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筋结则是气聚不散的"包"、"块"、"硬疙瘩",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络。刚出生的小孩子是最健康的状态,身体柔软,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筋结则是气聚不散的“包”、“块”、“硬疙瘩”,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络。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与手法治疗思路。其病理机制为经筋损伤引发致痛物质析出,长期形成病理性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经筋痹痛。临床通过查体与触诊结合的方式确定结筋病灶点位置,以理筋松解手法、关节复位手法及康复治疗手法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 十二经筋的特点1.1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6.
"经筋"是中医经络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关键所在.津沽伤科推拿历代医家在深入挖掘整理经筋特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通过筋结点按,局部推挤,循经拨按等准备手法,有效减少患者因治疗手法带来的疼痛,再结合整复手法并使得患者在治疗中"不知其苦",易于接受.基于此形成了具有津沽特...  相似文献   

7.
从经筋理论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理机制、临证思路及治疗手法,其病理机制为寒、热之邪使经筋发生急、弛的张力改变,从而导致筋骨力学制衡关系紊乱.临证以急、弛分病理性质,以症状辨受累经筋,以恢复经筋生理状态、纠正筋骨力学制衡关系紊乱为治疗目标,手法以急弛分治、理筋通结、顺筋归槽、通调经络为纲分步论治.  相似文献   

8.
总结薛立功教授应用长圆针解结法治疗经筋痹痛的临床经验。认为经筋痹痛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和劳力外伤有关,对局部形成"横络"卡压的顽固性经筋痹痛,采用既可以钝性分离又可以锐性分割的长圆针行解结治疗,主张"以痛为输"的经筋病取穴思路,手法上以"关刺""恢刺""短刺"为主。  相似文献   

9.
痹证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筋是十二经脉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经筋理论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应用"解结法"解除"横络"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的挛急、弛缓所导致的肌肉掣引、痹痛、转筋、强直、肢体不用及其他并发症[1-2].经筋推拿疗法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使经筋疏通,达到祛瘀、解痉、散结、复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