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院604例乙肝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5种常见模式的HBV-DNA含量及HBV阳性率。结果:1组(HBsAg,HBeAg,抗-HBc)HBV阳性率为92.12%,HBV-DNA含量为7.76±1.021gCopies/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联合检测有助于乙肝病毒感染诊断,对提高临床疗效、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100份2009年1~5月本院收治患者血清标本的HBVM,同时与ELISA法检测结果比较.结果:100例血清标本中,除HBsAg和抗-HBe检测结果MEIA法和ELISA法差异有显著性(P <0.05)外,其它单个HBV-M项目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常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已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体检者对自身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免疫状态都十分关心,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更是对病情的发展、转归高度重视.现就常用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三位。近年有大量证据表明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笔者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基层医院在临床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对568例HBV患者血清标本和40例正常人血清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VM测定及HBV-DNA荧光定量测定(FQ-PCR)。结果 1组HBsAg、HBeAg、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185例,HBV-DNA检出率97.29%(180/185),拷贝均数为7.42×107copies/mL;2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274例,HBV-DNA检出率51.82%(142/274),拷贝均数为3.84×106copies/mL;3组HBsAg、HBeAg阳性24例,HBV-DNA检出率100%(24/24),拷贝均数为6.23×107copies/mL;4组HBsAg、抗HBc阳性43例,HBV-DNA检出率34.88%(15/43),拷贝均数为2.38×105copies/mL;5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8例,HBV-DNA检出率为11.11%(2/18),拷贝均数为4.25×103copies/mL;6组抗HBs、抗HBc阳性15例,HBV-DNA检出率6.66%(1/15),拷贝均数为2.31×103 copies/mL;7组抗HBc阳性9例,HBV-DNA检出率11.11%(1/9),拷贝均数为1.56×103copies/mL;8组为正常人血清,HBVM全阴,HBV-DNA检出率0(0/40),拷贝均数小于103copies/mL。结论正确合理地分析HBV血清学类型,与运用FQ-PCR技术动态检测HBV-DNA含量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这对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定量与肝脏损伤及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34例乙肝e抗原(HBeAg)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对患者血清进行乙肝病毒定量测定及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将血清病毒含量≥107、106.9~105.1、≤105分别定为高、中、低含量组。并于治疗前行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4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范围在104~109拷贝·mL-1,其中13例高病毒含量患者,ALT值(156.0±21.3)IU·L-1,AST值(145.0±11.0) IU·L-1,S 值为(2.07±0.21),G值为(2.1±0.7);14例中病毒含量患者,ALT值(285.0±18.0) IU·L-1,AST值(125.0±55.8) IU·L-1,S值为(2.0±0.4),G值为(2.4±0.4);7例低病毒含量患者ALT值(167.0±21.3) IU·L-1,AST值(128.0±27.7) IU·L-1,S 值为(3.01±0.11),G值为(3.06±0.09)。3组数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予干扰素治疗24周后,高、中、低病毒含量组患者有1例(7.69%),3例(21.43%),3例(47.86%)血清HBV DNA阴转,3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病毒含量与肝脏损伤程度无关,干扰素治疗效果与病毒含量呈正比关系,定量血清乙肝病毒DNA检测(HBV-DNA)是预测和评价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电化学发光法(ECLIA)在乙肝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血清标本,行ECLI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血清标志物[核心抗体(HBcAb)、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  相似文献   

9.
2008—2009年,我们用苦参碱注射液辅治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共8例,均为根据病史、体征、痰菌、胸部X线、PPD试验及其它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初治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6—68岁,平均34.2岁;病程最短3.5年,最长10年,平均5.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例和对照组4例。均符合结核病的诊断标准,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潮热、盗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监测结果。方法:观察245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大三阳患者占42.86%;有99.12%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3拷贝/ml,有64.47%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7拷贝/ml;小三阳患者占40.0%;有34.86%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3拷贝/ml,有14.47%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7拷贝/ml。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主要包括大三阳和小三阳两种,且HBeAg和抗-HBe与HBVDNA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霍昌应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04-105
乙肝作为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常用ELISA法定性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诊断HBV是否感染的依据,由于钩状效应和敏感性的原因,常造成HBV感染的漏诊。临床实践表明,TRFIA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对乙肝诊治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王权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8):107-108
目的:通过利用心肌坏死标志物三合一检测卡(胶体金法)和几种酶活性测定,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20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划为A组,20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划为B组,2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划为C组(对照组)。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中心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性试验。将检测的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回顾分析。结果:A组的血清cTnI、CK-MB、MyO阳性率,AST、CK及LDH活性,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患者的血清中cTnI、CK-MB和MyO阳性率增高,AST、CK及LDH活性增高(P<0.05),但与A组比较,血清中cTnI、CK-MB、MyO阳性率和CK活性升高明显,而AST和LDH活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联合检测AMI,可以互相弥补各项之不足,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HBV Pre-S1)抗原和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68例乙肝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V-M),HBV Pre-S1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含量。结果乙肝患者血清检测标本中,HBV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4.1%,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53.0%,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BeAg(+)的标本中,HBV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8.3%,HBV DNA的阳性检出率为92.6%,两者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 Pre-S1抗原与HBV DNA阳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反映HBV复制方面的敏感性较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乙肝标志物模式与HBV-DNA定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与 HBV-DNA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采用荧光定量探针 PCR法 (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CR,F Q-PCR)检测 HBV-DNA。结果 :310例血清标本中 ,H Bs Ag,HBe Ag,H 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7.32± 1 .2 8,阳性率为 10 0 % ;H Bs Ag,HBe Ab,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6 9± 1 .4 0 ,阳性率为 47% ;H Bs Ag,H 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5.0 4± 1 .4 3,阳性率为 5 0 % ;HBe Ab,H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94± 2 .72 ,阳性率为 11.8% ;HBs Ab (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71± 1 .56 ,阳性率为 14 .3% ;阴性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38± 1 .2 8,阳性率为 12 .5 %。HBs Ag,HBe Ag,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FQ-PCR可以更为清楚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更为真实地反映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判断乙肝病毒感染、传染性、HBV复制的指标,尤其是在乙肝病毒前C区发生变异的"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组判断传染性、HBV复制的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7.
单抗-HBc定量阳性在临床上为少见模式,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患者一旦受感染,最难消除的就是它.笔者发现单抗-HBe定量阳性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关系,特别是50岁前和50岁后的患者单抗-HBc定量阳性结果有所不同.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同道们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标本存放过程中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将本院近半年的482份乙肝阳性标本分别在室温、2~6℃、-20℃冰箱贮存,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份标本的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结论乙肝标志物检测标本室温放置只多保存3天,2~6℃冰箱保存只能放置5天,7天时其弱阳性标本S/CO值会下降,尤其是抗HBs出现假阴性结果引起漏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对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之后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检测.将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所检测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LIA...  相似文献   

20.
红花清肝丸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物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1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60例用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治疗,30例用护肝胶囊治疗,30例不用任何药物治疗,观察三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另外实验室用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模型,观察红花清肝十三味丸的保肝作用。结果:1.肝胶囊组和红花清肝组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的降低护肝胶囊组和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护肝胶囊组和红花清肝组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4.动物实验表明:红花清肝十三味丸能使肝损伤大鼠转氨酶降低,具有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