双版纳州近5年新发现患者的情况,进一步指导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方法 对2001~2005年新发现麻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新发现麻风患者129例,其中临床多菌型75例,少菌型54例,型率为58.14%;男79例,女50例;皮肤涂片阳性95例(73.64%);Ⅱ级畸残17例(13.18%);儿童麻风比例为1.55%;主动发现38例(29.46%),被动发现91例(70.54%);病期在2年以内的81例(62.79%),2005年患病率为0.5/万;近5年发病率为0.72/10万.结论 西双版纳州麻风病疫情与1996~2000年段相比有所回升,流行尚未全面控制,仍有较多的传染源潜伏在人群中尚未发现,目前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麻风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郴州市目前麻风新发病例延迟诊断情况,延迟诊断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延迟诊断与发现方式、传染来源、Ⅱ级畸残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0-2006年39例新发麻风病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延迟期越长,女性病例检出率、皮肤科就诊发现率、家外感染率、Ⅱ级畸残率也随之上升。结论加强皮防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大麻风病知识宣传是控制麻风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黄珍兰 《广西医学》2001,23(2):385-387
随着麻风病的基本消灭 ,麻风防治的重点将逐渐转移到康复工作。康复已成为今后麻风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 ( 1)。自我护理能尽早化、常规化、习惯化是可以预防畸残的发生或制止及延缓畸残的进展 ,这务必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参与。为此 ,在我院就麻风患者对康复知识与需求进行调查 ,以反馈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信息 ,推进麻风康复工作。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住院麻风病 96例 ,男 73例 ,女 2 3例 ,年龄 2 4~ 73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 2例 ,高小 2 8例 ,小学 2 3例 ,文盲 2 4例 ;农民出身 82例 ,干部、工人 1 4例 ;麻风治愈者 85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分析麻风病基本消灭达标后新发病人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996年1月—2012年12月间,通过疫情监测,线索调查、皮肤科门诊、健康检查、报病奖励等方式,在全省38个麻风病达标县筛查麻风病人。结果:在达标县内发现新发病人38例。结论:达标县内新发病人增加;男性和青壮年发病多见;少菌型病例所占比例较大;早期发现率低;家庭内传染比例较大;非疫源区和边远山区发病率较高;因此通过普及麻防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基层医师麻防培训力度,发挥基层防治网等措施,对于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畸残,将麻风控制在低流行状态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畸残的预防 (POD)是麻风防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应与消灭麻风病的工作同步进行。基于这一认识 ,广西麻风进入低流行阶段后 ,在防治对策上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即在搞好麻风查治工作的同时 ,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麻风康复上来 ,特别是在POD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由本所疫情室提供 ,为全区 14个地市上报的统计报表以及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库的数据。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比较防残工作前后麻风畸残比、新发病人畸残比、复发病人畸残比的变化 ,评估防残措施的效果。2 措施及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政府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黔南州历年来所有登记在册的麻风病人,按照《麻风病人现况调查表》和《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逐一进行调查。结果:黔南州麻风病年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Ⅱ级畸残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存活的652例畸残者中,劳动能力部分丧失333人(51.1%),完全丧失76人(11.7%);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211人(32.4%),完全丧失39人(6.0%);一定数量的畸残者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极度贫困。目前要解决450人的低保、158人的新农合、300人的残疾证、288人的身份证、38人的户口簿、109户的危房改造、721人次的手术和防护用品用具。结论:黔南州麻风病疫情态势不容乐观,社会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麻风病人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应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防治工作,积极发现治疗现症病人,落实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提高其生产生活质量,预防控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麻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