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8年至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螺旋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感染率,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筛查,合格后再献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检验结果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加强血液检测质量的方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站参加无偿献血的48094名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五项传染病筛查指标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48094名献血者检验结果中,不合格标本3649例,不合格率约为7.6%。其中AI.T升高2314例,不合格率约为4.81%;HBsAg项目报废365例,不合格率约为O.76%;抗-HCV项目报废348例,不合格率约为O.72%;抗-HIV项目报废163例,不合格率约为O.34%;抗-TP项目报废459例,不合格率约为O.95%。男女多项检验指标的报废率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地区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报废率以ALT为主,抗-TP、HBsAg、抗-HCV次之,同时存在一定的HIV阳性献血者。建议加强献血者采血前AI.T筛查和问诊,排除高危人群参加献血,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市2009-2011年无偿献血血液质量不合格情况.方法:调取3年间无偿献血血液质量检测结果报告,统计血液检测指标(ALT、HBsAg、抗-HCV、血红蛋白)不合格率.结果:3年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为1.27%,其中ALT不合格率居首位,其次为HBsAg、血红蛋白、抗-HCV.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以提高血液质量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西双版纳州2003年以来无偿献血传染性指标情况。方法对我州200342008年以来无偿献血者18303人进行了HIV、HBsAg、HCV、梅毒抗体指标的检测。结果抗-HCV不合格率为O.29%,抗-HIV不合格率为0.06%,梅毒抗体不合格率为0.93%;总检测不合格率5.80%。结论检测无偿献血者的传染性指标,在输血性传染病的防治和确保输血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液检测是烦防输血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对献血者血液的筛查项目是围绕输血传染病的筛选而展开的。我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规定,采供血系统对ALT、HBsAg、抗-HCV、梅毒及抗-HIV 5个项目进行检测,笔者就目前国内规定的血液筛查项目现状做一简单评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2008年8月长治地区无偿献血者所捐献血液样本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ALT不合格4028例,HBsAg不合格322例,抗-HCV不合格349例;ALT+HBsAg不合格16例,ALT+抗-HCV不合格20例。结论:ALT与HBsAg或/和抗-HCV、HBsAg、抗-HC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意义。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而是其它非病理性的因素与ELISA技术本身的假阳性导致结果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对11254例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6.21%、抗-HIV 0%、抗-HCV 0.22%、抗-TP 0.16%。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中抗-HCV检测阳性与血清ALT升高的关系.方法: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上,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赖氏法和丙酮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ALT.结果:无偿献血者27560人份,检测抗-HCV阳性140人,ALT阳性148人,抗-HCV阳性而同时血清ALT升高的为29人份.结论:抗-HCV阳性与ALT升高有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以及预防的策略。方法:对梅州市中心血站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予以统计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全血以及红细胞报废因素中,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破袋不合格是致使全血及红细胞报废的首要因素;而在血浆报废因素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重度乳糜血浆、破袋不合格是致使血浆报废的首要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严格执行采血前征询、初筛工作,并在后续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避免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昆山市为外向型经济,无偿献血者中70%以上是外来务工者,我市4000多家台企员工献出的热血已成为我市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昆山市各台企参加无偿献血的25320名员工,进行了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中抗-HCV检测阳性与血清ALT升高的关系。方法: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上,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赖氏法和丙酮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ALT。结果:无偿献血者27560人份,检测抗-HCV阳性140人,ALT阳性148人,抗-HCV阳性而同时血清ALT升高的为29人份。结论:抗-HCV阳性与ALT升高有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7年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献血者招募及检测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阳江市2011-2017年所有无偿献血者149899例进行抗–HIV筛查,筛查阳性标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14989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48例,总阳性率为3.202,且近年以来的抗–HIV阳性率总体平稳;男女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44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发年龄阶段,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本市7年来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较为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人群的甄别,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液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方法:在本单位检验科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6月送检的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对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的检测,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结果: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共筛选出28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的不合格血液样品,占总样本数的0.28%,HBs Ag阳性样本数为550例,占总样本数的0.55%,抗-HCV阳性样本数为330例,占总样本数的0.33%,抗-HIV阳性样本数20例,占总样品数的0.02%。经检验,ALT不合格率与HBs Ag/抗-HCV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x2=8.563,P=0.003。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较低,是否继续采用ALT指标来筛选血液样本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00例需要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1800例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阳性者为238例,阳性率13.22%,其中,HBsAg阳性率11.06%,抗-HCV阳性率1.17%,抗-HIV阳性率0.11%,抗-TP阳性率0.89%;HBsAg、抗-HCV阳性率最高的为40岁-60岁组,为13.18%,抗-HIV阳性率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抗-TP阳性率最高的是〉60岁组,为1.36%。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能够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并能降低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1-2012年度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对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合理分析,采取对策,减少血液浪费。方法:通过对医院血液质量信息反馈记录和站内质控科提供报废记录表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报废原因主要是脂肪血,ALT不合格,抗-HCV阳性,抗-HIV阳性,HBsAg阳性,梅毒,溶血,不足量,颜色异常,破袋等,血浆的报废主要原因是脂肪血,破袋和血浆颜色异常等。  相似文献   

17.
患者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状况及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拟输血的896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60%,抗-HCV阳性率0.67%,抗HIV1+2阳性率0.0%,抗-TP阳性率0.22%。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病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止出现输血医疗纠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9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及谷丙转氨酶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3.13%、抗-HCV阳性率1.23%、抗-HIV阳性率0.00%、梅毒抗体阳性率0.00%、ALT〉40u/L者5.25%。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医院感染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萱  陈宝健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01-101
目的:研究输血前患者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289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3120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抗-HCV的阳性率为0.70%、抗-HIV的阳性率为0.50%、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06%.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方小桂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02-103
目的:明确血源性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疗损伤性感染防护和规避医疗纠纷的重要意义,探讨其流行趋势及意义。方法:对在潜江市中心医院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的血液传染性标记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相关资料进行阶段性回顾。结果:在88 669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血清为12 857例,阳性率为14.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平均水平;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42%;艾滋病病毒抗体1/2初筛阳性率为0.06%,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率为1.08%。结论:潜江地区病原体感染以HBV为主,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HCV、HIV和TP感染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