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为基层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共计3 235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预防用药情况,结合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分析干预效果。结果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87.8%下降为34.0%,预防时机合理率上升到95.6%,预防给药疗程合理率上升到36.5%,给药品种选择合理率上升到53.3%,联合用药率下降到1.1%,预防给药完全合理率上升到22.4%,手术切口感染率未增加。结论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余兴群  宦娣  王哲  黄斌  杨阳 《淮海医药》2013,31(5):444-446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主要不合理表现,以促进我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Ⅰ类切口手术204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统计分析预防使用率、用药时间、应用疗程以及联合用药等情况。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为51.7%,术前用药时间合理率仅占所查病例的36.27%,总预防时间在48 h内的占所查病例的34.31%,联合用药50例,联合用药率为24.52%。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给药时机、应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应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曾伟深  巫旭娜  许伟森 《北方药学》2021,18(7):99-100,105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对比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通过临床药师对干预前病例资料分析,采集无用药指征、药品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等数据,找出不合理问题再与科室进行讨论,共同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和绩效奖惩措施,每月进行2次干预总结.干预后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0%以上,其他不合理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小儿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10月与专项整治后2012年同期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预防用药时间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d)。结果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均达到控制标准。结论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干预前)和2015年4月—2016年3月(干预后)的Ⅰ类切口手术1 247例,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品种分布、用药合理性和人均使用金额。结果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47.17%、23.4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更加合理。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合理率趋近100%,使用疗程、品种选择及适应症合理率增加明显,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使用疗程、品种选择、给药剂量和适应症合理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金额也有明显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后,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加合理、规范,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82例病历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统计与分析其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不同使用品种、给药时机和用药疗程的占比及其用药的合理性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措施.结果:干预前组28例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29%;干预组25例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率为60.97%;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4.00% vs 14.29%,P<0.05),给药时机不合理率也明显低于干预前组(8.00% vs 17.86%,P< 0.05),用药疗程不合理率也明显低于干预前组(4.00% vs 10.71%,P<0.05).结论: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情况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得到显著改善,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疗程、给药时机等均明显趋于合理,药学干预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王欣 《安徽医药》2018,22(10):2022-2025
目的 调查分析某三线城市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方法 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系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3—2016年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汇总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评价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结果 948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共计220例,使用率为23.21%;其中不合理用药共计80例,合理率为91.56%。预防用药存在问题以给药时机不适宜为显著,在不合理病例中占比47.50%,其中尤以术后给药居多。 结论 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较合理,但仍存在少数给药时机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加强用药干预,进一步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6年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数据,对用药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2.6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18岁以下人群使用率最高,为77.08%;脑外科手术使用率最高,达94.28%;预防用药病例数以第3代头孢菌素为主,占81.32%,以注射用头孢他啶使用人数最多,占70.23%;给药时机大于术前1 h的人数比例为61.87%;24 h内停药的患者比例为63.81%;适应症、用药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用法用量、给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的合理率分别为73.74%、16.34%、8.56%、73.74%、63.81%和99.61%.结论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存在使用率偏高、合理率偏低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品种选择及给药时机的合理性较低,应进一步规范用药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抽取我院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8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2011年相比,2012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8.33%降至46.11%,联合用药比例由22.60%降至2.4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9.38%升至67.47%,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6.38%升至61.45%,用药疗程合理率由8.47%升至53.01%。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等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了解曲靖市32家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存在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曲靖市32家医疗机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依据相关文件制定评价标准,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共抽取32家医院的1 156例病例,预防性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49.3±32.8)%,平均不合理率为(45.4±40.1)%。二级、三级医院预防用抗菌药使用率≤30%,平均不合理率分别为(19.2±17.1)%和(20.5±15.3)%。一级医院平均使用率和平均不合理率分别为(81.9±25.5)%和(88.7±28.8)%;明显偏高。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无预防用药指征、给药时机、品种选择不适宜、疗程偏长。结论:曲靖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基本符合要求;一级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率偏高。应制订实施相应监管制度和帮扶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8年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现状,分析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抽取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2018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872份,从适应症、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术中追加以及用药疗程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288例,使用率为33.03%;使用品种有14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构成比为50.68%;术前0.5~1 h给药的患者263例,合理率为91.32%;用药疗程≤24 h的患者55例,合理率为19.1%;联合用抗菌药物6例,均无联合用药指证。结论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证把握不严、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需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抽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2018年1~9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600例,从适应症、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有279例,使用率为46.58%,使用品种有13种,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的使用最多,构成比为62.63%;其中术前0.5~1 h用药251例,合理率89.96%。用药疗程<24 h的有223例(79.93%)。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有6例,其中美洛西林钠和头孢西丁钠均3例。联合用抗菌药物2例,占0.72%,均无联合用药指征。结论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吕卫红  杨慧慧  杨琼璟 《中国药房》2012,(38):3575-3577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我院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干预前)和2012年1-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共360份,进行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8.19%下降为干预后的18.56%(P<0.01);无适应证用药患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3.73%下降到干预后的5.15%(P<0.01);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69.88%下降到干预后的8.25%;选药起点过高或不当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79.52%下降到干预后的6.19%,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能促进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但还存在疝气修补术补片植入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和给药时机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结合有关规定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陈伟  方宇 《中国药事》2018,32(1):142-149
目的:分析商洛市中心医院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效果,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商洛市中心医院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015年6-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6年6-12月)各600份有效清洁手术病历,运用品管圈方法,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分析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67.3%下降到36.8%;给药时机合理率由79.7%提高到96.5%;术后使用疗程合理率由43.6%提高到75.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57.2%提高到89.2%。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预防用药率由100%降低到0%。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明显提高了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经济及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稳华  舒鹤  张莉  郭晋敏 《中国药师》2014,(11):1906-1909
目的:通过对比专项整治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预防使用情况,考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改进情况。方法:从整治前2011年5-12月、整治中2012年5-12月和整治后2013年5-12月中每月随机抽取100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抗菌药预防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预防性使用率从100%下降至28%,其中卫计委强调的7类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术)抗菌药预防性使用率降至11%,抗菌药选用更加合理,药物使用时机时程、用法用量不合理率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现象显著减少。结论:专项整治成效显著,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预防使用合理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解放军第九四六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九四六医院普外科2017-2018年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381例为研究对象,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给药时机、用药疗程、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选取的381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57例(41.21%),使用率较高的手术有体表肿物切除术(58.24%)、其他手术(59.42%)和静脉曲张术(46.15%),而甲状腺手术(34.33%)、乳腺手术(23.08%)、腹股沟氙修补术(24.51%)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超过20%。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头孢米诺,占比34.39%,其次为氨基糖苷类的硫酸依替米星,占比33.12%,以及硝基咪唑类的奥硝唑,占比17.20%。术前0.5~1 h给药的患者有137例(87.26%),术前>1 h或术后给药的患者有20例(12.74%);用药疗程<24 h的患者有143例(91.08%),用药疗程>24 h的患者有14例(8.92%)。联合用药均为二联用药,构成比为48.41%,其中奥硝唑联合头孢西丁使用例数最多,共45例(59.21%)。结论 解放军第九四六医院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品种选择不够恰当、联合用药情况严重等,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李锐  刘福 《中国药事》2018,32(1):150-155
目的:调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1-12月出院的997例(干预前组)和2016年1-12月出院的958例(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了9.87%;药物品种选择方面,干预后组预防性使用1、2代头孢菌素者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1.46% vs.62.12%,P < 0.01);用药时机及疗程方面,干预后组术前0.5 ~ 1 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用药疗程≤ 24 h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96.15% vs.85.10%,P < 0.01;68.18% vs.29.55%,P < 0.01);适应证方面,干预后组的合理性用药比例也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4.62% vs.73.67%,P < 0.01);另外,在用法用量、药物联用等方面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比情况,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月-3月间173例I类切1:2手术患者病例与2012年1月3月间203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011年100%下降至2012年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合理性均有显著提高,但在药物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结论:干预措施对减少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因素有了明显改善,用药的合理性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还需进一步加强干预和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