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直肠表面动脉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振富  钟震亚  王庆林  田国忠  王守安 《解剖学研究》2002,24(4):281-283,288,I007
目的观察直肠表面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尸体20具,婴幼儿尸体15具,行巨微解剖观察。结果上段直肠主要由乙状结肠直肠动脉的横支供血,在器官表面的分支形式多为环绕型;直肠壶腹主要由直肠上动脉的终支供血,其在器官表面的分支形式多呈主根须样;直肠颈主要由直肠下动脉和肛动脉供血,其在器官表面的分支形式可有鸦爪型、单支型、二叉型、三又型及“K”型等;上半直肠多为横行的环状分布,下半直肠多为纵行分布;各支间可存在吻合,方式为网型、直接及不规则型吻合。结论在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后壁,存在无血管吻合区;直肠动脉在器官表面存在区域性配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动脉在上段直肠的分支分布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成人尸体 2 0具 ,婴幼儿尸体 15具 ,行巨微解剖观察。结果 上段直肠主要由直肠上动脉的分支乙状结肠直肠动脉供血 ;动脉在器官外根据走行可分为降支型、吻合弓型及并列型 ;动脉在器官表面分支多呈环绕型和“鸦爪”型 ,前者主要分布于上段直肠 (壶腹以上 ) ,后者主要分布于直肠壶腹的上半 ;在直肠上段前壁中线部位 ,存在“无血管吻合区”。结论 吻合弓型乙状结肠直肠动脉优于其它两型 ;上段直肠前壁中线表面部位可能存在“相对供血贫乏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丰富副肾动脉的解剖学资料,为各种肾脏手术中肾脏的血供提供一些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上观察副肾动脉有无出现,如有者,则观察其起点、支数、走行及进入肾脏的部位,测量其管径大小及游离长度。结果在30具尸体上共出现13支副肾动脉,出现率为43.3%。其中有10支起于腹主动脉,2支起于同侧肾动脉,1支与同侧膈下动脉共干发起于腹主动脉。副肾动脉起始端管径为1.5~2.2mm,平均为1.87mm。游离长度从起始端到入肾之前为0.6~4.85cm,平均为3.32cm。结论副肾动脉主要起于腹主动脉。临床上其出现在移植肾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重建ARA,至于副肾动脉的其它疾病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在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见膈下动脉、肾上腺动脉及肾动脉变异。几处变异均较有临床意义,且多处变异存在于同一标本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并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左膈下动脉、左肾上腺动脉变异:左膈下动脉有2支,1支起自腹主动脉侧壁,管径为1.86 m,途中发出数支进入肾上腺上部,后又进入膈肌。另外1支起自腹腔干上壁,沿着胃后壁上行,其起始管径为3.34 mm。主干在起始处稍上方发出一小分支进入膈肌,沿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及胆囊动脉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动脉的变异比较多见 ,变异的肝动脉可发自胃左动脉等腹腔干的分支 ,也可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等腹腔干以外的动脉的分支 ,这种变异的肝动脉叫迷走肝动脉〔1〕。肝的某一部分无正常的肝左支或肝右支 ,而是由其它动脉的分支供血 ,这种肝动脉叫替代肝动脉。我们在解剖一具约 6 0岁男尸时发现一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替代肝动脉 ,且胆囊动脉由此替代肝动脉发出 ;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特报道如下。1 替代肝动脉、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布1.1 替代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布肠系膜上动脉 (管径 1.19cm)在第一腰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骶丛根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骶髂腰动脉系统(sacral Iliac lumbar artery system,SILAS)、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各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L4根部血供以第4腰动脉为主;L5根部血供以髂腰动脉为主,L5 ~S3,由骶外侧动脉分支供应,血管平均为(2.2±1.4)支(1~4支).坐骨神经臀段出骨盆处,以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以及梨状肌肌支供血为主,营养支动脉有(5.3±1.2)支(3~7支).结论骶丛的血供主要来自于SILAS,每一个动脉分支从不同方向进入骶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在骶丛内相互吻合.相邻血管区域的血供可以代偿,为骶丛损伤的外科救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X线观察成人35具尸体的直肠上动脉,其中直肠乙状结肠动脉间有吻合的占22.9%、与左右支有吻合的占42.9%、既有动脉间的吻合又有与左右支吻合的占11.4%;左、右支的分支分布呈三种形式:在同侧形成丛有吻合的左支22.9%、右支31.4%;在同侧呈纵行分布左支48.6%;右支51.4%;分支越过中线到对侧左支28.6%、右支17.1%。讨论分支分布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标本盆会阴部时 ,见髂内动脉发阴茎动脉及其他分支变异 (附图 ) ,报道如下 :1 阴茎动脉变异变异的阴茎动脉起于髂内动脉前干 ,其起始处管径为 1.6mm ,发出后于盆腔侧壁与直肠下段和前列腺之间行向前下方 ,沿途依次发支至直肠和前列腺 ,发支后的动脉主干管径为 1.2mm ,此于在耻骨联合的后下方 ,经盆膈裂孔进入尿生殖区 ,分出尿道球动脉后再进一步分为阴茎深动脉 (管径 1.18mm)、阴茎背深动脉 (管径 1.4 6mm)两终支。阴茎深动脉经阴茎脚后端进入阴茎海绵体 ,阴茎背深动脉行于深阴茎筋膜和阴茎白膜之间。本例的阴部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年尸体标本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幽门十二指肠干100%(30例)、十二指肠胰干79%(24例)、十二指肠上动脉、胃右动脉幽门支及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分支。结论:在PPPD术中,注意保护上述动脉及其分支,是防止PPPD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臂丛由C5、C6、C7、C8、T1神经前支组成,臂丛的根、干、股、束及分支皆可存在变异[1]。肱深动脉伴神经臂丛变异较为少见,作者在解剖一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上肢血管发生了变异,仔细解剖、观察其腋动脉、肱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和毗邻,测量其主要分支的管径并拍照,以便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0%甲醛固定的老年男性尸体1具,解剖其腋腔和前臂前区,充分显露腋动脉、肱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行经和毗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直肠与肛管器官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成人标本行巨微解剖观察表面动脉分支分布特点;20例胎儿尸体,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及揭层透明铺片,光镜观察器官内微血管的构筑情况,测量各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密度.结果:器官表面动脉在直肠和肛管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存在"无血管吻合区".微血管测量结果显示上半直肠前壁和直肠颈及肛管后壁中线部位,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毛细血管密度均低于同层其他部位.结论:直肠与肛管表面动脉分布与器官内小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精确分布间存在对应关系,临床可根据肉眼所见表面动脉分布来评估直肠和肛管血供.  相似文献   

12.
空肠和回肠直动脉及器官表面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空、回肠直动脉分支类型的观察、测量不同类型直动脉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 ,探讨空、回肠血供形态的异同 ,为临床空、回肠疾病手术、器官移植、介入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取 15具成人及 2~ 6岁小儿 10具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直动脉 ,将空回肠均分 5段观测相关指标。结果 成人空肠 (1、2段 )及回肠 (3~ 5段 )直动脉起始处外管径 (mm)分别为 0 6 8± 0 18、0 72± 0 0 1、0 6 1± 0 0 2、0 5 3± 0 0 3和 0 5 1± 0 0 1,相邻分支间距 (mm)分别为 2 89± 1 72、2 79± 2 0 6、2 2 1± 1 6 4、2 17± 1 17及 2 85± 0 4 6 ;空、回肠直动脉长、短干型分支供血能力不同 ;空肠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大于回肠。结论 直动脉分支类型、管径、间距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面密度对空、回肠血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 结果 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 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 结论 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椎前部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椎前部供血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5 1例成人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椎前部的主要毗邻结构 ,测量椎动脉椎前部两端管腔外径、长度及其与锁骨下动脉形成的角度。结果 :①椎动脉椎前部可分为正常型和先天异常型 ,其中正常型左侧椎动脉外径大于右侧 ,左侧椎动脉与同侧锁骨下动脉形成角度小于右侧 ,两者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左右两侧椎动脉椎前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②椎动脉椎前部前方有胸锁乳突肌 ;后方有第 7颈椎横突、颈交感干等结构 ,其中颈中、下神经节发出分支形成椎动脉丛并支配该动脉 ,后内侧邻接胸膜顶、颈长肌、头长肌、外侧为前斜角肌。结论 :正常成人左侧椎动脉椎前部较右侧为优势供血动脉 ,但是血管本身或毗邻结构改变有时可致椎动脉管腔狭窄 ,发生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5.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in incidence and anatomy of 2 splenic artery branches, the Posterior Gastric Artery (PGA) and the Superior Polar Artery (SPA).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2 branches were never described on one and the same splenic artery. We studied the splenic arteries of 126 corpses and found a cranio-sinistrally directed branch of the splenic artery in 76.2%. It appeared as a PGA (only stomachial supply) in 27.7% and as a SPA (only splenic supply) in 3.27%. In the most cases we detected an intermediate-type--we called it "gastrosplenic artery = GSA"--having a posterior gastric and a superior polar branch simultaneously. Such a "gastrosplenic artery" leaves the main trunk of the splenic artery in its middle segment in cranio--sinistral direction and falls apart into a posterior gastric and a superior splenic branch both with various differences in caliber. All these variations are described, nomenclature and the functional and surgical importance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面动脉穿支蒂颊黏膜瓣重建泪道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10个2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解剖观测:①面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颊动脉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③面动脉与颊动脉的吻合。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颊黏膜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由面动脉、颊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发出的穿支供养。①面动脉自颈外动脉发出,行至咬肌前缘越过下颌骨底达面部后,再斜向内上至内眦处与鼻背动脉吻合,沿途除发出分支营养颈、面部相应区域外,在口角外侧(1.10±0.31)cm处分出1~3支颊支,支配颊肌与颊黏膜前中部,并与颊动脉颊支、上牙槽后动脉颊支形成吻合;②颊动脉发自上颌动脉的翼肌段,行于颞肌下部深面前下方向,沿途发支分布于颊黏膜后中部,并与面动脉穿支相互吻合。当上颌动脉分出颊支细短时,则由粗大的上牙槽后动脉颊支(占5%)代偿。结论颊黏膜瓣血供丰富,可形成以面动脉穿支为蒂颊黏膜瓣转位重建泪道。  相似文献   

18.
Two angi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significant rectal vascularization by branches originating from the median sacral artery (MSA) are reported. In the first case, the MSA provided a complete superior rectal trunk, with left and right branches, while in the second, the MSA only contributed superior rectal branches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rectum, the left side being supplied by left internal iliac branches. The angiographic appearance, developmental anatom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variants are discussed. Clin. Anat. 27:900–905, 2014.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系统研究小儿脉管系形态学课题之一,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童尸75具(150侧),观察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起始状况,测量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外径、颈外动脉始端到各分支始端的长度以及颈外动脉主干与各分支间的夹角,为小儿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并填补了有关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