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43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方法:观察放射科诊断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3例影像学资料,均通过X线、CT和MRI进行检查和诊断,同时通过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结果: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皂泡征、骨质破坏高于X线诊断,但是无明显差异,但CT和MRI诊断骨巨细胞瘤的骨嵴、液-液平面诊断结果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诊断骨巨细胞瘤准确率均较高,其中MRI对于肿瘤周围的水肿情况和范围显示优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的MRI表现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5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GCT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及其病理结果。结果:肿瘤位于肱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5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4例等;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T1WI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性改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MRI结合X线平片、CT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谭松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26-12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搜集19例经DR、CT、MRI诊断考虑为骨巨细胞瘤的病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其中17例影像诊断与病理相吻合,1例病理结果为非典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病理结果为骨髓瘤。结论:骨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DR、CT、MRI表现,但仍不足以确诊,骨巨细胞瘤的确诊需结合影像诊断、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级间的意义。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86例骨巨细胞瘤术前X线资料加以前瞻性分析。结果 X线诊断I级骨巨细胞瘤26例,病理为20例;X线诊断Ⅱ级骨巨细胞瘤48例,而病理为54例;X线与病理诊断Ⅲ级骨巨细胞瘤均为12例。观察结果表明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与临床及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最终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还须临床、X线及病理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梗死在X线平片及CT扫描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影像学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方法对患肢分别进行X线平片和CT断层扫描,分析不同部位和发病时间的X线及CT表现,掌握其影像学之异同点,便于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CT可见较小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壮硬化。结果早期(急性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表现,CT则可表现为干骺端的骨质疏松;亚急性期X线平片,骨髓腔不均匀钙化;慢性期X线平片和CT可见不规则状、蜿蜒状或地图状硬化斑块。结论骨梗死的各期均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CT较X线平片敏感;X线平片对中晚期骨梗死诊断有帮助(MRI对较早期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片、CT及MRI表现,主要包括病变部位、形态、范围、骨质破坏、软组织改变等情况.结果:10例中,长骨骨端4例,骨干及骨端同时受累3例,下颌骨1例,脊柱2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破坏区见致密残留骨或钙化,骨膜反应1例,病理性骨折2例,7例可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混杂稍长T1长T2,其内有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影像表现多样,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为较特征性表现,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少见,以上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结果:18例X线平片均能清楚显示骨肉瘤的基本表现,CT对显示骨肉瘤的骨质破坏及瘤骨优于平片,MRI对骨肉瘤的早期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病变范围及瘤周水肿优于平片及CT。结论: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及基本方法,CT或MRI对提高骨肉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CB)的影像学表现,观察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CB影像学资料,21例均有X线平片,其中19例为CT扫描,12例为MRI检查。结果:21例影像学资料中,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者20例,病灶周围硬化边15例,病灶内明显斑点、斑片状及环状、半环状钙化10例。19例CT扫描均显示明确的骨质破坏及硬化边,其中伴有明显的斑点、半环状斑片样钙化16例,骨膜反应5例,周围软组织肿胀11例。12例MRI检查显示边界清楚的长T1、长短混杂T2信号,7例可见明显骨髓水肿,9例可见邻近关节腔积液,3例显示骨膜反应,1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增强3例强化较明显。结论:CB的影像学表现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MRI对C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累及11个部位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MRI检查,分析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骨梗死病灶好发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X线、CT表现为阴性或骨质疏松、斑点状钙化、虫噬样骨缺损,MRI急性、亚急性期T1WI病灶中央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为迂曲高信号带;慢性期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能敏感的显示骨梗死病灶,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骨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简称骨纤)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不同检查对于骨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确诊骨纤的患者60例,收集其X线、CT、MRI、ECT等影像检查结果。结果:X线结果敏感度高,分型复杂;CT表现通常为病灶内部密度不均,硬化与密度降低混杂;MRI可较清楚观察到周围软组织情况。结论:X线平片对于骨纤诊断仍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CT对于诊断颅骨等解剖结构复杂区域的病变有较大意义,MRI可作为重要辅助检查明确周围软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成软骨细胞瘤又称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的骨骺或骨突处。本文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成软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中医辨证及影像分析,运用影像学诊断,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收集本院70例临床拟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及行骶骼关节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结合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在70例患者骶骼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例和52例;25例CT检查中显示骶骼关节面下存在侵蚀破坏,CT及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而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52例,滑膜增厚48例,韧带附着点炎22例和关节软骨破坏46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是以素体阳虚,肾肝阴精不足,督脉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偏盛为外因,而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减少或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探讨各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对15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X线(或CR)、CT及MRI的影像学特点及符合率.结果显示①X线(或CR)、CT及MRI对脊柱结核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96.2%及99.5%.②X线(或CR)、CT及MRI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4.5%、89.9%及96.87%.③对椎旁软组织肿块和腰大肌脓肿、附件破坏及骨性椎管受累的显示,CT优于X线(和CR)片;对早期病变的显示及脊髓受累情况,MRI优于X线(或CR)及CT,有显著差异性(P<0.01).④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CT优于X线(或CR)及MRI.认为X线(或CR)检查为诊断脊柱结核的基本方法,但对早期病变的显示有限度;CT显示早期微小的骨质破坏、死骨、脓肿、钙化及脓肿对椎管脊髓压迫明显优于X线;MRI可清晰显示硬膜外脓肿及脊柱后突畸形对脊髓的压迫和脊髓变性情况,尤其是对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死骨及钙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6例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同时可见骨质增生,骨膜反应出现;CT可提前发现早期骨破坏,软组织肿块;MRI多表现为脓肿。结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有其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MRI特别是对病变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骨肉瘤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老年骨肉瘤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检查诊断证实的老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MRI检查,26例患者行CT检查,17例患者行SPECT-CT检查,评估软组织肿块范围、骨质破坏范围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局部单发,股骨远端17例,胫骨近端6例,其他部位9例。X线检查表现为松质骨斑片状的骨质破坏,皮质边缘主要是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软组织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者半圆形,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内部存在瘤骨。Godman三角是骨肉瘤最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CT检查显示病变区域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内部为高密度的瘤骨影。MRI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T1WI为不均匀的低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的信号,骨膜反应和瘤骨都表现为低信号。结论:老年骨肉瘤是临床少见的疾病,综合应用X线、CT、MRI和SPECT-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其中X线检查是老年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能够敏感识别早期骨质病变,MRI在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像改变,在病变同一时期对不同的影象检查敏感性不同,Ⅰ、Ⅱ期X线为阴性;CT可以较早期发现病变,显示骨结构,观察晚期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MRI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特别对Ⅰ、Ⅱ期病变均能诊断.结论 MRI、CT及X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临床意义,早期改变MRI明显优于CT及X线,故准确、全面选择检查手段能给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是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具有侵袭性的骨肿瘤。好发于长管状骨的骨端,该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其余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较困难,而使用CT可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共收集到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骨巨细胞瘤病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CR(或DR)与CT征象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对隐性骨折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X线显示阴性的隐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0例做了MRI、MSCT,MRI 10例,MSCT 16例。结果:X线阴性的病例在MSCT、MRI上均有骨折,3例椎体附件骨折X线及MRI显示阴性,MSCT可见骨折。结论:MSCT、MRI能显示隐性骨折的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是隐性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