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与缺损大小之间的关系,为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室间隔缺损89例心律失常分为期前收缩(PV)、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等5类,与术中所见缺损大小对比分析。结果〈1.0cm的缺损者术前、术后仅有较少RBBB出现。1.0—2.0cm缺损者除出现RBBB外还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2.0cm缺损术后100%为RBBB。结论心电图表现可闻接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并可初步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83例心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前心电图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及缺损大小之间的关系,为VSD术前提供初步预测性意见。方法:依据心电图分为正常、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4组,与右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左向右分流量和术中所见缺损大小、心室壁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心电图为左心室肥厚、心室间隔为中小缺损且呈中大分流量者,肺动脉压力多为轻中度增高;心电图为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心室间隔多为中大缺损且分流量大者多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肺总阻力增高较双心室肥厚者严重。与术中所见心室壁肥厚比较,心电图诊断左、右心室肥厚符合率较高,分别为100.0%及85.7%,但心电图正常者中有78.6%术中所见为左心室肥厚。结论:VSD心电图改变可以间接评估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缺损大小。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1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探讨VSD RVOTS的病理解剖特征及手术切口的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术。采用右房切口4例,右房及右室双切口10例。8例VSD用绦纶补片修补,6例直接缝合。4例以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术后未发现低心排及残余分流的病例,2例出现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VSD RVOTS应与法乐四联症及双腔右心室进行鉴别诊断,造成术前漏诊及误诊是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组病例均为膜周部中小VSD,RVOTS绝大多数以肌性狭窄为主要改变。RVOTS轻者可经右房切口,但RVOTS严重者宜选择右室流出道纵切口。  相似文献   

4.
观察52例室缺心电图改变与右室压力、分流量及缺损孔直径相互关系,结果右室收缩压由Ia→Ib→Ⅱ→Ⅲa→Ⅲb升高,心电图相应地由正常→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侧心室肥大→右侧心室肥大合并右房大→双侧心室肥大演变;左→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由平均10.5%→42.6%→64.8%增高;缺损孔直径也由0.5→1.0→1.5→2.0cm增大。心电图诊断单侧心室肥大与术中所见相符,双侧心室肥大、心房扩大心电图表现不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改变.方法:42例VSD患者在x线透视、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所有患者封堵术术前、术后即刻、3、7 d、直至出院后1,2个月的12导联心电图作连续观察和分析.结果:42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Ⅱ度AVB 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3例.3 d出现IRBBB 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2例、Ⅰ度AVB 4例、Ⅱ度AVB 1例;术后7 d出现IRBBB 4例、CRBBB 3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Ⅲ度AVB 2例.所有AVB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VSD封堵术过程中可能会对房室传导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电图诊断对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120例房室间隔缺损患儿(部分型、过渡型、完全型各40例)和177例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紫绀型57例、房间隔缺损61例、室间隔缺损59例)(对照组)的心电图表现。结果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同时出现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3种不同类型的房室间隔缺损间心电图表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电图同时出现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前分支阻滞高度提示房室间隔缺损存在,结合临床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心电图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分型诊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例1 患儿女,7岁。体查发现心前区杂音6年,门诊以先心(室缺)收入院。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在全麻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位于室上嵴约0.5cm×0.5cm大小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缺修补,及右室流出道环行白斑及部分室壁肌束切除。第2d做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第7d及出院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为CRBBB。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类型、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5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术后3~12个月的随防,对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当日束支阻滞发生率为26.4%(14/53),2~7d内的发生率为13.2%(7/53),双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2/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为1.89%(1/53)。膜部有膨出瘤者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5.0%vs61.9%)。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术后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心电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心电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成功施行经皮导管封堵术的VSD患儿108例,观察VSD患儿封堵术前后心电参数和心室形态.结果: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3d的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增多,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又逐渐减少;术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与VSD大小呈正相关;VSD封堵术后2 d 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多于术前.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减小;术后3个月右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从术后1个月开始左室每搏量明显减小,而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在术后2 d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增多,3 d内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增多,但术后3个月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下降.VSD封堵术后心室形态及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 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各导联电压幅度的变化规律,评价心电图在监测手术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术前心电图有心室肥厚的VSD患者60例,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12个月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结果:术前右心室肥厚41例,其RV1、RV1加SV5的变化为:术后1、3、6、12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左心室肥厚19例,术后3、6、12个月RV5、RV5加SV1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时,RV1、RV1加SV5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患者心电图各导联电压幅度在术后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发生CRBBB时,心电图各导联电压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右胸导联异常Q波的一个可能病因——间隔分支阻滞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左束支的间隔分支阻滞近年来已日益受到临床和心电图工作者的重视,一般认为它的主要心向量图特征为横面QRS 环体向前移位;心电图改变的特征为右胸导联出现高R波,左胸导联正常的小q 波消失。因而在诊断上往往着重于与其他以前向电力增大为特征的心电图异常如右室肥厚、右束支阻滞、A 型预激征、后壁心肌梗塞、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患者室间隔运动特征。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Brugada综合征组(n=8)、单纯右束支阻滞组(n=8)和正常对照组(n=8)左、右室壁和室间隔运动。结果8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有6例在收缩早期出现室间隔基底段前向运动,而单纯右束支阻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未见此种改变。结论收缩早期室间隔基底部运动异常可能是典型Brugada综合征一个新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找出ST-T改变临床意义的层次。方法选择12岁(含12岁)以下的非紫紺型左向右分流的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共300例。搜集其术前、术后一年静息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普通X线胸片各一份,对其ST-T改变与缺损大小、心脏功能状态的关系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照并统计分析。结果VSD者ST-T改变与缺损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VSD者ST-T改变均与心脏功能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T改变对VSD的缺损大小有一定的评估价值。CHD者术前、术后一年的ST-T改变对心脏功能状态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封堵术后215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后,心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进行VSD介入治疗的215例患者(其中膜周部VSD175例、嵴内型11例、嵴下型24例、肌型5例),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心电图均正常;术后137名患者心电图正常,78名患者心电图异常。78例心电图异常者中17名患者出现干扰性房室脱节,最晚第5天恢复正常;17名患者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除2名未恢复外,其余均恢复正常;22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直至出院未恢复;11例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其中7例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出现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恢复窦性心律,2例未能恢复,最后植入心脏起搏器。嵴下型VSD病例中有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结论VSD介入治疗影响了心脏的传导系统,多数患者可恢复到正常,少数患者将遗留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