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D 二聚体 (D D)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将 41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 ,并以 2 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病初期 ,血浆D D水平均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这种改变在肾炎组更为明显。恢复期 ,两组患儿血浆D D水平均显著下降 ,较发病初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果表明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 ,具有肾炎表现者则更具此倾向。通过对此指标的检测 ,可以更好地了解HSP的病理基础 ,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并为临床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癜性肾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紫癜性肾炎 (HSP)患儿机体高凝状态及肝素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4例HSP患儿肝素治疗前后测定血清D 二聚体。予肝素钙皮下注射 ,剂量 10 0IU/ (kg·d) ,疗程 2~ 3周 ;同时每周查 2次尿常规 ,观察尿蛋白转阴情况。结果 HSP患儿肝素治疗前血清D 二聚体阳性率 75 % ,正常对照组 1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 ;HSP患儿肝素治疗后D 二聚体阳性率 17% ,较治疗前下降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5 )。HSP肝素治疗组较非肝素治疗组尿蛋白转阴时间缩短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肝素治疗HSP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应做为HSP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 )的表达,探讨HMGB1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HSP儿童(HSP组)40例和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的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及血浆D-D 水平。结果 HSP组外周血急性期HMGB1、hs-CRP 、D-D 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Pr=0.878、0.625,均P结论 HMGB1的表达与HSP患儿的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有关,HMGB1可能参与了儿童HSP及HSP肾损害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S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血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二聚体 (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HS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仅 3例APTT、PT缩短。结论 HSP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患儿止血分子标志物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止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活性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及蛋白C(PC)含量。结果 发病初期血浆PAI 1、vWF、GMP 14 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血浆t PA、PC水平下降。肾炎组改变尤为明显 ;恢复期非肾炎组各观察指标恢复正常 ,但肾炎组部分患儿在病程后期血浆PAI 1、vWF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t PA水平稍低于对照组。结论 HSP患儿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前状态 ,这些分子标志物变化以肾炎组尤为明显 ,表明止血异常在HSP ,尤其紫癜性肾炎 (HSPN)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血清D 二聚体 (D D)水平变化 ,为肝素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比较正常足月儿3 0例和危重新生儿 42例血清D D检测结果 ;治疗组 2 1例和对照组 2 1例治疗后血清D D变化情况。 结果  危重组血浆D D(2 45± 0 78)mg/L ,显著高于正常组 (0 48± 0 2 3 )mg/L(P <0 0 1) ;治疗后 ,治疗组血浆D D (0 65± 0 47)mg/L ,较对照组(1 2 1± 0 5 8)mg/L下降显著 (P <0 0 1)。 结论  危重新生儿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 ,血清D D水平检测有利于诊断DIC早期。早期肝素治疗 ,不仅可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 ,而且是预测DIC ,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 38例急性期HSP患儿、16名正常健康儿童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 ,并检测其中 2 0例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TGF β1水平。结果  ( 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GF 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HSP患儿和对照组血浆TGF β1水平与PBMC体外诱生TGF β1水平均呈正相关 ( r=0 6 5 ,0 5 7;P <0 0 1,P <0 0 5 )。 ( 2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有胃肠道症状患儿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儿 (P <0 0 5 )。 ( 3)HSP急性期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呈正相关 (r =0 5 1,P <0 0 5 )。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血浆TGF β1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 ,二者参与了HSP免疫与血管炎症反应过程 ,均为体内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 Bβ基因多态性(-455G/A)及血浆Fg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相关性,寻找HSP的易感基因.方法 HSP组为67例HSP患儿.其中男40例,女27例;平均年龄9(5~14)岁.健康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儿童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9(5~13)岁.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HSP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Fg基因-455G/A基因型,应用CA-53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Fg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组AA、GA、GG基因型分别为28、26、13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20、44例,2组总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 P<0.0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Fg为(5.5±1.3) g/L,健康对照组为(2.1±1.2) 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 P<0.05).恢复期血浆Fg为(2.5±1.1) 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7 P>0.05).结论 血浆Fg Bβ-455G/A基因多态性与小儿HSP发病具有相关性,血浆Fg在小儿HSP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胃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0例及正常儿童30名的血浆进行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检测。结果HSP组治疗前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消化道症状HSP组治疗前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较无消化道症状HSP组及正常对照组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组治疗前后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比较,除无消化道症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753,P0.05),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6,P0.01)。结论HSP患儿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有消化道症状组较为明显,经治疗后其肠黏膜屏障存在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凝血状态指标,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SP患儿急性期56例、缓解期50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M、vWF以及D-二聚体、PT、APTT、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它们在HSP患儿不同时期及其在肾受损组及非肾受损组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HSP患儿TM、vWF、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PT、APTT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TM、vWF仍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P=0.000),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T、AP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肾功能受损组TM、vWF、D-二聚体高于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T、APTT、血小板计数较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HSP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血浆TM、vWF、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活动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监测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13例合并肾脏损害,并随访8例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以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水平,分别比较急性期和缓解期以及有和无合并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白介素12水平与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1.HSP患儿的血清IL-12及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1);2.无肾损害HSP组与HSPN组的血清IL-12、IL-4、IFN-γ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3.HSP患儿急性期的血清IL-12和IFN-γ低于缓解期,p值分别为0.041和0.038;而IL-4高于缓解期,p值<0.01。4.HSP患儿的血清IL-12水平与IFN-γ存在中等程序正相关关系(r=0.437,p<0.01)。结论血清IL-12、IL-4和IFN-γ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但HSPN的发生与其异常并无相关性,造成HSP肾损害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 (NO)、环磷酸腺苷 (cAMP) /环磷酸鸟苷 (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 4 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 -/NO2 -、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 ,并设 2 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 -/NO2 -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 <0 .0 1)。 2 .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0 .0 1)。 4 .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 <0 .0 1)。 5 .缓解期血浆NO3 -/NO2 -和cGMP水平下降 ,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6 .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 -/NO2 -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 (r =0 .4 0 1 P <0 .0 1)。结论 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 ,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95例手足口病患儿,包括危重型65例(观察组),普通型30例(对照组)。对观察组第1、2、3、4、5天与对照组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及观察组第1、2、3、4、5天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手足口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65例患儿中,死亡15例,存活50例;对照组30例均存活。观察组第1、2、3、4、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1、2、3、4、5天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入院第1天最高,第2天次之。观察组中死亡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以观察组发病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可信区间为0.785~0.969,最佳界值为582.10 μg/L(敏感性80%、特异性78%)。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神经激肽A在哮喘患儿血浆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动态研究哮喘患儿血浆神经激肽A(NKA)含量变化规律 ,探讨NKA与小儿哮喘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方法 ,动态测定 35例不同严重程度哮喘小儿血浆NKA在哮喘发作期及其临床症状缓解期的含量变化。结果  (1 )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NKA含量 [(2 56± 1 53)ng/L]高于自身症状缓解期 [(70± 66)ng/L]及正常对照组 [(38± 6)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q分别为9 497、8 599,P均 <0 0 1 ) ;哮喘症状缓解期血浆NK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q =1 2 4 5 ,P >0 0 5)。 (2 )哮喘小儿病情加重 ,血浆NKA含量亦随之增高 ,重度哮喘发作时血浆NKA含量 [(2 96± 1 70 )ng/L]明显高于轻、中度哮喘发作时含量 [(1 90± 99)ng/L] ,差异有显著意义 (q =3 77,P <0 0 5)。结论 小儿哮喘发作期血中NKA含量明显增高 ,病情愈重增高越明显 ,随哮喘症状缓解血中NKA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中NKA含量的变化与小儿哮喘的发作及缓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lasma levels of tissue factor (TF), an angiogenic marker, and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an antiproliferative protein, in the childhood hemangiomas at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PROCEDURE: The study included 30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s and 30 healthy children. Localization, number, stage, type, duration of growth,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hemangiomas were determined. Venous blood samples from all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 into citrated tubes and centrifuged. Supernatant plasma was separated, aliquated, and stored at -70 degrees C until samples could be assayed. Plasma levels of TF and TFPI were measured with quantitative ELISA kits. RESULTS: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When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study group who were in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 were compared to each other,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detected. CONCLUSIONS: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of our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s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healthy children and they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物标记物粪便胆汁酸浓度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2016年确诊为HSP的19例患儿为HSP组,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HSP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标本,应用液相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儿童粪便胆汁酸水平。结果 HSP组患儿恢复期胆酸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HSP组急性期 (P < 0.016)。HSP组患儿恢复期鹅脱氧胆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6)。HSP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氧胆酸、石胆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P < 0.05、P < 0.016)。各组间熊去氧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粪便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低于健康对照组,这可能与HSP的发病或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146(sCD146)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儿(急性期42例、缓解期39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30例)外周血浆sCD146、sVCAM-1水平,比较HSP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急性期肾脏受累组、无肾脏受累组之间的差异,并对HSP患儿急性期血浆sCD146与sVCAM-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sCD146、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缓解期sCD146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sV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肾脏受累组sCD146、sVCAM-1水平高于无肾脏受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HSP患儿急性期血浆sCD146与s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 sCD146与sVCAM-1在HSP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HSP患儿血浆sCD146、sVCAM-1水平对于判定其病情发展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